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曾有过辉煌的"十七年",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然而,该类电影现状与曾经的"辉煌"形成了强烈反差,如今的少数民族电影市场十分低迷,票房状况堪忧,它已经风光不再。纵观"十七年"时期几部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不难看出,获得成功的少数民族电影都注重情节性叙事,而其他偏重异质性文化与少数民族风光的弱故事类影片,均没有留下喜人的成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要走向大众,加强情节性叙事,讲好故事是其创作关键。  相似文献   

2.
普洛普的叙事理论作为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源头,其角色和功能研究在电影的批评和分析中十分有效。电影《狙击电话亭》就是一部成功借鉴普洛普叙事理论的作品。作品明确表现了功能结构法和剧情的三一律。  相似文献   

3.
小说和电影都属于叙事艺术,很多电影的拍摄都离不开小说。但是电影又不是对小说文本的直接复制,而是根据电影拍摄的需要,或者创作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对小说文本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动,这样的变化对于不同文本情感的表达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活着》这部笼罩在悲剧之中的小说和以这部小说为基础改编拍摄的电影悲剧情感的表达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个体体验"与"叙事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两个文本之间悲剧精神表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隐语“孤馆独眠”在杂剧《风光好》中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宋元时期的小说、戏曲文献可以得知,隐语“孤馆独眠”与陶学士故事在宋代各自流传,后由元代戏曲家戴善甫捏合至杂剧剧情中,使之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新生代电影的重量级导演,贾樟柯的名字随着其作品的影响而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在经历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长期徘徊后,2004年,贾樟柯最终回归体制。可以说,体制外的创作不仅为他赢得了荣誉,同时也实践了他的艺术追求。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他体制外创作时期的作品在电影叙事上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方式,但二者也有相通的审美意义和叙事效果,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叙事不一定高于或者低于小说本身的文字叙事.成功的改编往往使二者各显神通又相得益彰.通过对小说《可爱的骨头》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的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与电影所显示的不同的叙事魅力,阐明电影改编是对文学原著的再创造,既和原著呈现多重交叉的互文性关系,又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李盈 《文教资料》2012,(32):182-184
在创作高度类型化、商业化的好莱坞电影导演中,诺兰算是风格别具的一位,这来源于他对电影叙事的精妙处理。交织错位的情节脉络、复杂多变的人物角色以及迂回曲折的悬念设计等等,他的电影如万花筒一般包容多了重叙事元素,不断冲击着观众的传统审美。当然,纷繁却不复杂,"碎片化"的处理凝聚在一个宏大、完整而复杂的叙事时空里,这也促使观众不断地去咀嚼剧情、感悟角色、理解故事。  相似文献   

8.
文字与镜像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有着相同的美学功能和叙事功能却又分别有着不同的叙事方式。无论是传记《艾伦·图灵传》还是其改编电影《模仿游戏》都讲述了关于艾伦·图灵的故事。然而,每一次的电影改编不是原著故事情节的简单浓缩或一对一式的从故事要素到形象的简单转换。作为大众传媒,观众的期待视野、对前作的解读和阐释都对电影主创的电影创作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姜文电影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从《让子弹飞》到《邪不压正》,姜文赋予自己拍摄的电影一种巧妙的叙事方式.在电影《邪不压正》中,姜文以流畅的叙事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并用这些人物表现姜文内心对世界的看法,姜文意图构建一个与现实不同的电影世界.本文以《邪不压正》电影为例,从叙事艺术、身体隐喻以及黑色幽默三个角度分析这部近代历史题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白鹿原》电影改编中的人物设定、空间设置、叙事结构(剧情节奏)和主旨表达四个角度入手,拟对近三年来有关《白鹿原》电影改编评论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1.
不管上世纪还是近二十年,香港的娱乐电影最发达并始终处在一个无政府状态中,而内地和台湾的电影则有严格的审查制度。随着内地和台湾的政治对各自文艺的干扰呈现弱化趋势,三地的交流日渐频繁,共同开发市场,三地合拍电影最终是个不容置疑的抉择。三地合作的大片在对抗好莱坞方面很有成效。由于文艺政策、文化沟通、档期把握不准确,三地的合拍片还存在一些问题。从长远来看,三地电影应该互补互利,积极探索出一条长期发展的双赢道路。  相似文献   

