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若要说到船长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作用,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当“这个卖牡蛎的”出现在菲利普的视线中时,菲利普是多么地不愿意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他叫妻子克拉丽去看看,而她看过之后立刻作出了“我想就是他”的判断。她跟丈夫一样地也不情愿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于是又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打听。船长回答说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毫无疑问,船长在这里起到了一个证人证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处这样写道“: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的那番谈话……”船长为何这般态度?很显然就是因为菲利普打听得太啰唆?蟾拍瓷R蚕悠鋯?吧,所以惜墨如金地没有“如实照录”,而是采用了转述的方式加以叙述。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读”出那一次啰唆而冗长、乏味而无聊的打探对话。莫泊桑在这里虽“然简”写了菲利普的“啰唆”,省去了不少笔墨,但却丝毫不减这处啰唆”所承载的“语言信息含量”。菲利普对待于勒的态度始终是和妻子克拉丽丝同唱一个调。当时克拉丽丝已经猜测出那个又老又穷的水手是于勒,但又心存侥幸,报一丝的幻…  相似文献   

3.
正一在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若瑟夫·达佛朗司可谓一个非常神秘、奇特的存在。于勒在浪荡、潦倒期,全家人都视他为流氓、无赖甚至贼,唯独若瑟夫称呼于勒"我的叔叔",从小到大,一直没变;当母亲叫他去付给于勒牡蛎钱时,他不经父母同意,擅自做主,给了于勒半个法郎的小  相似文献   

4.
×××问:“钱老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于勒为题,为什么作品的主人公不是于勒?”的确,《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从题目到内容,作者多次提及于勒这个人物。写他糊涂荒唐的年青时代,提及他发财走运的南美生活,交代他最后的潦倒结局,笔墨所费甚多。但是,由此就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却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就“主人公”这个概念的含义和课文的实际,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于勒是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倾轧的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在小说中,于勒首先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变化的人物,是一条线索。于勒的命运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围绕“于勒”这条线索,作者安排了四个情节发展的过程: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样使文章条分缕析,一线贯之。  相似文献   

6.
【我解读】 一、小中见大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取材于家庭生活。主要讲述菲利普夫妇和“我”的叔叔于勒由于遗产分割问题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以及菲利普夫妇随着于勒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不断变化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可以归纳为两个字:盼、躲。当于勒有钱时,菲利普夫妇急切地盼望于勒归来。并不断地念叨他、赞美他;然而,当于勒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却大骂于勒,并生怕于勒认出他们来,慌慌张张躲开了于勒——因为于勒成了穷光蛋,他们怕他回来拖累自己。这样,“盼”与“躲”相映成趣,使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完全暴露出来。下面,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于勒年轻时行为不正,很糟塌钱。家里将他打发到了美洲。不久,他便写信回来,说他赚了钱,希望能够赔偿给家里造成的损失。这封信,使菲利普全家深切感动,都认为于勒这个分文不值的人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接着,又写来第二封信,说他买卖很好,等发财之后便要回来,跟家里人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莫泊桑笔下的那个沦为穷光蛋的于勒值得同情。近来再读《我的叔叔于勒》,发现这种观点并非正确。理由如下: 我们知道,于勒小时候就行为不正,糟踏钱,不但把他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这在生活困难的人家,可说得上是坏蛋、流氓、无赖了”。可见,于勒小时候就不是一个什么正直而善良的人,而是一个流氓、无赖,这种不良表现无疑为他  相似文献   

9.
银勺子船长是一个身材矮胖的船长,他双颊绯红,黑色的大胡子脏兮兮的,还有一双蓝色的大眼睛。他总是穿着一身黑中有蓝、蓝中有黑的船长服,戴着一顶大大的红色船长帽。当然,像大多数经历过狂风暴雨的船长一样,银勺子船长受过很重的伤,他被大海夺去了一条腿,因此,他有一条木头假腿,走起路来常常东摇西摆。银勺子船长有两把银茶匙,他把它们挂在耳朵上,就像戴的耳环一样,他的绰号“银勺子船长”就是这么得来的。  相似文献   

10.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执教:程红兵评析:钱伟康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  相似文献   

