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条"本义为枝条,《说文解字》:"条,小枝也。从木,攸声。"从本义出发引申出"法令条例"义。东汉时期,表"枝条"义的名词"条"由于事物的相似性虚化为量词,用来称量长条状的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称量范围经历了从显性长条物到潜性长条物、从具体长条物到抽象长条物的扩展过程。表"条例"的名词"条"在东汉时受句法位置的影响语法化为量词,主要修饰"法令,条文",其称量范围在后代得到泛化,到隋唐五代时期,不可罗列出的抽象事物也都可以由"条"来修饰。  相似文献   

2.
从组合、聚合的角度分析了居延汉简中名词与量词的选择关系,总结出居简量词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影响名词与量词组合的语义条件,认为“同素规则”是制约名词与量词组合的主要因素,名词和量词组合时在语义上必须要有共性义素,尽管有些共性义素是隐性的。  相似文献   

3.
个体量词是物量词里的一个分类,也是物量词里数量最庞大的一类。个体名词几乎都能用“个”这一个体量词来限制。然而,个体量词是很丰富的,它们所表达的细腻色彩显然不是一个“个”字所能完全承当的,例如说“你们两个”显然不如说“你们两位”显得亲切和尊敬,说“来两个票”也不及“来两张票”更熨贴,等等,至于不同的个体名词更是需要不同的个体量词来限制  相似文献   

4.
量词“位”属于敬辞,用于所尊敬的人。它的尊敬意来自它的古代用法。最初是名词,指座位,位置。而汉文化是最讲究座位和位置的。皇帝为至尊,他的座位称宝座,当上皇帝称位登九五。位也用于特指皇帝的地位,如即位、在位、让位、篡位。《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个个有位,惟独喽哕无位。在神话世界,神仙有位,所以称位列仙班。惟独小鬼妖精无位。名词“位”的尊敬意由此而出。如封建贵族的等级称爵位,宗庙、祠堂中或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数词和名词连用时,数词后面总要跟一个词──量词。量词在这时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量词的普遍使用是汉藏语系语言的特点之一。量词按其语法功能一般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在物量词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量词可以修饰同一个名词,而这个名词又因为所修饰它的量词的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意义。同时可修饰同一名词的不同量词,在修饰其他名词时,有时却不能互换,即近义量词一方面有共同可以组合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有不同组合的对象。某些近义量词词义的本源,词义的着重点、应用范围、应用对象、语体色彩、应用后的效果不大相…  相似文献   

6.
对丰城话的三个常用词尾"叽、仔、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丰城方言中的"叽"尾有名词化标记和小称标记两大功能,"子"尾是一典型的名词化标记词尾,功能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仔"尾则是一典型的小称标记词尾。作为名词化标记,"叽"尾和"子"尾可附于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根后,改变其语法性质,成为名词。作为小称标记,"叽"尾可附着于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贬称、弱化、随便、小量等附加义;"仔"尾只能附着于名词和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小量等附加义。经考察,"叽、仔、子"尾均可运作于词的层面和短语的层面。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量词“颗”“粒”“枚”存在相互交叉情况,进而考察了BCC语料库中量词“颗”“粒”“枚”搭配名词的语义范畴,结合量词语义演变轨迹,从语义特征、搭配对象、语法化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语义特征看,“颗”侧重于“圆”,“粒”侧重于“小”,“枚”侧重于“细长”;从选择对象看,“颗”搭配名词种类多,数量广,“粒”次之,“枚”受语体影响,搭配范围窄,但是近些年修饰人的用法比较活跃;从语法化程度看,“颗”的语法化程度最高,其次是“枚”,而“粒”语法化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位数词“亿”能与量词“个”组合,构成“数词+个+亿”格式。基于对该结构语法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该结构可看作数量名结构,它在形式上略等于“数词+亿+名词/量词”,且造句功能与之一致。但不同的是,它多用于新闻语体,具有数值取整、“亿”义凝练、语气强调等特殊语用价值。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量词“个”的“个化”作用结果,另一方面与位数词“亿”本身凝练实化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9.
无标记“名量”式名词与数量短语搭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堃 《天中学刊》2010,25(1):100-104
“名量”式名词在语义上都有[+集合]的特征,学界历来认为,正是这个特征导致其不能与含有个体量词的数量短语搭配。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名量”式名词都遵循这个规则。在我们的分类范围内,有14个“名量”式名词可以与个体量词,或者含有个体量词的数量短语进行搭配,有10个可以与常规型数量短语搭配,有5个可以与特殊型数量短语搭配,这是[+集合]义内部强弱差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基于认知语法中的识解,对"口"作为个体量词的使用进行探析。结果表明,个体量词"口"主要与三类名词共现,即表达与身体相关、与食物相关和与话语相关概念的名词。与不同种类名词的共现中,量词"口"激活的辖域和凸显的侧重不同,表达的称量意义也存在一定差异。"口"作为量词的意义是基于其本身名词含义的。  相似文献   

