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78年从西北民族学院毕业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工诈至今已整整20年。格桑旦增在回顾他20年记者生涯时,深有感触地说,只要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刻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记者。格桑旦增先后在电台驻日喀则、那曲、拉萨等记者站工作过,这段时间,是他与人民群众贴得最近的时期。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生活出新闻。他经常深入农村、牧区、厂矿、学校和部队。当时,记者站条件艰苦,每次外出采访,都是骑自行车或骑马。下到县或乡里,经常是坐大卡车的车厢板,晚上住帐篷、羊圈。在20年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西藏的山…  相似文献   

2.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于1959年1月1日在西藏雪域高原诞生了。从此,掀开了西藏广播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47年来,西藏广播为西藏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现有在职员工234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5%,汉族占25%。目前开办有四套广播节目(汉语新闻频率、藏语拉萨话频率、藏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播》2006,(8):F0003-F0003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于1959年1月1日.呼号为“拉萨人民广播电台”,同年3月改为“西藏人民广播电台”。1961年6月.成立编委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藏语为主.藏汉语并举.各有侧重”的节目宣传方针。1985年8月25日.立体声广播正式开播。1989年11月1日.藏语广播节目上卫星播出:1993年1月1日.汉语广播节目上卫星播出,2002年,开办有藏语新闻综合频率、康巴语频率.汉语新闻综合频率和都市生活频率。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信息     
西藏新闻事业欣欣向荣从1956年4月22日《西藏日报》在拉萨创刊,1960年11月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算起,西藏自冶区的新闻事业日益发展,欣欣向荣。现在,已有《西藏日报》《拉萨晚报》《西藏青年报》《西藏科技报》《西藏公安报》等5种报纸,每一种都用藏、汉两种文字出版。期发行数共计在10万份以上。  相似文献   

5.
2011年度征订报刊工作一开始,兰空驻疆某飞行学院二团政治处战士报道员李强就到驻地邮局订阅了一份《军事记者》杂志,这已经是他入伍后连续5年自费订阅了。他说:“《军事记者》特别有益于自己写新闻报道。”李强入伍5年来,在《军事记者》杂志这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新闻采写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军事记者》《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半月谈》《空军报》和《新疆日报》等媒体发稿150余篇(幅),他因此多次荣立三等功。李强说,是《军事记者》杂志帮助了他。  相似文献   

6.
有些通讯员时常感叹一些好的素材被记者捞走了,自己得到的是“鸡肋”新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不然,有一位通讯员和一记者往来较多,在一次闲聊中,他在记者的启示下得到一条颇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便顺藤摸瓜,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较有分量的通讯,发在一家大报上。他抓新闻的“快”与“准”,使这位记者也大吃一惊。自叹这一有价值的新闻,竟从自己鼻子底下溜走了。这位通讯员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比別人多了一个心眼。法能想到,到手的素材是否与中央的方针、政策相吻合,并能发现被忽视了的“空隙”。他认为,  相似文献   

7.
一位退休的89岁的新闻记者,最近获得了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硕士学位。这位记者的名字叫做韦高伯。他曾在许多报社和出版社服务了64年。退休以后,他认为还应该努力学习,用自己的表现,给年纪大的记者一种鼓励。他并  相似文献   

8.
2004年夏秋之交,我在拉萨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连续半个多月,每天清晨,我习惯地打开收音机,收听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西藏新闻联播》节目,总能在广播中听到这样一个声音:“听众朋友,我是广播电视记者百乡行阿里采访组的记者甘韵琪,我们现在来到了……”随着这清脆悦耳的声音,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令我魂牵梦萦的阿里高原,走进了那熟悉的措勤、改则、革吉、狮泉河、日土、普兰和札达,又来到了神山圣湖和我曾经生活了3个多月的纳木那尼峰脚下,又来到了淳朴善良的阿里农牧民中间。  相似文献   

9.
“记者”也者,按《辞海》的解释,是为新闻事业机关中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记者的工作,一要采,二要访,然后将自己采访到的材料,组织整理成新闻报道。然而,也有这么一种“记者”,对于他所报道的对象压根儿不曾见面,更无一言半语交谈,却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报道”。我手头有一封江汉油田的读者来信,说是某报报道他们油田一个宣传科长的事迹,署名记者并未到他们油田采访,更未访问过这位科长和他的同事。原来,那篇报道是从油田现成的材料和报道中摘抄编成的。呜呼,“记者”竟成了“抄者”!  相似文献   

10.
1959年1月1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西藏广播的声音开始传遍辽阔的西藏,传向世界:近年来,西藏电台的发展进步,备受业界关注: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西藏电台”)开播50周年之际,《中国广播》杂志的记者采访了西藏电台台长刘长江。  相似文献   

11.
单珊 《军事记者》2011,(11):42-43
人物名片:普布多吉,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他是一名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在22年的新闻实践中,他全心敬业,开拓创新,为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多次深入藏北“无人区”和珠峰大本营采访.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抗雪救灾报道,多次出色完成青藏铁路、十一世班禅在藏活动等多项重大宣传任务,多次受到区党委宣传部、广电局表彰,众多稿件获得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相似文献   