12.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潜在的内部情感与音响、剧情、演员演技等相结合使观众对影片中的音乐与音乐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电影《云水谣》为例,阐述音乐对电影故事情节的渲染,让观众在看这部影片时更深刻的理解不同音乐对剧情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电影进入中国时面临独霸中国娱乐市场的传统戏曲的威胁和考验。为能更好地被中国大众所接受,电影选择了讨好戏曲的发展方式,表现为中国电影对戏曲内在意蕴的借鉴,逐步形成中庸思想、新奇的故事情节、线性叙事结构、写意性特征,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中国艺术魅力和中国烙印的电影形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女导演的出现使中国的银幕上出现了女性微弱的声音。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男权文化的过于凝滞,后现代对主体性的消解和愈演愈烈的消费文化更使女性电影的发展遭遇一系列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逻辑混乱的情节设置;回归传统的人物塑造;模糊不清的叙事视角。在这种迷途中创作的女性电影,“女性”又一次成为被放逐的主角。女性电影的困境折射出女性生存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大众由来已久的男权思想,为女性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个宽容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将如何摆脱困境与危机,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中国本土电影只有以积淀了民族审美经验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去反映民族化传统并运用现代意识去观照和超越传统化,充分利用本土化资源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当下状态和普通人的命运及价值观念的嬗变,努力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东方诗情和东方神韵并与现代电影语言审美地结合,才有可能在世界电影艺术的领域中拥有一块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6.
影片《为奴十二年》具有两大特色:其一,以朴实而精致的方式再现了所罗门·诺瑟普为奴十二载的凄楚人生,以及当时以帕琪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在受宠与受虐间遭受男女主人双重折磨的为奴命运,从而既充分地展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南方小型农场中黑人男女为奴之旅的差异性,又揭示了其相似性---无法仰望上苍。其二,以详实而平淡的方式呈现了为奴体制下多态的黑、白个体,以及他们在处理主/奴、白/黑二元对立关系时的差异性与同一性,从而既巧妙地描绘了人性的万花筒,又折射出奴隶制体制下百态人性的真实语境---黑、白个体差异的有限性。正是这种有限性确保了奴隶制的长久性,因为它维持了二元对立的不可逾越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旨在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惩罚,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并从中获得教育意义,改正自身的行为习惯,并分析了惩罚在现实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人物设置和主要剧情来看,《换子疑云》是一部个体反抗强权的英雄主义电影作品,但其深层内涵却指向了对男权中心主义的揭示和批判。该作品的这种隐性批判从私人家庭生活空间、社会公共活动空间和宗教神学等三个层面逐层展开、渐趋深入,将女性所遭遇的种种性别不公和歧视以一种温婉含蓄却百折不挠的姿态揭示出来。作品对男性"责任"意识的重新解读和对宗教男性化倾向的隐性批判,尤其能丰富人们对男女关系的重新认识。稍有遗憾的是,该作品对男性中心主义问题的审视还没能跳出二元对立的性别框架,这就使得该作品虽然有了批判的深度,但却缺少了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又称"红色电影")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红色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文化形式为人们所喜爱,它承载着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并且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文章结合主旋律"红色电影"的定义、特征、价值、发展历史,探讨其历史特征、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20.
自2000年以来,多部电影在海南拍摄完成。电影在记录海南变化的同时,也在参与着海岛的建设。作为大众传媒,电影通过其特定的叙述视角、表现方式,成功地把海南塑造成一个充斥着俊男靓女和有钱人的度假天堂。应该说,影像海南与真实海南之间尚有差距,电影中的海南已经被大大提速了,如何使海南电影更贴近实际,能够更深层次地表现这一特定历史空间的文化面貌,是今后电影工作者们需要积极探索和不断提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