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言吉 《成才之路》2010,(7):I0004-I0004
假如为教育家制作“名片”.那张“名片”上应该写着什么?研究中外古今的教育家,我发现,在他们的“名片”上.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博学”“大爱”“悟性”和“独立”几个大字。  相似文献   

2.
陈鹤琴先生是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开创者,他的奉献精神、道德情操与"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态度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乐善耀 《家庭教育》2007,(4S):28-29
关爱、责任、尊重、感恩、分享、沟通、欣赏、反思、理解、微笑,是幸福家庭的十大规则,也是每个人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提升的获得幸福的能力。[编按]  相似文献   

4.
讲解历史事件的三要素即背景、经过、影响是历史事件教学的通常做法,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好这个教学"公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例子来谈如何在导向性问题的设计和对话教学中来优化历史事件的教学"公式"。  相似文献   

5.
刘君君 《考试周刊》2011,(62):66-67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教育圈内几乎人人皆知。但是,教学的主要意义不应该是全盘传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感受学习过程中的无限快乐。这一点说来容易,真正操作起来却很难。那么,在阅读中如何运用发现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通过自身教学的积累和他人经验的借鉴,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6.
冯梅 《师道》2002,(9):21-22
中国人好热闹,这在教育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领导或专家的口号一经提出,不管大家对这个口号有多少分析和理解,一窝蜂应声的绝对不在少数。现在,关于“教育家”和“教书匠”的说法,可以算得上是教育界的又一热点了。专家提出教师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的原意,大概是提倡教师要教、研并重,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一口号的提出却不妥。分析这一口号会发现,中国人的浮躁之气仍是根深蒂固。纵观整个教育发展史,我们熟悉的教育家很多:捷克的夸美纽斯,  相似文献   

7.
评点学习法,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产生于唐宋以后,流行于明清时期,形成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影响极大的文化景观。到了现、当代,钱钟书的《管椎篇》融注疏、评点于一体,陈寅恪评点的唐宋史学著作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更是评点的精品。许多语文教育大家也多推荐使用"评点"的方法学习,并且身体力行。张志公、王力、叶圣陶等就是其中的典范。这一方法把学、思、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它们是同时进行的,边读边评,不可分割,尤值得我们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对教育家陷入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一提教育家,就会立刻想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精心设计自己的学术框架;就会想到大部头的理论论著,显赫的头衔,一年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的所谓学  相似文献   

9.
旷秋 《成才之路》2010,(23):I0011-I0011
“根叔”火了,缘于他今年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随后,一批校长的毕业致词也颇受关注。我是个反其道而行之的人,想以微薄之力为这把“火”泼点“水”。  相似文献   

10.
邓玉文 《中国教师》2010,(17):10-12
<正>教师,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名字;教育家,一个崇高而又朴素的称呼。岁月的流逝并未磨洗对教师"闻道在先"的认可,古时对教师的那声称呼"先生",绵延至今。时代的变迁更丰富了教师角色的内涵。而对教育大师的尊称"教育家"也不再囿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圣贤,教育的变革充实了教育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07,(9B):19-19
如果说农业社会是以“力”取胜,工业社会是以“物”取胜的话,那么信息社会则是以“智”取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家》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孙孔懿研究员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教育家内涵特征及成长规律研究"的最终成果。该课题结题前,当代五位著名的教育家应邀参加鉴定。现将他们对《论教育家》的评论发表于后(以姓氏笔画为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活动理念] 中学生的年龄大致是在13岁到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好处在青春期和青年前期.该阶段心理处在向安定状态过渡的不稳定状态.这种心理不稳定现象,也是中学时代的心理特点之一.在这一时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难免会有心理不适应以及其他心理困扰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张謇是“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人物,拥有多顶“家”的桂冠,并被习惯地首称为“实业家”。其实,匡危济世、兴教启民既是张謇兴办实业的心理动因,也是他的人生目标与终极追求,同时,教育活动是其一生最为成功的社会活动。首要的、本质的评价,张謇最应称教育家。张謇视教育为“父”,又以“父”事教育。一方面,“父教育”是张謇最富哲理、最为核心、最具个性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南通教育深深留下了张謇的个人印记,他已成为南通教育之乡之父和南通地方文化的标识。因而,张謇更应称“‘父’教育家”。  相似文献   

15.
方展画 《江苏教育》2007,(17):44-45
在某个领域从事特定工作的人被冠以“家”之称号,一般来讲是不寻常的。“教育家”也是如此,其人至少是教育者中的佼佼者,出类拔萃。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教育家首先是教育者,是一个寻常的教育者,拥有普通教育者的平常心。所以,如果要给“教育家”作一个界定,是否可以这样说:教育家。即以凡人心态做出了不平凡事业的教育工作者——这是我对“教育家”的基本理解。由此,我尝试解读“教育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云南教育》2010,(13):35-35
“根叔”火了,缘于他今年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随后,一批校长的毕业致辞也颇受关注。我是个反其道而行之的人,想以微薄之力为这把“火”泼点“水”。  相似文献   

17.
发现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是一种重要的认识世界的能力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重要 .事实上 ,中学生几乎不可能发现人类尚未认识的现象与规律 ,也不可能解决科技工作者现今尚未解决的问题 ,所以把它称为“再发现”,即通过中学生自己的思考重新发现那些人类已经认识但对他们而言是新的规律 ,解决那些人类已经解决但对他们而言是新的问题 .“再发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 ,这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数学规律和问题都适合学生进行再发现呢 ?就“…  相似文献   

18.
"发现学生自己"的"发现作文"是从学生自身的资源出发,通过发现自我、关注世界、体验运思、自主重构,实现作者、素材、作品的"相遇"和有目的的"发现",最终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我的话说",讲别人笔下没有的话。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提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四有”好老师重要论述的思想升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指向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指向道德情操,“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指向扎实学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指向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20.
教师很适合进行研究。教师要搞教学研究。新一轮课改,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从而缩短教书匠与教育家之间的距离,最终实现教书匠与教育家之间的零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