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是森林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森林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本文通过深刻分析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对游客开展全程的生态环境教育和建立旅游区环境解译系统为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教育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生态旅游迅猛发展,成为国内外旅游的热点,但生态旅游环境压力加大,如何评价环境压力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系统分析法基础上,提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建立一套包括经济和社会承载力等5个子系统的科学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环境承载力远远超过实际游客数量,需要采取加强生态监测和科学功能分区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生态旅游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生态旅游管理的课题是促进对生态旅游概念的宣传和普及.管理政策包括:确定生态旅游实施的管理机构;制定推进生态旅游的基本方针;加强对生态旅游的宣传和财政支持,以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指导;提出生态旅游推进整体构想和负责生态旅游推进的联络调整等.而管理对策则是制定宪章、开设网页、实施大奖、制定指南和示范推进等.我国应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和规划,同时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教育以及人才的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4.
国内对生态旅游者的研究,多被限制在某一个生态景区中,尚缺乏以大范围居民为对象的调研。本研究选取作为最主要旅游群体的城镇居民为对象,以自然条件较优越、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华东五省一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江西省、上海市)为范围进行问卷调研。调研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有着"大众化"特征,同时偏好少数亲友结伴同行、较近的旅游目的地及4天以下的单次出行时间,每次出行的人均消费水平多不超过1000元,多数人在进行生态旅游时偏好各形式自助游,而其生态意识更接近于"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同时显出对"农家乐"色彩的较大偏好。最后,从收入水平、文化观念、本土生态旅游发展历程三方面对上述特征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选择——绿色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但是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利用、管理滞后以及薄弱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因素,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导致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自然生态等现象的发生.本文先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然后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保持绿色,远离红色"的生态旅游绿色规划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科协论坛》2011,(4):33-34,F0002
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主任、动植物关系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的陈进十分重视环境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并亲自分管环境教育工作。在他的领导下,西双版纳植物园通过在环境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环境教育平台与解说系统建设、相关活动的举办、环境教育作品的创作、网站和电子杂志的创办、环境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中.建设生态文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协作和持续推进.近年来,云南省经济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生态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仍在加剧,人民对环境安全与树立环境保护新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立多方参与的政策制定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依托优质资源发展生物多样性经济,完善生态产品建设,发展并完善生态旅游,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已经对旅游地土壤、动植物、空气、水体、社会环境等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生态旅游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强化他们的生态意识是解决旅游与保护环境这一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位的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彬  钟林生  陈田  张爱平  戚均慧 《资源科学》2014,36(6):1142-1151
中俄界江是黑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潜力区之一,科学评价其生态旅游潜力是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进中俄边境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生态位理论,结合中俄界江生态旅游发展实践,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社区、旅游市场、旅游区位和旅游交通6个维度构建了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使用Simpson模型和Pianka模型计算了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研究表明:①中俄界江沿岸14个县市区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评价值为6.15~18.80;②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空间特征明显,漠河、黑河、抚远、密山为I级潜力区,萝北、嘉荫、同江、虎林和饶河为II级潜力区,塔河、呼玛、孙吴、绥滨和逊克为Ⅲ级潜力区,乌苏里江河段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大于黑龙江河段,生态旅游资源子系统与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的相关性最高;③中俄界江沿岸共有69对县市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重叠度大于0.5,占到总数的75.82%,表明其生态旅游潜力要素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易导致激烈的旅游竞争。最后提出了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总体发展对策包括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开发特色多元的生态旅游产品、培育和开拓境内外市场、深化境内外生态旅游合作、完善生态旅游设施,并针对不同潜力区给出了差异性的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威海市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威海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威海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威海市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客源优势以及城市建设及社会环境建设优势,但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滞后、科技扶持力度低和生态意识不强又是其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制约因素。建议威海市实行制定生态旅游规划、评估环境影响和环境承载力、建立有效管理模式、加强专门人才培养以及对游客进行生态知识普及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人早就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规划思想。生态旅游景区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直接对象,不仅是生态旅游产品的核心和生态旅游业的重要支柱,而且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进步、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景区的开发必须做到规划先行。藏东南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景区类型多样,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使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得到保护,并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本文在藏东南生态旅游区功能的分区基础上,着重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将参与式设计引入景区规划设计中,探讨民族地区合理开发生态旅游景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场所依赖理论在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旭红 《软科学》2008,22(3):89-91
从场所依赖的角度讨论了博物馆解说系统的构建。指出除了通过硬件设施的建设、对于资源的解说来建立场所依靠之外,还要通过社会交往、文化认同等社会和心理因素建立旅游者对于博物馆的场所认同,并由此解决博物馆长期以来的冷清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世界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承担着对公众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本文以Lancaster的特性理论和消费技术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旅游消费技术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并以西湖和江郎山为案例地,试图证明游客的旅游消费技术与其体验满意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进而将遗产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人民满意三个战略目标统一起来。研究显示,旅游者的知识储备、旅游经历、涉入和认知程度以及解说系统是影响旅游消费技术的重要维度。其中,知识储备是文化遗产审美的基本条件,而旅游经历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因"行万里路"而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技术,并进而提升其旅游体验满意度,又有可能因"见多识广"而提高旅游者的"挑剔"度,导致满意度的降低;旅游者对遗产地的涉入程度(做功课)和认知程度是影响自身旅游体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解说系统也能有效提高旅游者的消费技术,从而提升其旅游体验满意度;游客的体验满意度能有效提高其推荐意愿,有利于提升遗产地的口碑和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4.
