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2.
冯宏 《考试周刊》2010,(52):34-35
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词语具体表现其中的一些社会特征。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平等观念的文化内涵在一些词语中有所表现。认识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表达平等观念的词语更有利于促进汉英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兰冰 《云南电大学报》2013,(2):48-52,67
月亮作为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创作灵感的素材在中西方文化里占有重要的位置。汉英民族对月亮的原始认知所产生的文化联想意义有重叠、错位和反向现象,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是影响月亮文化意象的主要因素,语言词语在传载月亮文化信息中也显现出其丰富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同性恋现象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汉英两种语言出现了许多对"同性恋"的称呼,从其中的一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从词义表现方面看,同性恋词语的称呼经历了从贬义、犯罪、医学科学用语到中性词义的变化。这些词语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和认识,体现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及对同性恋现象认识程度。  相似文献   

5.
一、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一)文化空缺现象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偶然的缺口)的概念。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对比不同语言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  相似文献   

6.
王华芳 《中国教师》2009,(Z1):538-538
<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形成人类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很难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汉英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产生原因,从译者角度探讨中西文化在各自语言上的体现,并指出译者在怀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同时,应当承担起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命,为实现世界互通互利文化交往,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兰冰 《云南电大学报》2010,12(2):60-62,67
花类词语在人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人们根据花的种类、生物特征、形态、色彩、气味等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由于开花植物的生长地理和气候环境不同,栽培种植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花的形状、颜色、香味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花的认识不尽相同,对"花"类词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汉英"花"类词语的文化内涵异同反映出"花"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映射出汉英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角度来看,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转义是非常丰富的,在具体语言交际中,这种文化附加转义显示着特定的修辞性。在与英语的比较中,两种语言的对应词语文化附加转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化附加转义大相径庭、截然相反、部分相同、一语独有和文化中的词汇空缺。  相似文献   

10.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民族文化的烙印,并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文化和信息."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学习语言时,一定要了解所学语言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月、恋月的民族,对月的依恋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凝结为最难以割舍的情结。月亮本身的特点和形象,暗合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和要义,因而也便和中国人的人格、精神、气质、心理相融相通,  相似文献   

14.
广告语言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化影响、制约着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涵或反映社会文化。透过中西广告语言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在道德观念、价值观、思维模式及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文化在其各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是各自民族精神内涵的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异种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使得文化全球化成为历史的必然。在充分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把传统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与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进行融合,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对于调节改造中国文化,建设面向未来、符合全人类发展前进方向的中国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作为一个有改造中国远大抱负的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社会改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思考。他提出改造中国社会的主张是建立在他对中西文化观念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取舍及改造,并在创新的基础上与西方文化相融合。这种中西文化观念奠定了陶行知社会改造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意欲是梁漱溟文化观的根源,由此出发,梁漱溟既坚守东方文化,也认同西方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其文化观是多元的、进步的,是站在当下去观望未来。梁漱溟希冀用未来去修正当下,从更深远的未来前景来规划和重整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8.
汉英语言中表示不同颜色的词汇都很丰富,这些颜色词语也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它们被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文化象征。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在颜色词汇上的使用和理解就会不同。在该文中,我们主要通过列举和分析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以至于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恰当的应用中西文化中颜色词。  相似文献   

19.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