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赤壁以“赤壁之战”享誉中外,有些地方也想借“赤壁”之名炒热自己。一时间,酿成了“江汉五赤壁”的激烈争端。一位在车祸中严重烧伤的骨髓癌患者,凭藉数十年考证赤壁的大量史实和论著,让世界公认了真正的三国赤壁。  相似文献   

2.
因怀疑暗箱操作,一位检察官历时三年对现任领导公开实名举报,递交辞职报告时他说,“连自己的权益都维护不了,还当什么检察官”  相似文献   

3.
视野     
《视听界》1999,(5)
十年来中国电视发展历程描述1999年第4期《中国电视》刊登胡智锋文,描述了10年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他认为十年来中国电视本体建设有五个标志性阶段: 一、电视纪实。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90年代初推出,标志了中国电视“纪实”的开始。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出现,使电视“纪实”达到了它的高潮。电视的“纪实”一时间成为电视业内外竞相标榜、推祟的时尚,甚  相似文献   

4.
●今年2月11日,江苏省丹阳市折柳乡营里村一棵树龄逾300年的银杏树突然起火,消防队员及时把火扑灭。但事后,不知什么人神秘地把起火原因说成是“树神”在显灵,在发怒。仅几个月,迷信色彩浓郁的各种谣传使此树名声大震。一时间,它吸引着附近十余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艾滋女”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据报道,一个名叫“闫德利”的女子以“艾滋女”身份发表博文《我的忏悔》,称自己被检查出艾滋病,为自己的滥交而后悔。之后,又陆续发表博文讲述自己被继父强暴、去北京当小姐的悲惨经历,并曝出279个“嫖客”的电话号码。为证明博文的真实性,“她”毫不避讳地贴出艳照和全家福。一时间,“闫德利”的博文和照片引发网站的狂热转载,“艾滋女”成为网友漫骂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告状     
石平 《传媒》2002,(11):54-55
话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期间,因与上司不和,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便写了辞职报告,回到桃花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怎奈时世纷繁,殊难逆料。一日黄昏,陶渊明正与几位乡间老叟在庭院闲话,忽见侍儿慌慌张张跌了进来,禀告道:“老爷,大事不好!公子被一干公人打翻在地,不能动弹了!”渊明大惊道:“却是为何?”  相似文献   

7.
平价市场忧思录尹诗雄以低价为显著特征的“十点利”商场、“八点利”商场、“仓储式销售”商店、“自己定价”商店在南方沿海首开先河不久,因消费者能在这里花去比其他任何商场均要便宜的价格,却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这种新兴的营销方式便迅速向内地传播,一时间,全...  相似文献   

8.
<正>2006年台湾的“第一家庭丑闻”,令反腐话题迅速成为一股强热带风暴,席卷全台,波及大陆。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了数年前,由反腐题材电视剧所引发的“廉政风暴”。特别是2003年,十余部此类电视剧曾齐齐占据各大电视台收视榜前列,一时间,反腐既是官方的政治宣传,也成为了一种大众娱乐。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把关人”角色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无关可把”的呼声 几十年来传统媒介一直以“把关人”自居,新闻从业者认为受众需要什么、哪些内容不该传播都由他们决定。因特网的出现使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尽管网络媒体至今只有短短三十年历史,但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和成长,向人类展现了全新的信息电子网络传播方式。它不仅可以提供浩如烟海的信息,并且人们通过它能够自由地选择、获取和发布信息。一时间,好象传统媒介的后院篱笆被打开了无数  相似文献   

10.
广播在农村具有良好的受众基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曾亲切地称之为“顺风耳”、“传声筒”。2003年,专门服务于农村受众的首家省级专业频率——陕西农村广播诞生,随后全国各省市台纷纷筹办农村频率,一时间形成了农村广播遍地开花的大好局面。然而,面对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广播,农民的收听热情却“热”不起来。笔者发现,除去农广频率信号弱等客观条件制约外,  相似文献   

