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摆拍与造假     
初学摄影的人,典型瞬间抓不住,因而喜欢摆拍。拍干部学习,找一人拿一张报纸,四五个人围成半个圈;拍农民下地,汗巴水流却要老农装出一张笑脸。 摆拍的东西很假,明眼人一看就知。但不知为什么,现在一些报刊却喜欢用这些假的东西,且有些照片愈假反而用得愈大,似乎惟有假的才是美的。  相似文献   

2.
从"新闻摄影"到"报道摄影" 随着中国报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媒体图像化的趋势,一些难为中国传统"新闻摄影"所界定的图片出现在报刊的版面上,比如,使用计算机数码技术创作的和在摄影室里使用模特道具所拍摄的的插图照片(illustration,也称之为设计摄影design photography),在报纸汽车版、时装版、美食版和家居版上刊登的类似广告的照片,没有时间性但反映了社会变化和发展趋势的特写照片,以及摆拍的精美的环境人物肖像(location portrait)和图片故事(picture story)等等.  相似文献   

3.
问:“党的十三大提出舆论监督,请你说说批评报道的重要性在哪里?”答:“这个问题很重要。批评报道有人爱,有人怕,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离不开它。报纸开展批评不会使共产党的威信下降,正说明党有力量解决自身的腐败现象。报纸批评带不来消极东西,也否定不了大好形势。比如在十三大召开期间,有的同志提出,不要在这期间登批评稿,要多从正面宣传,怕消极东西影响会议气氛。我认为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全国党代会期间,报纸有批评声音,正说明党内民主空气浓。如果说,照过去旧例宣传,元旦前后大好形势;春节前后形势大好;每年三四月召开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也是取得成  相似文献   

4.
我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一些人坐在花园的草坪上传达精神、谈心、看某人的表演等内容的新闻图片,7月24日某省报第一版刊登的公安民警围坐在人工培植的草坪上学习的照片就是一例。不知什么原因,这种摆拍的假新闻图片怎么还会有市场?可能有人  相似文献   

5.
新闻图片,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新闻图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着的,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的图片也应是多姿多彩的、富有个性的、生动而有灵性的。目前,我们军队报纸的照片,呆板而少灵性,雷同而少个性,浮浅而少意境,与火热的军营生活不相称。例如,元旦、春节报纸上少不了挂  相似文献   

6.
林栋 《传媒》2002,(7):10-11
这是一幅貌似寻常实际上很不寻常的新闻照片。照片的正中央,是一位打捞员手捧黑匣子,面露着胜利的微笑;周围的很多人也都在笑,其中的近景观众还都在一边笑一边热烈地鼓掌。 就是这样一幅照片,我们在“5·7空难”不久之后的2002年5月15日的全国很多报刊上都见到了。说它寻常,是因为我们很多人看过这幅照片后都没有在意,这样的镜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太多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虽然涌现许多好照片,但与报纸需求相比,仍然缺少精彩的新闻图片.报纸上大部分照片,或是形式独特、色彩艳丽,内容上却空洞无物;或是内容尚好,画面却呆板机械,场景样板化、人物脸谱化,摆拍痕迹严重;又或是篇篇火灾车祸、幅幅小偷假货,百姓多样的生活却鲜有问津……  相似文献   

8.
猴年谈猴,鸡年谈鸡,牛年谈牛,这似乎成了报刊的惯例。我国既然有此习俗,一元复始,生肖轮换,借题发挥,做点文章,也未尝不可。可是,有些报纸似乎心急了点。在今年元旦的报纸上,就宣布鼠年已去,牛年来到。漫画、宣传画、杂文、随笔、知识介绍,都突出了牛的形象、牛的精神。其实,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纪年的,只是我国及其他少数国家仍在沿用的夏历(或称农历)。真正的牛年,即乙丑年,是从2月20日春节才开始。把公历元旦说成牛年开始,混淆了公历与夏历的界限,是不准确的。这样的先,还是不抢为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使报纸版面设计不断创新的主要表现是: 一、加大版面冲击力和爆发力 通过线条、字体、照片、标题的巧妙运用,强烈冲击读者的视觉,吸引读者。比如,在国内报刊界影响较大的《北京青年报》现在多采用粗线条分割,黑白底纹反衬,大照片处理,配以生动活泼的标题。有人把这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闻人,读报是天经地义、不可或缺的工作。不广泛阅读报纸,就不可能充分获取信息;不仔细研读报纸,就不可能汲取别人的长处。但是,读报也不是盲目的,需要思考,边读边思考,既能发现别人的长处,也能发现别人的不足,甚至还能找出一些普遍存在的带共性的问题。下边是本人的3篇读报笔记,都是看了最近的报纸有感而发。观点难免偏颇,但问题绝不是个别的,值得引起同行们的注意。摆拍与造假初学摄影的人,典型瞬间抓不住,因而喜欢摆拍。拍干部学习,找一人拿一张报纸,四五个人围成半个圈。拍农民下地,汗水流淌却要老农装出一张笑脸。摆拍的东西很假,…  相似文献   

