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单独作为一个章节进行论述,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此背景下,高校的运行发展和育人功能如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以学生自身生态道德建设带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内在要求。本论文将立足学生生态观念培养,从"生态道德观念"入手,阐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2012年7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实,从"课改"到"改课",生态文明建设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金明 《考试周刊》2014,(73):193-193
继科学发展观以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一种更加科学性的社会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性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的论述。具体说来,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国是一个以“三农”为基础性和突出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化,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生态化;没有农村的文明,也就算不上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文明”。本文立足农村社区教育的亮点现象,对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论述。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随着各高校办学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体现高校办学内涵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林高等院校,在弘扬生态文化,践行生态育人,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推进事业发展中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后勤应该发扬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应对"资源短缺和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上,全面分析自身在资源节约、人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本文分析了生态文明理念在成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及成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明确了成都旅游的发展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再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理念出发,提出了成都旅游业内涵式发展战略要注重深挖内涵,生态优先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培养生态文化素养等,以确保成都旅游业能快速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谢蓉蓉 《教育教学论坛》2013,(30):282-282,27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构建了社会主义社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结合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从物质与意识、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和发展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实践和认识、理想与现实、科学发展观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力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境界、新的话语体系。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过程,聚焦问题导向,加强综合治理与监管,不断丰富并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生态领域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要重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政治建设角度,生态文明建设对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的作用表现为: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层面上看,进一步夯实了执政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层面上看,进一步拓宽了执政合法性的绩效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层面上看,为执政党永葆生机提供了坚实保证。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批评视域观照劳伦斯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生态前瞻意识的作家。劳伦斯在其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紧紧扣住“肮脏与黝黑”、“魔鬼与奴隶”、“欲望与死亡’’三个方面书写了由于生态危机而导致的生态美缺失,即自然生态的破坏、和谐社会生态的丧失和精神生态的失衡。蕴含着与生态整体主义、生态发展观、人与人和谐相处观及人格完善动力观等当代意义上的生态思想相契合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进入工业化以来,在获得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对生态危机,西方经历了从自认为"文明"而将第三世界视为"野蛮",到开始从异质文明中寻找生态智慧的过程。从马克思开始,对现代性的反思就包含着生态哲学的视野。而在当代的生态危机面前,"寂静之春"和"盖娅假说"之后,普遍生态观在西方形成。  相似文献   

13.
生态观逐渐被许多教育研究者用来分析高教现象,并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基于教育生态的价值理念,对学生的教育生态位认知、“生态场”问题、课堂的生态承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生态评价等四个方面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生态改革建议,以期对高校的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一种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万物一体哲学"作为克服生态环境危机这一时代困境的应对思路,认为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基本原因在于西方传统"主体—客体"关系式哲学主导下的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破坏,要求改变西方传统"主体—客体"关系式哲学观念,建构一种"万物一体哲学"。这种"万物一体哲学"应对时代困境的基本途径有其优缺点。与此相联系,它也有着自身学理上的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实现了对"生态文明"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强调"突出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三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构建"三大格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体现;增强"三大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这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不和谐。然而,追求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这一追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伦理与“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生态伦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要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分析生态伦理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入手,对“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多维视角的立体化分析,从而找到科学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生态伦理体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中,伴随着生态管理思想向学校管理领域的扩展,积极开展学校组织文化管理的生态化研究,以期实现学校持续健康自觉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构建生态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管理者"生态管理"理念欠缺、"生态文化"引领功能缺失、对"生态教育"重视不够等已经成为制约构建生态型大学的重要因素。构建生态型大学,要从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校园环境、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优化生态学术权力组织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应是物质、精神、制度全面生态化的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及"生态文明"两大思想指导下,生态城市的建设路径应当从物质及意识两个层面着手,技术和制度起保障支撑作用。在生态意识方面,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生态行为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而生态教育起到了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作用,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教育体系包含着生态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及具体形式四个方面,不同对象对应着不同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