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骥才写《三寸金莲》,将束缚中国女人一千多年的“缠足”问题重新摆在世人眼前.书中,戈香莲的一生赚人热泪;书外,“缠足”这种文化现象引人深思.本文以“缠足”的简介引入,把男性和女性分别比作“周瑜”和“黄盖”,引用出土文物材料和学者研究,尝试以此表达女性在“缠足”中的被动地位.再用“缠足”和“放脚”之争作背景,“缠足”和“束腰”作对比,希望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寻找文学之根.提出“文学之根”在于人类的基本诉求,呼吁建立平等、健康的当代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缠足之风始于宋,“三寸金莲”成于明;缠足之研究亦始于宋,盛于清。唐以前无缠足,“三寸金莲”是近千年来汉族妇女及士大夫们美学追求和变态心理发展的结果。宋人缠脚,约束天足以成纤细,状如罗卜,形似民国以来的“解放脚”,明清人将天足变形,金元以来。北方缠足胜于南方,他们提出足至“半折”方是尽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石英 《山东教育》2011,(6):32-32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缠足,  相似文献   

4.
缠足与放足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称没有什么内容的长文章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裹脚”就是古代妇女缠足的长布条。古代妇女为什么要缠足呢?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阿Q想入非非想念吴妈时写道: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吴妈“脚太大”,是没缠过的“天足”,阿Q认为“天足”不美。为何“天足”不美,“小足”才美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妇女缠足的历史和放足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高彦颐的著作《缠足》为基点,聚焦中华历史上独有的“金莲文化”,挖掘缠足背后的女性心理.  相似文献   

6.
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有句云:“筑城掘土土深深,邪许相呼万杵音。怪事一声齐注目,半钩新月藓花侵。”写的是挖土建城中发现女鞋一只,作弓弯样,仅三寸许,引来众人观看。翻阅稗官野史,也发现不少对妇女缠足的记载,十分有趣,十足心酸。缠足始于南唐,据说后主李煜的一个嫔妃姿色出众,长于歌舞,以白绸裹脚,使脚变小,能在一个六尺高的“金莲台”上翩翩起舞。由此,缠足之风始行。到了宋代,缠足习俗从宫廷走向民间,元朝以后,开始兴盛,女子纷纷缠足,以“三寸金莲”为美,缠足被视为美与德的象征。但缠足十分残忍,是一种摧残妇女的变态行为,康有为在…  相似文献   

7.
一、填补文字空白,留下深深烙印“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是课文对缠足形象(丑陋形象)及其给姐姐带来巨大身心伤害的全部描述。而仅靠这三句话想去震撼对缠足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现代三年级学生的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以这三句话为基点,把它们进行拓展、延伸、放大,填补其中的空白,在学生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1.多媒体演示缠足形象:(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缠足吗?看过缠足吗?(2)多媒体演示,配上旁白:…  相似文献   

8.
一千年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缠足,这股风刮了千余年而经久不衰。发人深省的是:妇女用布帛把脚层层裹起来,屈为畸型的“三寸金莲”,却被男子奉为“美”的最高典范。 “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唐镐·诗)是对缠足的最早记载。相传李后主有个宫女叫窅娘,纤丽窃窕,  相似文献   