11.
1993年,在南方某城市,各新闻媒介同时宣传报道过某村委会主任捐资修路的事迹,一时间,这个村主任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先进人物。实际上,这个村主任是靠侵吞集体资产发家的,为了掩盖自己违法乱纪的“事实”,他有意制造了一桩个人捐款修路的“新闻”,并请来当地的官员及记者参加剪彩。由此看来,修路确有其事,而“先进人物”则名不副实,有人将此类新闻称为“真事实假新闻”。  相似文献   

12.
月是故乡明     
“外面的世界很精采!”一时间,到国外去闯世界,成了一些年青演员追求和向往的目标,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出国潮”。他们有的想去留学,充实自己;有的想去开开眼界,长长见识;有的雄心勃勃,想去检验一下自己的才能,打进国外演艺圈中去。  相似文献   

13.
1997年5月3日,南京市西康路礼堂。上午9:00,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一时间,掌声雷动,镁光灯闪个不停,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团省委、新华日报社、江苏电视台等六家单位联合评出的第四届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依次登上了领奖台。他们中间有一位个子不高、模样朴实的年轻人。他就是江苏电视台新闻中心“大写真”栏目制片人——高顺青。  相似文献   

14.
最怕张怀庆     
据说“新闻编辑怕克里空,副刊编辑怕文抄公。”不知别人有何体会,在我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最感头痛的便是文抄公。每日伏案审稿,沙里淘金,偶或读到一篇佳作,击节赞赏之后,常常把它推上头条位置。然而过不了十天半月,便有人来信揭发,说是“抄来的”,于是我便写信把文抄公批评一通,自己免不了跟着写检讨书,违心地承认自己“水平低,识别不了抄袭的稿件。”照例我应该吃一堑长一智,但事实上半点“智”也长不了,文抄公的东西还是不时地在版面上出现,我也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检查自己“水平低”。  相似文献   

15.
当我得知自己被评为全省“十佳”新闻工作者时,欣喜中又有几分莫名的惶惑。屈指一箅,参加工作至今已整整十年了。十年!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就这样如风如烟般过去了。十年!我到底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呢……十年前,我装着一脑门子“无冕之王”的浪漫想法离开大学校门,踏进了大众日报社的门槛。一纸令下,接着又奔赴驻菏泽记者站工作。令我大失所望的是,刚刚开始的新闻生涯与我想象的关于记者种种潇洒浪漫的传奇生活整个地不合拍。枯燥的采访,艰苦的写作,单调的生活,使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王”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信息传播。新闻不涉及、不研究、不反映社会的热点问题,也就放弃和失去了自己“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社会作用,但是,如果把这种反映变成“牢骚话”的集纳,甚至再加以不恰当的渲染、夸大,那么,则会诱发不安定因素。新闻报道怎样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和报道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呢?联系工作实际,我觉得有四种倾向值得注意,也可叫作“四忌”。一忌木匠斧子一面砍。党的十三大后,党政分开一时间成了广大干部群众议论思考的“热点”问题。实行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党的十  相似文献   

17.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18.
1932年1月28日晚11时10分,日本海军陆战队数十人占领了上海的天通庵车站,随后以车站为据点,分三路向闸北中国守军发起进攻,这就是著名的“一&#183;二八”事件.它是继“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在华蓄意策划的另外一个影响深远的侵华事件.一时间,闸北、吴淞地区炮火连天,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19.
警惕“真事实假新闻”蒋莉在南方某城市,各新闻媒介曾同时宣传报道过某村主任捐资修路的事迹。一时间,这位村主任成了当地名气颇大的先进人物。实际上,这个村主任是靠侵吞集体财产发家的,为了掩盖自己违法乱纪的“事实”,他有意制造了一桩个人捐款修路的“事实”,并...  相似文献   

20.
“文章发表后深受读者好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对这样的话,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总结自己的工作,推介自己的作品时常常会这样讲。尤其是在一些新闻业务刊物中,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介绍自己的经验,或者用自身的新闻实践论证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