12.
一位记者同志告诉我,有一次他访问一位基层干部,请他谈一件事情。开头,这位基层干部谈得兴致勃勃,可是后来呢,他越谈越没有兴味了,最后竟然是应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是嫌记者光听不记。在他看来,记者不记,就是不听,自己说了也没用。还有一位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党委召开的布置中心工作的会议上,有位记者去参加了,可是在会上他光听不记,这使参加会议的人感到诧异,使主持会议的同志也感到有点不满意。可见,在社会上,记者的“记”,被人们看作是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优秀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普布多吉获得长江韬奋奖当之无愧。他用近23年的新闻工作实践,讲述着藏族人民生活的万千故事,记录着藏区发展变迁的无数瞬间。他曾说:好的编辑记者应该是一艘待发的军舰,随时准备驶向未知的海域,建立功勋。①这就是我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普布多吉。  相似文献   

14.
王婕 《新闻战线》2012,(2):56-59
2012年元旦刚过,中宣部组织中央媒体记者对丹东市广播电视台"民生早报"记者刘彤进行集中采访,我是采访团成员之一。在白雪皑皑的鸭绿江畔,我见到了这位百姓口中的"泥腿子记者"——憨厚、寡言、稍显木讷的东北汉子。一辆蹬了11年的红色女款自行车、一个稍显破旧的采访包、一支老式采访机,外加两条腿,就是他采访的全部"行头"。15年来,他行走在田间地头、城镇社区,话筒一直对准百姓,笔尖始终圈点民生。跟着挑粪工挑粪,帮着菜农卖菜,在建筑工地与农民工一起扎钢筋,和环卫工人扫大街到天亮……为了写稿,他用自己的盒饭去换老乡家里的电;为了采访,他把自己累出了心肌炎。他很"轴",连洗头洗澡的日子都固定雷打不动;他很直,为了工作不怕冲撞了谁;他很"木",话不多,却在这座小城有着众多的朋友。  相似文献   

15.
益西加措,西藏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别看他个头不高,身体瘦弱,但他在西藏这个艰苦地区,在自己钟爱的新闻岗仕上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曾多次荣获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和“十佳”记者称号;参加工作还不足十年,就已经是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了;去年,这位勤奋好学、爱岗敬业的藏族小伙子,又成功地实现了他新闻生涯中的又一次跨越,成为中国新闻最高奖——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的获得者。  相似文献   

16.
巴黎左岸,一个女人和她的传奇书店……听说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先生仍然健在,应该有九十多岁了吧,这位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老板。前两年我还在一部纪录片里看见他对着两个年轻女孩示范自己理发的方法:点燃一根蜡烛,然后把它凑近头顶,烧一阵子,再不慌不忙地用手拍熄头发上的烈焰。他这家店已经成为巴黎的地标了,读书人去了巴黎可以不逛铁塔,但不能  相似文献   

17.
正甲午年仲春,我接到远方同仁寄来的一包书。拆开邮包,《他这样做记者》、《情系黄土地》吸引住我的眼球。厚厚两本书,洋洋50万字,是活着的人为已故的人出的书,让我感到惊奇。这位已故的人尊名王增志,生前是晋中日报社一位普通记者,还是一位从事采编工作20年没能进了编的记者。但是,读者认可他、喜欢他、尊敬他、崇尚他,出殡那天,有好多人从农村、从工厂、从学校、从军营、从社区、从机关单位闻讯赶来,来为他们心中的这位"最美记者"鞠躬行礼、洒泪送行。那场面感天动地!  相似文献   

18.
下面这段话,出自外省一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之口,登载在北京一家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这位企业家的专著上—— 他说,不与记者搞好关系,骄傲轻敌,要吃大亏。当地的记者来公司,他说,记者有什么了不起,结果,这个记者回去就发了几篇文章,搞得我们很被动。……过去有句话:阎王好挡,小鬼难缠。 由这段话,联想到前几年,社会上流行  相似文献   

19.
著名新闻记者波列沃依在回忆录《永志不忘》中,记载了自己记者生涯中一些难忘的教训,其中有一个他称之为“漏馅”的故事. 一次,波列沃依去一家工厂采访选举活动.他在投票现场注意到一个喜气洋洋、年高德劭的老人.这位老人身穿西服,仪表堂堂,还带着一个孙子和孙女,非常庄严地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波列沃依决定把这位老人作为自己要写的通讯的中心人物.他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20.
跳来跳去的传媒人给媒体带来了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持:赵金嘉宾:敏瑞(笔名) 山东电视台国际部制片人培宇:济南某报记者赵:最近,接到一位在圈内供职的师弟的电话,告诉我他又另谋高就了。挂上电话我细想了想,这位师弟从毕业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已经换了5次工作了,有3家报社、1家杂志社,现在又到了电视台。他在电话里自嘲说:“我已经跳槽跳得找不到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