9.
“缠足”与“反缠足”是中国近代以来比较纠葛的一个话题。前资本化时代,男性以自己的价值观规训女性双足,使之成为男性身体的发泄对象,成为男性控制女性身体的工具,成为男性的性玩物。资本化时代,国民社会意识发生变化,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社会理念,以西方的价值观、人权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改造中国国民身体,规训国民道德及其意识,终将缠足陋习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到咱中国女子缠足的风俗史,颇生感慨。将女孩子的天足自小便裹缠起来,让其变形至“三寸金莲”,这种伤天害理、抗逆自然的事,不知是哪位祖先的发明。为何缠足?《女儿经》上有云:“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他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存天理,灭人欲。”这是朱子的名言。他却没有看到,“人欲”亦是“天理”。“灭人欲”便是灭天理。将天足缠裹成“三寸金莲”,便是灭“天理”。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将小孩子的“天头”缠成“三寸金头”,只是这种现象不如缠足那样具象、直观。将“天头”…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戒缠足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较早地关注女子教育,提倡和创办女学。为了更好地兴办女学,他积极鼓吹戒缠足,把缠足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兴亡的高度。在实践上设立不缠足会,在报刊上发表言论以此来推动中国近代戒缠足运动的发展。同时把不缠足的实践纳入自己的生活中,不仅要求女儿不缠足,还主张妻子放足。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的不缠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缠足始末,赏玩香莲“趣”无穷,惟有女子知此恨等几个角度可以挖掘出“三寸金莲”的历史、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13课讲到“不缠足运动”时,穿插了两幅图片,分别是《“三寸金莲”绣花鞋》(下图1)和《20世纪30年代上海时髦女子穿高跟鞋》(下图2)。一个是旧社会的“缠足”,一个是近代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下的“放足”,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这两幅图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则是毋庸质疑的:但如果说这种变化反映了“女性足的解放”.甚至拔高到“女性的解放”,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缠足产生于偏爱小脚的审美话语霸权之下,而放足则在政治话语霸权之下艰难前行,话语霸权在缠足放足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放足或禁止缠足上,男性审美话语霸权没有形成,而急切依赖政府的行政命令,反观缠足却很少有政府的参与,几乎完全由于男性的审美偏好而盛行,封建礼教等只是挟持缠足为己所用而已.不管缠足还是放足,都是积弱的男性话语霸权任意驰骋之场域.  相似文献   

15.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重要媒体,其白话文为了解下层民众的戒缠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大公报》在劝戒缠足的宣传中,报馆、官府、受众三者互动,痛陈缠足之害,消除心理顾虑,展示戒缠足效果,在引导天津及周围地区社会舆论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推动了近代中国反缠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女子缠足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本文从缠足的由来谈起,逐步演绎缠足的历史发展,并从缠足陋习产生与发展的主客观方面,深入剖析了缠足盛行的深层次原因,最后简述了缠足的消亡。  相似文献   

17.
缠足是中国古代社会妇女独有的习俗,不分地域,不分贫富贵贱,妇女都缠足,俗称"裹小脚"。如今在云南嵩明县阿古龙村任有缠足现象。本文结合社会学、美学、历史学相关学科探讨云南嵩明县阿古龙村的妇女缠足文化和缠足对妇女的影响,最后从"小脚之美"方面来谈缠足审美观。  相似文献   

18.
缠足习俗起源于北宋,没落于民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缠足习俗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也大不相同。宋代时以小脚为美的审美观念,驱使缠足从理想走向实践;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汉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是缠足习俗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明代时缠足习俗才真正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清代统治者屡禁缠足而不止,不仅有汉人的抵抗和缠足习俗早已深入人心等观念上的原因,还有禁令不彻底,措施不合理等制度上的原因。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社会的大变革,终结了中国缠足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知识卡片     
缠足陋习的由来  缠足陋习始于五代时期,始作俑者,即“发明者”,是唐后主李煜的宫妃窅(窈的古体字)娘。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地位的词人,人称“风流才子皇帝”。他不但把主要精力扑在文学上,而且喜欢把自己写的词在宫中编排成歌舞,让宫妃们演唱。宫女们要得宠就得能歌善舞,一时间使南唐全国上下兴起了歌舞之风。窅娘因美貌被选入宫,她身材尤其窈窕,故名窅娘。为了得到李煜的宠爱,她挖空心思想出个缠足的主意。她以绢帛死命将自己的双脚缠起,使其变成新月形,然后咬牙忍痛练习跳舞。在一次晚宴上,窅娘以独特的婀娜舞姿引起了李煜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尽管《镜花缘》构建了一个看似“女尊男卑”的女儿国,也表达了保护女性、反对缠足等有一定进步性的思想,但并没有真正达到“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度.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描绘的那个“女尊男卑”的女儿国,其实传达的也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其本质是对“男权”的镜像表达,是男权意识下的古代男性文人对“男权”的一种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