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以"全科教育"之路,拓宽教育教学改革之道,拥有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依据。该路径不只是教学模式或方法、课程类型或资源,而是成长方式、生活方式。"全科教育"的"全"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数量判断,"科"是经过整合的、全科化课程,本质是让学科适应学生,从而实现学科育人。在机制层面,"全科教育"实践需要注重顶层建设,健全"特区式"全科课程保障机制,形成模块化全科课程开发路径,创新全链式全科育人评价变革。"全科教育"呈现着生动局面:刷新童年生态,刷新教师生态,生成联动生态。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技术》2016,(5):30-36
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变革带来了机遇,也为课程形态及其运作生态带来了挑战。文章从生态的视角分析了技术变迁对课程学习及其生态的影响,设计了适应信息时代课程学习诉求的课程学习生态构建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实践,从内容、教学法、社会交互、情境和技术等方面探讨了技术支持的课程学习生态重构问题,以期为信息时代的课程变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宗颖 《生活教育》2013,(4):91-92
随着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深入,对于地域文化的开发,日益受到了各地各校的重视。以开放积极的眼光观之,这些地方的历史、地理、自然、人文诸种因素都是学校文化生长发育的宝贵资源,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校的文化特质。本文试从"五名"经典教育课程体系、"五亲"生态教育课程体系、"五恩"社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来阐述学校教育与人文资源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课堂"和"课程"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中,课程聚焦学什么的问题,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因此,抓好学校的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犹如大厦之基。如何做好课程建设?必须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原则。基本方向是党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对于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原则是立足校情、学情,与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基于此,学校提出构建"生态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建构新型生态德育关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德育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遵循。然而,当前中学德育课程却出现"反生态"的现象:课程理念与目标违背生态位原理,课程内容与组织割裂整合式观念,课程实施与评价背离协同化理念。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域下,生态整合式德育的课程理念凸显"道德人"的培养,课程内容聚焦"泛关系"的性质,课程实施强调"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建构中学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必须着眼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制度层面,要厘清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价值向度,明确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圆融互摄关系,将课程制度建设作为建构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培养具有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精神、生态智慧、生态品德和生态文化的"生态人"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基本保障.本文对生态文明视角下普通高校专业硕士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旨在为培养生态学专业人才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的研究视域与课程改革中,教师被赋予"课程执行者"、"课程实践审议开发者"、"课程研究者"、"课程决策者"、"课程意义建构者"、"课程创生者"等多种角色。这些外在的角色规约不一定获得教师的内在认同,教师之课程身份是一个仍需加以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学生成长其中的一种生活,健康成长乃是课程生活的本然诉求。依据学校"智慧文化"建设愿景,我们坚守儿童立场,努力在国家课程上做到均衡施力,摒厚"主"薄"副"之惯习;在校本课程上做到全面用心,创扬"长"拔"萃"之特色,进而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充满智慧的课程生活。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代课程的封闭性、内容的确定性和基于知识逻辑的线性设计,后现代课程学者立足于系统的开放性,从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和多种可能性倡导对课程文本的多重阐释和课程意义的创造与转化,表达对课程理解的不同声音。为了实现课程意义的转变,主张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和耗散性,并使之成为学生活生生的经历与体验。本文通过对后现代课程学者小威廉姆 E·多尔提出的课程丰富性(Rich,4R 之一)的诠释和论证,表达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如何建设和保护课程生态的未来课程愿景。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为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常州市博爱小学以"主题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为有效途径,致力打造理想的教育生态。"主题"来自干学生的兴趣,在一段时间内各个学科围绕这个兴趣点,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有序开展教学。同年级的各学科教师和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同规划,共同实施,共同评价,注重全面联系,突出整体价值,使教育场中的所有生命体都裹挟进来,这是一种强调动态过程和追求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改革。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77):151-152
幼儿园课程提倡园本化、班本化,其目的是使课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推动其主动学习、探究和表达,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将结合大班的"揭秘山药"班本化课程,从发现孩子兴趣,探寻课程之"芽";了解孩子的经验和问题,寻找课程之"生长点";追随孩子的学习需要,搭建课程之"架";发挥家长资源,施课程之"肥";回顾与反思,助推课程再生长,谈谈生成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从"善治"到"善治生态"是一种学术努力,更是一种社会追求,是时代觉悟之生态觉悟之体现。"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生态"是社会管理过程中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各种文明因子互动形成的一种治理态势,是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的新颖关系,并由"政府-社会"生态、"伦理-法律"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三维生态互动形成的治理体系。通过深挖中西文明资源,建构起我国"善治生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从信息生态的视角,将网络课程划分为生态个体期、生态种群期、生态群落期、信息生态期以及未来的知识生态期。信息生态期的网络课程设计,需要借助云计算、智能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等技术,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混合的信息生态系统。"吴地文化遗产"网络课程的目标是面向大众和中小学生提供文化遗产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具有开放性、社会性课程服务的特征。通过信息生态资源、教学活动的设计,整合不同课程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文化遗产知识的信息生态链,实现在关系中学和分布式认知的联通主义理念。  相似文献   

15.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与环境教育不同,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致力于使受教育者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具有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雄心抱负与精神气质。从总体上看,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实践性与本土性等特征。为了使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中顺利推进,我们亟需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生态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是师生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与发展的有机整体。应用生态主义思想设计与开发的网络课程可以提高网络课程的生机与活力。本文分析和论证了生态化网络课程的"联系与整体性"、"动态与发展性"、"开放与生长性"等三个主要特征,提出了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适应与发展的关系"、"共享与共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生态化网络课程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延伸.将思政引领融入高校花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特色专业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为基础,在花艺教学课程思政实践中探索"五条轴线"教育法,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从高校生态美育内涵、现状、思政切入、花艺育人实施路径等方面入手,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和生态美育实践相融合,发挥生态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教育生态学理念的影响和渗透,促进我国教育生态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本研究将生态理念引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分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所呈现的"非生态"现象。本文结合初中英语生态课堂应遵循的生命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和生长性原则,从构建探究式课堂、开放式课堂、以人为本课堂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初中英语生态课堂的建议,为系统实现初中英语生态课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性素材。  相似文献   

19.
我们深入研究了本校生态道德素质教育传承、发展现状和当前采用的方法,从课程育人、渠道拓展、活动育人和行为习惯形成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创新了"课程引领实践"的家校合作思路,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探索出在家校合作背景下,自主研究生态实践活动的学习模式;创新了生态道德主题活动家校合作模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探索出"获得感+幸福感"的生态意识的内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课程资源开发是开发者在一定的价值理念引导下进行的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将自在价值转化为自为价值的动态过程,它是一种人为的、为人的教育实践活动。生态价值观是一种有机、整体、民主、平等、批判、互动的价值观,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它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有其合理性。生态价值观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了全新的视野,并要求课程资源开发遵循相应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