11.
两条线索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从海外发财归来是文章的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的多年经历是暗线。文中明线暗线并行。在船上见到于勒的情节,使两线交织,达到高潮。两拨悬念小说的开端部分,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菲利普一家为什么要散步?于勒是谁?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这一家为什么这样盼望他?这一连串的问号,让读者心情迫切地急于看下文。小说的发展部分,重点写对于勒由恐怖变为希望。于勒在海外发了财,全家都称赞他是“有良心…  相似文献   

12.
一、地点巧。"二姐"婚礼之后,"我们"家便去哲尔赛岛游玩。当"我们"的轮船在海上正"驶向远处"的时候,"父亲忽然看见"了于勒,情节由此进入高潮。可见,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的邂逅相遇,既不是在"哲尔赛岛"的英国,也不是在"哈佛尔"的法国,而是在法国与英国交界的海上,是在于勒卖牡蛎的船上。菲利普夫妇的周围是不同国籍的人们,他们在这一特定的场合目睹了于勒家族的金钱与亲情冲突的矛盾。这一地点的巧设,渲染了于勒穷困潦倒的悲凉气氛,揭露意义十分深广。   二、时机巧。首先识出于勒的是"我父亲",这是符合客观实情的,因为他与于勒…  相似文献   

13.
周华荣 《现代语文》2006,(8):121-121
《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处这样写道“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的那番谈话”。船长为何这般态度?很显然就是因为菲利普太啰唆。大概莫氏也嫌其啰唆吧,所以惜墨如金地没有“如实照录”,而是采用了转述的方式加以叙述。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读”出那是一次啰唆而冗长,乏味而无聊的问话。莫氏在这里“简”写了菲利普的“啰唆”,虽然省去了不少笔墨,但却丝毫不减这处“啰唆”所承载的“语言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14.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学生为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绝情唏嘘不已,我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标题中的"我"是谁?多大年纪?一个学生很快回答:"我"是菲利普的儿子、于勒的侄子约瑟夫,在故事中出现的时候大约十多岁的年纪。大家似乎都对他的回答表示认同,我对此不予置评,又问:你们能看出来约瑟夫对于勒是什么态度吗?学生再次浏览小说,有的说:约瑟夫很同  相似文献   

16.
师:学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大家感触颇多,议论不少。小说的高潮部分有这样一处悬念:于勒与哥嫂不期而遇于游船上,在这一尴尬的邂逅中,菲利普夫妇确凿地认出了自己的亲弟弟,故而张皇失措,狼狈打探,断然离船,丑态毕露;但在于勒这一方,他是否也认出了自己的亲哥嫂呢?换句话说,于勒对菲利普夫妇,是相见又相识,还是相见不相识呢?大家争论不休。现在,我们就针对这一困扰我们的悬念,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扣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各抒己见,尽兴争鸣,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加深我们对中外文学精品思想性、艺术性的理解。 生甲:我以为,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于勒对其兄,是相遇不相识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一、梳理意脉,把握主旨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师:"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  相似文献   

18.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前后态度的显著变化,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情淡薄、金钱第一的本质。当于勒穷时,菲利普夫妇骂他是个“花花公子”、“无赖”、“流氓”;当于勒来信说要赔偿菲利普夫妇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马上发生变化,认为于勒是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整天盼着他早点回来,使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菲利普夫妇带着女儿、儿子和女婿到哲尔塞岛去游玩,恰巧遇到于勒,发现他又破产了,这时他们又像躲瘟疫一样躲开了。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9.
前一段时间,郭初阳老师在一个散文教学的主题活动上,执教了法国作家于勒·列那尔的两则散文小品。这一课郭老师以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解读、独特的设计让所有的老师(也包括上课的学生)记住了他的散文教学,也记住了法国作家于勒·列那尔和他的两则动物散文小品:《天鹅》《蟋蟀》。  相似文献   

20.
读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们一定会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留有深刻的印象。全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直接或间接的称呼竟达十余种之多,这些称呼大致可分为三类:当于勒糟蹋挥霍家产时,他们斥之“坏蛋”“流氓”“无赖”;而当听说于勒在外发了横财时,他们又称之“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甚至称呼他是“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可最后当发现于勒已经变成穷光蛋时,他们立刻又咒之“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