蒋依依  张敏 《资源科学》2013,35(2):332-340
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以云南省玉龙县为例,将旅游活动集中区作为评价单元,定量评价全县旅游生态持续性状态的空间分异,以综合反映旅游地内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以及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各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反映了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求满足程度,以及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管理之间的联系与反馈,能够辨识这些关联作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以旅游活动集中区作为空间评价单元,能够直观反映与分析生态持续状态的区域差异与根本原因,有助于生态管理措施的制定与空间落实;虽然旅游者的大幅增长导致对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的增长,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态保护的意识,奠定了生态保护的经济基础,形成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都市边缘地区范围越来越大,大城市边缘区旅游业近年来也蓬勃发展.但对如何促进大都市边缘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性的研究仍然属于薄弱环节.增城市近年来,坚持生态先行,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创造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相互融合的新经验.本研究以广州都市边缘区增城市为例,深入分析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促进及影响,探讨、提出了增城市旅游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董雪旺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15,37(8):1578-1587
世界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承担着对公众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本文以Lancaster的特性理论和消费技术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旅游消费技术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并以西湖和江郎山为案例地,试图证明游客的旅游消费技术与其体验满意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进而将遗产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人民满意三个战略目标统一起来。研究显示,旅游者的知识储备、旅游经历、涉入和认知程度以及解说系统是影响旅游消费技术的重要维度。其中,知识储备是文化遗产审美的基本条件,而旅游经历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因“行万里路”而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技术,并进而提升其旅游体验满意度,又有可能因“见多识广”而提高旅游者的“挑剔”度,导致满意度的降低;旅游者对遗产地的涉入程度(做功课)和认知程度是影响自身旅游体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解说系统也能有效提高旅游者的消费技术,从而提升其旅游体验满意度;游客的体验满意度能有效提高其推荐意愿,有利于提升遗产地的口碑和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7.
薛梅 《科学大众》2014,(12):166-167
随着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生态经济、生态消费方式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旅游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具有响应生态经济模式、运用生态技术、推行生态机制、倡导生态消费方式的先天优势。以营造生态旅游吸引物、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培育生态旅游体验环境和倡导生态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路径的生态旅游发展方式,是旅游响应生态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为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  相似文献   

18.
郭丽 《世界发明》2009,(3):14-15
记录这次展览,首先要解说两个名词:ECO,生态环保ec—ological的简写;BIEAF展览,这是由在韩国注册的国际环境文化联合促进会发起的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国际ECO设计展(IEDF)”始于2000年创设的釜山国际环境艺术节(BIEAF),在其第七届时发展为环境设计领域独立的展示活动。  相似文献   

19.
杨智勇 《未来与发展》2013,(12):104-109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提出与发展,是协调景区旅游业发展与旅游地生态环境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依据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构建了由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承载子系统构成的草原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呼伦贝尔草原2005--2012年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量化测度与系统分析.指出了制约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江莲 《科教文汇》2009,(9):174-174,185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要适应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民旅游素质的需要,必须利用旅游地理课程的特色,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