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迪斯·巴特勒是深受法国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女性主义哲学家。“规范”这一概念是巴特勒与法国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接合点。乔治·康吉莱姆与米歇尔·福柯对“规范”的解读回应了结构主义的理论危机,突出了规范的生产性和越界性,为巴特勒奠定了思想基础。巴特勒以“性别操演”为切入点展开了对“规范”的全新解读,“操演”就是性别规范的自我征引、自我重复,这使得性别身份具有永恒流动性。巴特勒以“身体的物质化”为核心对“规范”展开了进一步探讨,“物质化”就是规范对身体的重复性建构。“规范”是内在于身体的,它在不断颠覆自身的过程中也使得身体不断重构。这表明规范、身体、性别都是无限生产的,永远不具有同一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安吉拉·卡特的代表作《新夏娃的激情》既否定了父权文化下的两性关系,也不推崇母权文化激进派所向往的“安息地”,而是表达作者希望通过变性和变装的方式来说明并没有绝对的男性女性之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身体都是社会建构的。本文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角度解读《新夏娃的激情》,进一步论证性别构建、性别表演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男孩子与女孩子》被认为是最能代表爱丽丝·门罗写作关注点的一篇文章。文中,门罗着眼于普通女性的生命体验,细腻地描写了小女孩从性别意识萌芽到性别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文章拟从女性主义角度尤其是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述行理论对小女孩的性别意识的形成进行解读,并对促使女性性别意识萌芽与觉醒的自身以及社会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多元的性别文化为我国社会带来了性别角色模糊化、性别价值差异化以及性别道德边缘化的困惑,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别维度之探究应运而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性别视角,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培养健康、完整的人为目标而重塑正确的性别平等理念,将科学的性别观等要素整合成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强化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的性别意识,从而使男女两性认同、悦纳、扮演好各自的性别角色,并最终发展成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用巴特勒关于性别规范的理论结合后殖民女性主义的一些"身份"思想对主体建构的理论来分析安吉拉卡特《新夏娃受难记》一书中主人公艾弗林(夏娃)不断被边缘化而逃离城市的原因。巴特勒认为虽然人生来就有性别的生理基础,然而这生理基础并不是白板,并不是所谓的"自然",这"自然"也是社会规范所塑造的"社会性别"的体现,而主人公艾弗林(夏娃)正是一个无法被"自然化"的存在,他的生理基础被改变,他所在社会的主导权利也改变多次,因而导致他的"社会性别"与"身份"不得不多次建立,以及他内心关于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甚至对于性的概念被完全揉碎泯灭而重新建立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6.
宗庆 《文教资料》2020,(2):44-46
《中性》是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小说作品,蕴含了作者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西方性研究中的“酷儿”理论,让性少数群体成为当今学术界关注的对象,而描绘双性人的此书则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文本。本文以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点,分析双性人主人公的性别措置和社会性别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回顾传统的体制对于女性的压抑,并以之为背景,从巴特勒对于女性本质主义的质疑、对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的挑战、性别表演理论的建构以及其对于德里达解构思想的挪用等诸多方面对朱迪斯·巴特勒(JudithButler)所提出的核心命题——性别表演理论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社会性别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性别意识缺失的现象,通过强化师生社会性别意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措施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的性别观一直是海明威研究中的关注热点之一。以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为依据,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为研究文本,从男女换装、性别角色转换和同性恋欲望三个理论层面,探讨海明威的性别观,得出结论:海明威并非提倡传统性别角色,拥护男性至上;他在短篇小说中描写社会性别的不定性和可变性,是其对现代社会中性别角色变化和重构的深切关注,是其"双性和谐"理想的表达,这一理想贯穿着海明威的整个写作生涯。  相似文献   

10.
依利加雷和巴特勒是西方大陆女性主义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她们的理论大致可以用"性别"和"性属"这两个概念来区分,依利加雷主要关注的是"性别",而巴特勒主要关注的是"性属",由巴特勒的"性属"深入下去,我们可以领悟到依利加雷"性别"的丰富内涵及其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既往研究中,有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父权制是导致爱米丽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借用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进一步提出,爱米丽性别的复杂表演性质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文化机制对个体性别身份的规约以及个体在颠覆机制时所遭遇的遏制。两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促成作品的悲剧意识。爱米丽先是在父权制的掌控下遵循"南方淑女"这一性别规范来建构自己的性别,之后在父亲去世后对性别和身份的操演解构了这一所谓本质主义的迷思。其操演的身份既是对社会文化机制的颠覆与反抗,又是对性别主体重建的诉求,是女性个体争取性别解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郝思嘉的本性无法容忍男人爱上别的女人;她蔑视传统敢于挑战男权统治,虽然后来在与瑞德的战争中失败了,但仍然埋下了反败为胜的伏笔。这一切与米切尔时期的女权运动有关,可以说,郝思嘉即是20世纪女权主义旗帜下的米切尔自己。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x, gender and sexuality through a series of close readings of data generated through an ethnography undertaken in a south London secondary school. The paper takes as its focus girls aged 15 to 16 and considers how particular sexed, gendered and sexualized selves are constituted. Drawing on Foucault's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iv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work of Judith Butler, in particular her theorization of the inseparability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the contemporary discursive frame, these analyses demonstrate how students' mundane and day‐to‐day practices—including bodily deportment, physical games, linguistic accounts, and uses of clothing, hairstyles and accessories—are implicated in the discursive constitution of student subjectivities. The paper argues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sex–gender–sexuality joined together in discursive chains and intersecting with further identity categories. As such,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subjectivities might helpfully be thought in terms of constituting constellations that create both possibilities and constraints for ‘who’ students can be.  相似文献   

14.
艾丽丝.沃克在代表作《紫色》中塑造了男性化的女人和女性化的男人,有意模糊了男女性别差异,打破了明确的性别界限。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完美阐释了书中人物性别的建构与解构。人们通过对性别规范进行表演来建构自己的性别,又在不断重复的表演中解构了性别的稳定性而使性别处于开放过程之中,从而为主体提供了多种生存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女性书写的性别特征,简要追溯西方女性书写的历史,评述女性书写的性别语境,分析以性别为基础的女性书写取得的成就,探讨了性别概念的定义,肯定两性的差异,强调无论是生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都是父权文化下的体制建构.同时指出其性别策略书写:双性同体、身体写作、女同性恋书写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安东妮亚》中,薇拉·凯瑟通过创新传统叙事方式,不仅避开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正面冲突,还利用吉姆的男性视角和莉娜的女性声音实现对自我的完整书写。凯瑟独具一格的双性自我书写与其特殊的性别角色意识和非凡的性别转换能力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的视角,解读革命宏大叙事的性别话语中现代花木兰郭俊卿个案的性别生态。郭俊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现代花木兰、杰出的女战斗英雄和媒体人物。女性主义文化理论从生理性别一社会性别的两分思维出发.发展到后来认为话语及其隐含的权力一知识生产机制建构了性别和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的女性作家,王安忆本人的性别表述和文本中的性别表达以及女性主义者的批评之间存在着断裂与缝隙,而且王安忆的这种女性作家的性别表述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代表性,如何看待这种断裂和缝隙,不仅能加深对作家本人及文本的了解,更能透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内在的矛盾和复杂。因此。在既要看到王安忆本人的性别表述的同时,更要注意她如何在女性主义批评者的理论框架和预设中以及在何种现实背景中进行表述。从而观其中间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