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话,是人们交流思想、情况、信息、感情的一种基本方法,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谈话比书信、电文、书面报告、文件的传递要及时、方便,而且,在谈话中人们可以及时随机反馈,进行补充。谈话,也是新闻采访中的一种基本方法。新闻采访谈话和一般人们之间的谈话一样,也是为了交流信息,谈话双方要诚恳相见,平等相处,实事求是,所谈内容要互相都能理解。但是,新闻采访谈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写得深刻有力,首先要采访深入。许许多多新闻记者和通讯员,都很重视深入采访,并从中尝到了艰苦创作的欢乐。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采访不深入,或想深入而深入不下去,苦恼就会接踵而来。什么才是深入采访呢?有的人说,到基层去了,沉下去了,就深入了。有的人说,花好几个月时间,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采写了一篇新闻,这还不深入吗?也有人说,步行采访,爬山涉水,行程万里,观察现场,够深入的了。这些说法,不  相似文献   

3.
新闻,包括特写、通讯等,要有实在、重要的内容,又要具有广泛兴趣。要新鲜、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反映客观实际。于是,多写“视觉新闻”,即形象直观性强的新闻,被提了出来。要做到这些,和采访中善于观察是分不开的。观察,不就是“看”吗?不,细琢磨一下,两者不完全相同。“看”,可以只是接受客观事物的表象,只看到一些零碎皮毛,仅仅是“看到”而巳,未必真正理解,未必知道“个中三昧”。观察不仅是“看”,而且要有所“察”,观其形而察其意,有深层的理解和发掘。能通过和利用表象,显示事实的内在奥秘,深挖出其中包含着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4.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万卡》,写一个当学徒的小孩,在圣诞节之夜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写信,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孤独,恳求爷爷快来接他.这个叫万卡的苦孩子在信封上写了“乡下爷爷收”,又琢磨了一会,写上爷爷的名字投寄后,就安心入睡,做起了甜蜜的团圆梦。这封信爷爷是永远收不到的,因为万卡没有写地址,他不懂得联系的方法。小说揭示的悲剧就在于此. 在几何学上,光有一个点,没有和第二点联系,就形不成线,更组不成面。电子技术的先进,在于把庞大、复杂的线路,精缩于方寸之中.彩色电视机只要断一处线路,或者有短路(联系不当),整个机器就会失去功能。世界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新闻学和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新闻记者、通讯员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 不会采访的人,不能算是一名记者或通讯员。采访能力低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能干的记者或通讯员。记者、通讯员的知识,百分之七、八十是在采访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或者是围绕着采访、在采访的触发推动下,积累式地取得的。记者、通讯员的知识,要跟着时代的前进迅速更新。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多、更快、更广地吸收新知识,  相似文献   

6.
采访线索是可能成为新闻的一种萌芽和征兆,它决定着采访的去向,是采访的先导.记者的采访是从收集、分析线索开始的. 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  相似文献   

7.
典型,较早地出现于文学理论之中。恩格斯说,文艺作品应该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新闻作品中,也存在着典型,许多新闻是典型新闻.人们在读了一些好新闻后,常会说:“真典型”,就包含着这个意思。典型新闻在世界各国的报纸、广播、电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数量大,影响强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表现力,为广大读者、听众、观众所关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就非常重视典型新闻,报道了关于申长体、陈德发、吴满有等边区劳动英雄  相似文献   

8.
“会议新闻太多,枯燥、干巴,不吸线人。”这个意见有道理,会议新闻的采写要研究改进。几个人、几百人聚于一堂,讨论、研究、决定事情,这就是开会。从原始社会至今,从酋长会议到电子计票会议,会议的历史悠久。现在,各国的会议很多,联合国似乎以开会为主。会议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决策的一部分,会议新闻有其不可避免性。记者、通讯员采访的会议,种类繁多。有人代会、政协会,工农科教专业会,经验交流会、鉴定会,有政府部署工作、作出决议的会,国际学术会,联欢会,群众大会;此外,还有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9.
1985年2月,我到一家改革成果卓著的大厂采访。这个厂由于大胆重用了一批干部,尊重知识和人才,锐意改革,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厂真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在我采访了这个厂的厂长、党委书记和其他一些干部后,我又召开了两次工人座谈会,收集了不少新的情况和数据。对于这个厂的历史,我也比较了解,但总感到采访中还缺少点什么似的,于是决定到车间里去采访工人。在机器开动、紧张操作时,随便找岗位工人采访,会影响生产,也不安全,工人也无暇回答提问。但在机器维修或上下料的间隙中,还是可以采访的。当我到一个车间的机器旁,向工人说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和来意后,没想到,立即就有二三十位工人自动围过来,有男工、女工、青年工人和老工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急切地向我谈了对工厂领导干部的意见,谈了企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些批评意见还相当尖锐、激烈。有的工人对我说:“前一阵听说来过不少记者,但只在楼上找干部谈,不找我们工人。你下来听听普通工人的意见很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通讯员能完成编辑部交办的采访任务,那当然好。但仅能“交差”,还不一定完全“胜任”。记者、通讯员应是时刻准备投入、时刻能投入采访的人。如果只是8小时工作,8小时外就“消停”去了,那很难做好新闻工作。有人说,要当24小时的记者。这种用语不确切,不管什么人,总要睡觉,但用意是明白的。因为新闻姓“新”,随时都有产生新闻和需要传播新闻的可能,所以新闻工作不能按部就班,这是它的客观规律之一。采  相似文献   

