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屈原《离骚》“周流求女”一节似有悼逆伦常之嫌:屈原欲求“有娥之佚女”(即帝喾(高辛氏)二夫人),按辈分当是其远房高远叔伯祖母。故屈原求“有娥之佚女”按文明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衡量,是违背礼法、悖逆伦常的。  相似文献   

2.
自古及今对<离骚>"三求女"喻意的解释众说纷纭.笔者从<离骚>本文出发,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定势,认为<离骚>中的"三求女"指求楚贤君.屈原求女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明君以实现其"美政"理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关于《离骚》“求女”的蕴意说法甚多,然以王逸的“求贤臣”之说最为确当。“高丘之女”象征楚国王廷里的近臣。“下女”,也即闺中待嫁之女,象征即将成为楚王近臣的楚国地方官员或楚国贵族。他国之女象征其他侯国的臣僚。屈原“求贤臣”的目的乃是希望通过这些贤臣的帮助,获得楚国或他国国君的信任,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4.
对<离骚>"求女"隐喻内涵的解释,不管是"求贤君"说,是"求贤臣"说,还是其他种种学说,均有明显的不足.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求女"的"女"指的是理想,"求女"也就是追求理想.当然,这里的理想有其特殊所指,必须结合<离骚>所求的几位女子来具体分析.在深层意义上,<离骚>"求女"展现了屈原追求理想时的二难处境与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5.
<离骚>"求女"意象历来被解释为求取贤君、贤臣或者妃子,文章认为,"求女"之女应当是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的象征在两汉以前的文学世界中是大量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离骚》中"求女"一节从古至今纷争不断,关于"求女"寓意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现实寓意和虚幻寓意两大派,现实寓意中的"求君"一说与其他诸说相比,更加符合"求女"的思想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7.
作为诗人,屈原经历了一场艰难的精神嬗变,终于"凤凰涅木般"成就了他伟大爱国者的品格.<离骚>求女情节以"怀母"原型的抒情模式真实反映了这一历程.  相似文献   

8.
<离骚>求女喻意,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以游国恩为代表认为求女乃求通君侧之人;以东汉学者王逸为代表认为求女乃求贤臣;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求女是追求"美政"理想;朱熹认为求女乃求贤君.从求女的过程中隐含的喻意、"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所揭示的内涵、灵氛"两美相合"的占词以及全文主旨来看,可以进一步论证求女即是求贤君.  相似文献   

9.
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三次"求女"求宓妃、求简狄、求二姚;在<山鬼>中写了美丽的女性山神对"公子"的深深依恋与追求.本文认为<离骚>的"求女"和<山鬼>的"恋爱"表现的都是诗人屈原在屡遭打击迫害之后,渴求得到志同道合的朝臣贤士的理解与支持,以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0.
关于屈原《离骚》中的“求女”喻意 ,历来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 ,主要有五种。五说主要从写实的角度去理解“求女”喻意。如从《离骚》的主旨、文体特点和艺术风格综合考察 ,其中“求女”喻意较虚 ,喻指“求美”。  相似文献   

11.
《离骚》"五求女",一求帝宫之玉女,喻指追求上古明君如颛顼、尧、舜等;二求高丘之神女,喻指追求像"三后"那样"纯粹"的楚之先君;三求宓妃,喻指追求当世明君;四求有娀氏之佚女,喻指追求贤臣;五求虞氏之二姚,喻指追求美政。  相似文献   

12.
苟德培《千里江陵》文论卷《白璧微瑕:伦理关系谈》认为“屈原《离骚》‘周流求女’一节似有悖逆伦常之嫌”,对此,敝人不敢苟同。敝人认为屈原求女当为虚求幻化之女以喻求贤君而两美相合也。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美政”理想只有依赖楚贤君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男女喻君臣”的心理定势.《离骚)中多次媒人的出现可进一步证明“求女”是“求君”;屈原“三求女”为求“楚贤君”而非“求九州贤君”.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美政”理想只有依赖楚贤君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男女喻君臣”的心理定势,《离骚》中多次媒人的出现可进一步证明“求女”是“求君”;屈原“三求女”为求“楚贤君”而非“求九州贤君”。  相似文献   

15.
《左传》以"君子曰"的形式提出了"《春秋》五例",即"《春秋》笔法"的内涵,开了学者研究此理论的先河。在考察孔子"笔削"《春秋》及《左传》传《春秋》之后,便能全面地认识"《春秋》笔法"属辞比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判断系统,并能准确概括它的寓褒贬于一字之间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美”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之中。沈从文在《边城》中着力构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作品中,这两组“关系”以几近完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物之间的深沉持久的牵挂和错综复杂的等待为表现形式,使“边城”里充满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7.
“秋菊落英”之“落”字之争久矣,文章通过对历代主要关于楚辞注解方面的著作进行对比分析,对主要工具书作探究,参照先秦时期诗文、辞赋等“落”的使用状况,参照部分今人的研究观点,指出“落”字在该句中就是它的本义“零落”。  相似文献   

18.
屈原《离骚》中“求女”的意义,历来争论不休。本文结合《离骚》文本中“求女”的实际意义以及历代失意文人运用“思美人”这一范式来抒情写意的例证,认为“求女”这一活动,是屈原极度苦闷的情况下宣泄郁闷、寻求安慰的一种心理反映;而且这一范式。对以后的文人士大夫产生深刻影响。本文还探索了失意文人倾向于采用这一范式来表达情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诗经》凡305篇,言及马者,共计51篇,篇什颇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奔腾飞跃的马儿的世界和周人丰富的马文化。《诗经》中马的名称、描写马的词语及马具名目繁多。通过《诗经》可以考察周人如何畜养马匹、马的主要用途以及马与周族之关系。《诗经》开始了以马喻人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一节,讹误颇多,是小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笔以为,先前徐复先生对此所作的校勘及注释,论证精审,值得借鉴;惜乎学界仍多沿用旧注。本梳理历代注疏,并作再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