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诸葛亮屡次兴兵陇右,论者均以为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出于秦川",与曹魏进行决战.其实,按"隆中对"的设想,对曹魏战略进攻的前提是"天下有变",在此条件成熟之前,诸葛亮的北伐只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局部战争,是为预期中的战略进攻作重要的准备工作,目的是在决战时争取一个较好的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虽然达到了诸如巩固其威信地位。缓和内部矛盾,以攻为守,标榜正统,发现、培养人才,锻炼蜀军的战略目的,但它并不符合当时蜀汉政权的国情、民意,而是一场必然失败的战争,其失败的原因是可寻的。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于隆中对策所提出的北伐战略,是较具理想战略意义的,但是现实的改变造成此战略设计无以实现。因此史实上诸葛亮的首次北伐行动,是在配合现实条件下所设立的战略,并且出于各种考虑,诸葛亮没有采取较具野心的“子午谷方案”,该文以最早的隆中对策战略构思为基础,尝试解释其后夷陵之战与北伐行动之意义。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于隆中对策所提出的北伐战略,是较具理想战略意义的,但是现实的改变造成此战略设计无以实现。因此史实上诸葛亮的首次北伐行动,是在配合现实条件下所设立的战略,并且出于各种考虑,诸葛亮没有采取较具野心的"子午谷方案",该文以最早的隆中对策战略构思为基础,尝试解释其后夷陵之战与北伐行动之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业不偏安”是诸葛亮北伐的根本原因。天下虽然三分,大一统观念则是民族的共识。诸葛亮正是受大一统观念的支配而伐曹魏,决不是“欲求三分”而“以攻为守”。“性能命通”的哲学信念是诸葛亮坚持伐魏的思想基础。从伐魏的客观条件出发怀疑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六个方面评析了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并从诸葛亮北伐的悲剧中得出了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妄动干戈,也不是穷兵黩武,更不是自取灭亡,这种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积极的,还是一种很有效、较成功的战略。  相似文献   

8.
蜀汉的政略方针在夷陵之战以前和以后是有变化的。夷陵之战的失败,给了蜀国一个沉重的教训,使它的当权人诸葛亮不得不对蜀汉的政略方针作一深入的思考,其结果,就是蜀汉政权对以前的政略方针作了局部的调整和改变。诸葛亮北伐的直接目的,既不是北伐中原,也不是以攻为守,而是进占陇右,进而占有关中,配置起两路进攻中原的另一支钳臂。这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都体现出来。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义主要为:一具有弥补蜀汉以前政略失误;二关系到蜀汉的国力能否进一步壮大;三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北进中原,兴复汉室的最终目标;四关系到能否与孙吴一起建立起新的钳形攻击曹魏的态势。诸葛亮北伐把主战场推向魏境,使司马懿不敢与之决战,大大地宣扬了蜀汉国威,鼓舞了蜀汉君臣和军民振兴蜀汉的壮志。其预期战略目标虽未实现,但对蜀汉国力的增强,对主敌曹魏的防御,都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北伐失利的直接原因在于军事方面,即战略构想不当,战略方针及军事进攻方向选择错误;以及战略策略上未能扬长避短和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诸葛亮与管仲、乐毅之比较,论述了诸葛亮出师北伐不是为了统一中原,而是主观上从个人的政治命运考虑,避祸保己,以图平安,造成了诸葛亮的悲剧人生。作者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以望争鸣。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本文以诸葛亮形象的双重性为切入点,对其双重性进行了剖析研究,从双重性的角度评价诸葛亮的功与过。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三绝”之一,历来被认为是“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本文从唐诗中撷取有关咏写诸葛亮的诗篇,探析唐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被历代上流社会推崇为“圣贤宗师”,在民间却经历了一场独特的形象神化过程.在各种离奇故事的流传中,诸葛亮逐渐脱离了原始形象,被改造成法力无边的半人半仙,演绎出一条神道色彩浓郁的亲民路线.诸葛亮民间形象的神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宗教亦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实质是历史社会心态的归结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位智者形象-诸葛亮。他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具皆察晓,因而百战百胜。他择主而事,善于用人,明君臣大义,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他高超的智慧。即便如此,也有智者背后的落寞与无奈。但是无论道路多么坎坷,他始终勇往直前,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以此而立万世之名成就其大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刘禅父子,联吴伐魏,志在兴复汉室,延续汉祚,但出师未捷身先死。1 700多年来,这位失败的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不断升华,以至于成了中华民族忠诚、智慧的化身,受到人们普遍青睐。这一现象,给人们很多启示:要得到世人的认可,要实现成功的人生,就要像诸葛亮那样:善于学习,把握好人生,忠于职守,为民造福,行事谨慎,谦恭待人,严以律己,清廉直正。  相似文献   

16.
借助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11至2011年间国内外学术界公开发表的诸葛亮研究成果进行搜罗、比对、归纳与交叉分析。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关于诸葛亮的学术研究一直处于稳步发展态势,并于1980年后形成研究热潮,期间经历1981--1985和1991--1995两个研究的小高峰后至2006--2011年达到学术研究最高峰。袁思强、沈伯俊、马强、谭邦和四位学者单篇研究成果处于高被下载和高被引用前10位,处于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地位。1985年以前,关于诸葛亮研究的学术热潮主要集中在历史考诠方面,而近20年则主要集中在家世背景、成长修为和艺术形象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写了大量的公文。在诸葛亮所采用的15种公文文体中,有其擅长并深化者,如表、书、教、军令;有其开创者,如贴、称、谕等。深入探讨诸葛亮在公文写作上的独特贡献,有利于我们了解蜀国公文史的大概,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现代公文的写作。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始终注重运用“心战”策略,并最终获得了南征的完全胜利。在大军开拔之前,他采纳马谡的“心战”之策,颁发三军,作为南征的作战指导方针。作战中,诸葛亮使用多种方法,展开“攻心战”;战后,诸葛亮又针对南中人不信任汉人的心理,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心理安抚,获得巨大的心理效应;在平定南中叛乱中,诸葛亮还牢牢控制了“心战”的主动权。诸葛亮运用“心战”策略,不仅平定了南中叛乱,而且促进了南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力支援了蜀汉政权的北伐。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以其特有的智慧和人格影响着后人,成为宋朝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话题,不同职业和文化素养的人对诸葛亮的理解又大相径庭,形成丰富多彩的两宋诸葛亮论,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魏延一生忠诚于西蜀政权且功勋卓著,魏延与诸葛亮在北伐进军路线上的分歧是认识分歧,曲在诸葛亮。虎头桥之变是诸葛亮酿造的一杯鸩酒,而魏延性格上的弱点则是虎头桥之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