11.
翻开我们的一些报纸,要挑消息写作的毛病,首先表现在新闻要素的问题上。正如当年《解放日报》那篇文章所指出的:“这道理早就有人说过,凡动笔写写新闻的也都懂得一点,该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一到实际报道新闻的时候,却往往难能尽如人意,有时还距离很大。说到时间,就常常可以看到‘不久以前’、‘上旬’、‘日前’、‘同时’这类笼统的话头,有时甚至连这些‘大概’的日期都没有一个……说到地点,许多村庄、小据点,属于何县,居何方位,常常不加标明,有的虽然标了一下,但范围很大,在一连串的小地名下,注上一个‘以上均在某某解放区’之类,打开地图,不知从何查起,弄得人头昏眼花,望图兴叹。说到人名,往往有名无姓,有姓无名,有头衔无姓名,有姓名无略历……不知道有多少新闻通讯稿,就因为缺少五个‘W’的新闻要素,  相似文献   

12.
“消息写作要做到规范化,有哪些基本要求?”这是一位刚刚迈入新闻工作岗位的年轻记者向我提出的一个问题。 “从消息写作的规范来说,首先应具有必要的新闻要素。”当我这样回答时,便建议他读读50多年前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的《从五个W说起》一文。此文开宗明义就指出:“新闻必须有五个W(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情,Why——为什么),犹之乎人的头脸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浏览了多年没有看的优秀古典小说集《聊斋志异》。大概是职业的习惯,我从蒲松龄写《聊斋》想到了新闻采访,从中颇受启发。蒲松龄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采访员。《聊斋》中的作品篇幅短小,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这些材料是怎样搜集到的呢?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曾有很好地说明。他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者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蒲松龄说,自己为干宝,苏轼有着同样的爱好,喜欢搜集神奇怪异的故事,听到以后就记下来。久而久之,各地的朋友也给他写信说故事。于是越积越多,终于编成《聊斋》巨著。根据他的自述和作品来看,他的材料主要有四种来源:一是作者自己的经历;二是作者亲友  相似文献   

14.
3月19日上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刚刚落下帷幕,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镇基和四位副总理就在人民大会堂三楼新闻发布厅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会议自始至终是得轻松、活泼、亲切、自然,精彩场面造出。其间最靓丽的一笔就是香港风民卫视中文台的记者吴小莉的提问和朱总理的回答。吴小莉身上表现出了优秀记者良好的竞争意识\敏捷的反应才能和强烈的感受性。竞争意识是指善于捕捉信息、抓住机遇获取成功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对于记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闻的时效性要如己者有竞争意识,来自同行的压力也要求记者有竞争意识。而良好的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事实需要通过采访去发现、了解和鉴别。现在有一种现象,一些通讯员(包括一些老一些的新闻干部)重写作,轻采访,他们有一些不重视采访的“理论”,在此需要澄清一下。第一,“新闻要快,要讲时效性。采访是个慢功夫。耽误时间,影响时效性。”固然,有不少新闻是要抢,要快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是不能忽略的,这就是首先要保证真实。你写的新闻很快,当天发生,立时就发稿,次日就见报了,但是,如果这样的新闻是假的,掺了“水分”,人家不相信你,甚至由此对别的新闻产生怀疑,这样快出来的新闻还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的新闻采访中,可以得到的书面材料是越来越多了。铅印的、电子打字的、图文并茂的……;材料的质量、表达力也在提高,常常是成套、成袋的材料,塞到采访者手里。这说明了什么?——人们普遍重视公共关系,勇于自己介绍自己。材料多,无疑给新闻采访带来了方便。但是,绝不能因此就以为现在的记者、通讯员好当了。绝不是现成的材料一到手,新闻就源源而涌,就唾手可得。材料多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些新情况也随之而来。“拿了材  相似文献   

17.
去年七月十四日,我和另外两个同志合写的通迅《李经理终坐被告席》,虽然见报了,但回忆起来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采访,值得汲取的教训在缺乏新闻敏感上。去年六月中旬,我了解到,博爱县人民法院不久前开庭审理了一起单位内部经济承包合同案,结果上诉方——十六名承包工人胜诉,被告方——公司败北。这样的经济合同案例,在当时来讲也是比较有教育意义的。我与驻地记者一起赶到博爱县人民法院,深入了解该案的全过程。公司单方面撕毁与职工签订的承包合同,纯系领导犯“红眼病”,毫无道理。更可笑的是,在法庭公开审理这起纠纷案时,公  相似文献   

18.
第二个内容是情况储备。新闻界有位前辈曾说过“记者是靠情况吃饭的”。这说明任何报道都来源于实际工作或人们生活中的情况。只有情况熟,才能线索多,从事新闻采访才主动。要做到这一步,主要靠情况有储备。新华社驻西藏有位记者,当一九五九年春西藏平叛和民族改革开始后,在一年时间里连续写出一百多篇新闻报道,有时靠昼夜苦战写成万把字的通讯,有时坐在发报机旁,写一页发一页,其中许多稿件受到了新华总社和多家报刊的好  相似文献   

19.
在熟人熟地采访新闻,无疑是一个好条件,但是,也会碰到一些新问题。比如,因为熟,就会“熟视无睹”,因为熟,别人也许会不认真接待你采访;因为熟,也可能由熟而变“油”。记者,特别是通讯员,怎样做好对熟人熟地的采访,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20.
善于发现采访亮点,是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而要成为一个优秀记者,并能在经年累月的采访中有所作为,新闻敏感性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