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欲望是后现代哲学与文学中的重要命题,是格非小说<欲望的旗帜>中的主题和核心,也是小说中人物自我发展和故事推进转变的原始动力.从现实层面、个体无意识层面和文化无意识层面解读<欲望的旗帜>中的欲望,可以发现正是因为欲望对现实的腐蚀、对超我的解构以及对"父法"的消解,构成了当代文明在现实、人性和文化中的困境,充分体现了"废墟的溃败".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本文试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角度对田纳西.威廉斯的著名剧作《欲望号街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布兰奇和其妹妹斯黛拉以及妹夫斯坦利的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出他们的人格与其行为的密切关系;同时指出这种批评方法对于解读这部作品不失为一个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本我”如此强大以致不能从中摆脱出来。同时,他在尽力维护他的“自我”。他的不可抑制的“本我”导致了他最后致命性的毁灭,他的“超我”也最后崩溃了。只有“本我”、“自我”、“超我”保持平衡,个性才能得到正常发展,人格才能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4.
本我·自我·超我 --评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描写了三位典型的黑人女性形象,她们分别是秀拉、奈尔和夏娃.论文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对小说<秀拉>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提出她们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体现了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下内心的激烈冲突和扭曲.  相似文献   

5.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理论,分析《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在“本我”“自我”“超我”层面呈现出来的不同人格特征,探求其复杂的内心世界、自我意识与外部现实、宗教影响,明确他是如何在冲突中走向精神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的,从而对《老人与海》的内涵做出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挖掘《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为前人忽视而又极富暗示意义的一个 关键性细节入手,剖析女主人公本我、自我与超我间激烈的较量与冲突,力图揭示这篇小说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相似文献   

7.
格非是中国当代文坛先锋派作家中非常独特的一位,著有《迷舟》、《褐色鸟群》、《风琴》、《忽哨》、《青黄》、《欲望的旗帜》等许多中、长篇小说。格非小说的故事情节有着迷宫一样的神秘色彩,格非小说的叙事是开放的,逃离客观秩序的,是自由自在地进入创作主题的内部的;而作为小说外部表现形式的语言,也有其独特的风格。格非小说的语言支撑着其叙事的框架,具有诗性的感觉、深刻的表现力、生活的哲理性,处处彰显着其语言的艺术魅力。下面简要分析一下格非小说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8.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南方剧作家,他的作品常以刻画男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纠葛而赢得声誉。文章以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段论为基点,对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玻璃动物园》中男主人公汤姆挣扎于现实与自身欲望的内心纠葛进行解读。汤姆的两难境地究其原因,来自于自我未能协调追求欲望的本我与现实家庭责任的超我之间的冲突,汤姆的矛盾因此是不可避免的,而汤姆的矛盾也正体现了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内心困境。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奥德丽·尼芬格的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在时间与爱的复杂交错中勇敢探索,发现自己的成长过程。基于此,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域探讨这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人格发展历程。在梳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小说主人公的三种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析了他们人格发展的过程,最终在本我和自我之间保持平衡,达到超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长篇小说《妈妈走了》中,女主人公尼基的独白贯穿全书,连接一切人物和情节。因此,从深入挖掘尼基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来把握整部小说,不失为一个有效视角。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可以较好地剖析尼基在母亲突然遇害后,本我、自我和超我如何在激烈的较量与冲突中逐渐协调平衡、重塑健康自我,进而踏上一条走出丧亲之痛、剪断不伦之恋、重拾亲情、回归内心精神家园的"奥德赛之旅"。  相似文献   

11.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爱玛也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女性形象,对于爱玛来说,追求浪漫的爱情是她的生命必然的使命。她为爱而生,也因爱而死,她因为爱成为世人眼中不正经的女人。爱玛对于爱情的执着让她沉迷于欲望中,沦为欲望的奴隶,最终导致了她的毁灭。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分析哈代的小说《还乡》中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有效工具。小说中游苔莎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化身,倾向于充满欲望的、非理性的"本我";克林是19世纪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象征,倾向于平衡节制的"自我";爱敦荒原是传统的象征,倾向于伦理道德、宗教戒律的"超我"。三者的交织作用使《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之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精神分析学分析<寒夜>三个主要人物的潜意识、思想、心理和精神.阐述了生存的严重压抑与活着的意志的冲突、性本能的压抑与超我的爱的交错和冲突、俄狄浦斯情结与传统伦理的冲突和纠缠的三个观点,在人格结构上总括为人物本我与自我、超我的交错和冲突.  相似文献   

14.
小说《香水》既是一部关于气味的奇幻小说,又是揭示人类欲望的警示之作。主人公格雷诺耶身兼艺术家的感性和科学家的理性,但这在他身上并没有起到平衡作用,而是共同走向极端。文章通过考察格雷诺耶的欲望演变,以拉康他者欲望理论为依据,将格雷诺耶的个人欲望与同时代语境下他者欲望置于同一平面进行研究,揭示小说的悲剧性之维。  相似文献   

15.
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是当代文坛上的一部力作,是作家对过去一段言犹未尽的历史的反思,作品挖掘着人们貌似熟悉其实深埋的真实--人的真实.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隋抱朴具有复杂的心理特征,外表沉默寡言而内心却偏执疯狂.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析这一形象分裂的人格结构,以对其形象做出心理透视.  相似文献   

16.
袁素平 《文教资料》2009,(13):10-12
理性高尚,有着近乎完美人格的埃丽诺和爱德华“有情人终成眷属”;随着理性的成长和人格的提升,玛丽安最终成了布兰顿上校的新娘;现实的露西凭着自己的“智慧”,成功地俘获了更大的“猎物”——罗伯特,成功地跻身上流社会。《理智与情感》中的三桩姻缘历经了不同的风波曲折,几位主人公不同的情感变迁正是源于他们的不同人格。  相似文献   

17.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对言莫言小说《娃》的主人公——姑姑的人格结构进行分析,在姑姑的青年、中年和晚年各个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超我”“本我”以及二者的相互冲突.而这种特殊的人格结构也分别在“家族纽带”“国家纽带”以及“‘本我’回归”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姑姑”的人格结构分析揭示出每个个体只有超越“超我”的强迫,活出本真的自我,才能解除心灵的负担.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之第三章《心理人格的解剖》阐述了个体"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明人冯梦龙所编《三言》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创造的故事人物也都极富个性。在分析故事人物个性时,必然离不开对形象的心理、人格进行分析,也就自然无外乎对分析对象"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新释《红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分析<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和海丝特,探讨霍桑对各自命运安排的合理性.过分压制超我和过分放纵本我,都会导致自我的坍塌.只有三者达到平衡,人格才能健全地发展并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分析《寄居者》中的女主人公玫在特殊年代下的人格缺陷及其不断完善成长的过程,来探讨小说中隐含的心理信息。玫生命进程里的三位男性,父亲、彼得、杰克布分别是她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外化,在这三位男性的共同影响下,玫的自我最终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弥补了人格里的缺陷,修缮了曾经不健全的扁形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