11.
汉语方言中,量词“头”用法十分复杂,它可以称量动物、人、植物等有生物,也可以称量无生物和抽象物,甚至在有些方言中发展成了通用量词。称量动物的“头”在跨方言分布中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类型,并呈现出具有蕴含关系的连续统模式。量词“头”用法的方言共时分布不仅是历史各个时期“头”用法在方言中的继承而且是方言自身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临时物量词是借名词表示量词的语法功能。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名词的语义特征考察,熟知的、无指的、典型的名词具有作临时物量词的条件;具有空间义的名词可以作临时物量词;名词指称事物间的空间关系影响名词作临时物量词;名词指称事物的形状是典型的、稳定的可借为临时物量词.  相似文献   

13.
虽说英语是单复数语言,汉语是数词加量词语言,但英语中也有“数词+N1+of+N2”的表量结构,汉语“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量词在特定语境下也可以省略。由于表量结构中的量词可分为八类,且量词既可用于表单位,又可用于表种类和表容器等,汉语中省略了量词的“数词加名词”构式有时就有多义性。人们在进行翻译时应特别注意根据语境对其进行适当的语义选择。  相似文献   

14.
汉语量词的丰富是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突出特点之一,量词系统中有一个子范畴??形体量词。形体量词是除了表量外,还带有突显名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外部形状的附加义的量词,它存在的理据是:形体量词是个体名词空间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形体量词与所计量的名词之间有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空间性。  相似文献   

15.
沂水方言的"子"尾可附着于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动词、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语素、量词、数词、名词或量词的重叠式、动名组合、形名组合、名量组合之后,构成一个名词。部分附着于名词或动词后的"子"尾与其前面的名词或动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继续附着于一些名词的后面构成一个名词;沂水方言的"子"尾可附着于量词或量词重叠式之后,构成一个量词。沂水方言的"子"尾具有成词、改变词性、表小、别义和指称五种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量词是名词的范畴化装置。"桩"具有"稳固"、"不易动"的内涵意义,此内涵意义与名词"义"、"事"的特征是吻合的。基于这一相似性,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可以把二者划入同一范畴,并把"桩"用作对"义"、"事"等名词进行范畴化的装置。近代汉语中,能与"桩"组配的名词非常之多,从"桩"的内涵意义出发,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能分别和同一个名词进行搭配的个体量词为配同关系量词."颗"和"粒"都具有表示"小的、圆珠形"的语义特征,.颗"称量比较大和圆的事物,"粒"称量比较小而圆的事物.由于事物的模糊性及人们的认知影响,"颗"和"粒"能形成配同关系量词.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期中,语法学家们都把数词和量词当作別类词的一个小类或者附类:把数词当作形容词的一个小类或者附类,把量词当作名词的附类;数词和量词在汉语词类体系中是沒有取得独立的地位的。近十多年来,大家着眼于语法特点,渐渐发现数词和形容词并不相同,量词和名词也并不相同。比如:数词能带量词,形容词不能(“三朵桃花”成话,“红朵桃花”不成话);单音的形容词能单独用为谓语,单音的数词不能(“桃花红”成话,“桃花三”不成话)。量词一般能重迭,名词一般不能重迭(“个个、句句、本本”能说,“花花、书书、猫猫、狗狗”不能说);名词能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量词总是伴随数词或指示代词出现,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由于渐  相似文献   

19.
江苏东海方言中的"子"尾词十分丰富,形成东海方言词汇的一大特色。东海方言"子"尾的语法功能包括成词、转类和衍音三类,主要构成名词或量词,或成为名词或量词的构形语素。"子"尾的语义和语用功能有变义功能(改变词义)和增义功能(含指小、表轻蔑、表喜爱),并且"子"尾高度语法化,具有极强的能产性、类推性和较高的强制性,因而成为东海方言中名词、量词构词和构形的显赫形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团"本为形容词,表"圆,圆形",也引申用作名词、动词。唐朝时,"团"发展出量词用法。量词"团"先是称量[+圆形]或[+球形]事物,后发展出称量"气体、气味、颜色、声音"等[+聚合成一体,+具体]的事物,再引申称量"情态""景象、景色"等[+凝聚成一体,+抽象]的事物。和量词"团"搭配的数词先限于"一""千""万",以数词"一"为主,后逐渐丰富。数词"一"和量词"团"搭配,既可称量具体名词,也可称量抽象名词。而"一"以外的数词和量词与"团"搭配称量的都是具体名词。在结构形式上,先是出现了"数+团+名"组合形式,接着出现了"名+数+团""名+数+团+动"的组合形式。量词"团"的称量范围越来越广,与之搭配的数词、代词及其结构形式也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