11.
时下,在多种杂志的封面上,常常刊登大美人像,报纸上特别是副刊类的版面上也是女明星们常常光顾的地方,似乎只有这样的报刊才能进入市场。 一些报纸的编辑过分强调新闻摄影的美感,而把照片作为美化版面、活跃版面的手段,要求摄影记者多提供“赏心悦目”的照片,拍摄时人物要漂亮,构图要完整,线条要优美,影调要丰富,导致一些报刊的新闻摄影报道走进了唯美的误区。有些内容平平但构图漂亮、有视觉美感的新闻图片往往会得到报刊编辑的青睐,而一些尽管新闻性强、立意深刻的图片,由于形式美感略嫌不足,常被编辑“枪毙”。报刊编辑自…  相似文献   

12.
郭建良 《军事记者》2006,(12):44-45
(图一)“以黎战争”期间,各国摄影记者拍摄发表了大量的新闻照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假新闻”开始“浮出水面”。包括路透社和美联社这样的传统大牌新闻机构在内,都刊发了一些假照片。本文就“以黎战争”期间出现的假照片现象做一些分析与探讨。1、“摆拍”作假。“摆拍”,在各种各样的照片造假中,属于最为原始的一种,在近几年的西方媒体有关战争报道的图片中,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但是,在“以黎战争”的图片报道中,“摆拍”作假却频繁出现。2006年7月30日,以色列轰炸了黎巴嫩南部加纳村,造成至少54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37名儿童。…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新闻摄影在报纸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报纸编辑甚至总编们的关注。它在报刊上已展示出其它新闻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新闻照片的“忠实性”,再现了新闻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强化了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可极大地提高报纸信誉,获得读者;其二,新闻照片不仅可以独立传递新闻,还可以美化版面,以满足读者“直观性”的审美要求。翻阅一下国内一些新闻报刊,尤其是地市一级报纸,从中可以看出,编辑在选择照片时,存在着两种  相似文献   

14.
四、报刊需要哪类照片无论是全国性报刊还是地方报刊,所刊登的照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①突发性新闻。我们的报刊对突发性新闻,是有选择地发搞,而不是有闻必录,有照片必登。例如,1991年安徽、河南等地发生特大水灾,报刊上没登淹死人的悲惨的照片,包括电视台也未播放这类录像镜头。而刊登了一些鼓舞人民群众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照片。这期间连续一个多月几乎每天在  相似文献   

15.
目前报纸上新闻照片的质量不高,不吸引人,画面雷同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反映经济建设的照片,问题尤其严重。反映农村落实党的政策的照片,往往是一群社员围拢在会计桌旁,笑嘻嘻地数着钞票。反映轻工业的照片多半是前面整齐地放上一排排的产品,后面是两三个人做出检验或交  相似文献   

16.
投稿杂说     
一些刚开始写作的同志,总爱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给报刊投稿?对此,我谈点粗浅看法,与青年写作者讨论。投稿应讲究“对号入座”经过辛勤的劳动,稿子写出来了往哪里投呢?全国的报刊多如牛毛,少说也有几千种。因此,投稿者必须精心为自己的稿子寻找“座位”。比如你给报纸的文艺副刊写稿,这就要认识到报纸的文艺副刊与专门发表文学作品的文艺刊物不同。文艺刊物上的作品,一般不  相似文献   

17.
也许可以这样说,我们正处在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邮政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1985年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777家,刊物达2,953种。我们假设4,000多种报刊平均每天选用两三张新闻照片,那么每天就有上万张照片在这些报刊上出现。  相似文献   

18.
到一位朋友家去串门,正巧碰上他的两个女儿在为一件事争论着。一个说:穿高跟鞋对身体很有好处,这是市场报上讲的; 另一个说:不对!穿高跟鞋弊病很多,这是好多报刊上都这样说的。两人各持一端,似乎“理由”都很充足。回来后,我翻阅了一下报纸,果然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去年12月1日市场报第七版载:“国内外一些研究生理卫生的专家认为,成年妇女穿高跟  相似文献   

19.
傅建平 《新闻窗》2006,(5):84-85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作为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新闻图片,以其特有的功能,越来越受到报刊的重视和读者的欢迎。比如,一些报刊扩版之后,刊用的照片越来越多,而且争相选用好图片、大图片,并登于报刊的显要位置,以体现各自报刊的特色。《贵州商报》每天用于头版的大图片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便是最好的例证。几年来,《贵州商报》一直沿用头版刊登单幅或一组新闻图片,以突出该报当天报道的重点。从省内的重大事件到国内重大事件,甚至国际上的重大事件,都是《贵州商报》的选择范围,其好处就是读者拿到报纸便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20.
报纸的通讯员,是不在编的新闻工作者。通讯员为报纸写稿或拍照片,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见报。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稿件见报?这是通讯员们经常议论、研究和费神的问题。我给报纸当通讯员20余载,以前写文稿,近年文稿、图片一手抓,又侧重图片。近三年间,我拍摄的照片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32家全国性报刊采用89幅,新疆日报等省级报刊采用360多幅,从中摸到一点门道。要努力提高新闻敏感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有的通讯员在复杂纷纭的事件中能迅速发现新闻并拍到照片,而有的通讯员往往在新闻面前无动于衷,这是观察力不同,也就是新闻敏感的强弱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