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在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况下,便在社会上从事其他有报酬的劳动,此即“隐性就业”,造成隐性就业的最根本原因,是劳动关系转移因素。“隐性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影响了失业经济金申令工作的正常实施,侵害了企业职工的合法利益,扰动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对下岗职工要实行属地动态管理、下岗职工在申领失业保险金期间,应定期参加有组织的公益性劳动,接受再就业培训,同时应加快建立  相似文献   

2.
在再就业工程实施过程中,“隐性就业”问题逐步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据北京市、辽宁省、湖南省、武汉市、南京市等多个省市的抽样调查,下岗职工中约30%不同程度地存在隐性就业问题,个别地方甚至达到60%~70%。隐性就业于国于民,弊多利少,笔者拟就隐性就...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协议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毕业分配体制向市场导向自主择业过渡阶段的一种制度安排,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违背了自主择业的指导思想,存在诸多弊端,难以有效保障毕业生的合法劳动权益,理应予以废除。大学生毕业时与用人单位可直接签订劳动合同而非大学生就业协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内部大量的富余人员从岗位上被分流下来;随着市场化的程度逐步加大,部分企业被市场所淘汰,破产倒闭,职工被迫离开企业,自谋生路。当前,失业人员的窘境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穷则思变。职工下岗或失业以后,为了实现再就业,有的人便私下通过亲朋的介绍在社会其他岗位从事起有报酬的社会劳动。虽然他们实质上已经实现了就业和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零工资就业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出现的以放弃工资和福利待遇为代价谋取工作岗位的特殊现象。作为就业市场的一种新现象,它得到了社会的的关注。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协议不是劳动合同,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应视为"准就业",当大学生受到损害时比照正常就业者待遇进行损害赔偿。政府对这种现象可取政府起薪指导价的政策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加入到隐性就业的行列。对大学生隐性就业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对大学生从事隐性就业的利弊进行探讨,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从而推进当代大学生隐性就业的显性化、正规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转移和理顺劳动关系,实现隐性就业显性化,是当前促进再就业工程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据初步调查,1998年1—10月浙江省慈溪市共接受城镇失业人员登记4492名,安置输送3693名,结余城镇失业人员1820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加强对隐性就业毕业生的跟踪管理,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不仅有利于高校的教学改革,也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本文探讨了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原则与内容,指出了当前河北省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许多人通过人才市场求职、面试、考试(核)等过程,进入用人单位就业,而就业以后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什么?用人单位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怎么办?实际上,《劳动法》早就明确了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也确定了维护就业者合法权益的合法途径。一、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必须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并经劳动部门鉴证。签订劳动合同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与行政法规的规定。涉及有以下条款。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遵守国家规定的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44小时。用人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难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改革跟不上产业结构不断变革步伐等原因,但就学生本身来说,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因此,高校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难之所以在短期内难以解决,除却诸多宏观因素外,还在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性别、户籍与工作经历等各种隐性的歧视。相比较于显性就业歧视而言,隐性就业歧视存在的方式更为隐蔽,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更大,其解决的制度设计成本也更高。  相似文献   

12.
解决好就业问题,必须有可靠的法律保障。为此,应当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立法,尽快制定《就业促进法》,使劳动就业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还要加强对劳动就业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确保其贯彻实施,充分发挥法律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同时,还应当妥善处理有关就业问题的争议,维护好劳动者的就业权。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外部获得的显性知识技能以及自身习得的隐性知识能力,隐性知识是学生就业的"软实力",它体现为良好的心理资本、多元化的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就业机会识别能力。就业市场的扁平化,弱化了大学生提升就业软实力的动机;人才评价标准的偏狭,导致了显性知识的张扬与隐性知识的隐遁;大学课程评价方式的量化,使得隐性知识遭遇制度性破坏;教学方式的单向化导致了隐性知识建构的缺位。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需要进行产业调整与就业环境优化、评价机制与激励制度的调整以及课程评价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政府正加大力度制定、实施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以降低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笔从中国目前的就业现状谈起,分析劳动法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不足,以及与就业法的区别,揭示就业立法的现实意义,论证在我国进行就业立法的必要性,并对此提出一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本位的教育.高职毕业生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展现出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仅靠单一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事实表明.社会经济组织在招聘和使用人才时.越来越重视对人才在专业技能之外的隐性职业素养。高职教育应注重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以大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转轨时期城镇隐性失业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的隐性失业呈现此消彼长,新增量与消减量几乎不相上下的变化态势。在变化中,隐性失业的产生正在由以体制性原因为主转向以结构性原因为主,并由宏观层面转向企业微观层面,与隐性失业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隐性就业现象大量存在,并作为对前的一种隐性缓解;对逐渐增多的名义上退出劳动力供给队伍的人口中的潜在就业压力,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城镇外来劳动力的低失业率有利于“稀释”城镇失业率;城镇对外来劳动力的总量控制应主要定位于限制他们在城镇失业而不是其在城镇就业。  相似文献   

17.
再论就业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活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就业质量与劳动关系和"体面劳动"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就业实践的需要、社会进步的要求、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的特殊性为就业质量概念的提出提供了依据.就业质量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劳动经济学就业理论体系,为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的处置难点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目前国有企业上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现行政策举措和实施难点的实证分析,从传统就业体制惯性、社会保障结构失衡、陷性就业的体制诱因、利益祉偿机制的缺失等制度层面探寻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难以理顺的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视角,提出了化解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处置难点,构建新型劳动契约关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问题。大学生在就业时常希望自己可以谋求到相对较好的职业,因此,对就业质量的要求较高。但实际上能否与自身的就业能力形成重要的联系与平衡,是大学生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与阐述,论述就业质量与就业能力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许多人通过人才市场求职、面试、考试(核)等过程,进入用人单位就业,而就业以后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什么?用人单位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怎么办?实际上,《劳动法》早就明确了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也确定了维护就业者合法权益的合法途径。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必须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并经劳动部门鉴证。签订劳动合同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与行政法规的规定。涉及有以下条款。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遵守国家规定的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44小时。用人单位应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