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夏是孔门私学中"文学"科的杰出弟子。孔子对子夏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孔门问对,孔子对子夏的个别化教学艺术;二是孔子对子夏的数度告诫与发展预测;三是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全面培养子夏的文学才能。此外,子夏与同门弟子之间的相互切磋也富有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的学习原本是"自然"的(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论语》中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什么是理想的生活,有的学生说要做官,有的学生说要做一个好的执行者。有一个弟子叫曾点,他说他的理想很简单,就是在春天,穿着春天的衣服,带上几个孩童,到河边去洗澡,在春风中唱唱歌,过一种自然而有趣的生活。孔子非常欣赏:"吾与点也。"如此教学活动,师生席地而坐,老师坐当中,学生在两旁,场景自然;弟子各言其志,率性而论,谈吐自然;曾点对心中理想生活的描述,情趣自然,孔子注重乐教,独与(赞同)曾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一年级是学生开始阅读的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第一位。语文老师要巧妙引导孩童读好适合自己的书,带领孩童开展阅读活动,开启阅读之门。  相似文献   

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她的短篇小说常常反映出两种主题一是悲剧感--孤寂和死亡;二是童心--真善美和无序.通过对比,曼斯菲尔德认为孩童是人生最佳的自然状态和最高人格理想,为此她倾注毕生精力来回忆祖国和童年,抒写孩童式成人,由此反映出一种返始归根与"复归孩童"倾向.  相似文献   

5.
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记诵理由]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这篇古文中两个儿童的对话,既有占文的特点,又有古代孩童的语气,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七律名篇,人们欣赏的目光大多在中间两联上逗留,对最后一联,则极少留意,这是很可惜的。白居易是带着孩童般好奇的目光去游湖的,也是带着孩童般好奇的目光来写这首诗的。"几处早莺争暖树","争"字,自然是见孩童之所见,"几处",就更是  相似文献   

7.
质疑与实证     
孩童对新事物通常都很好奇,喜欢刨根问底,富有探索精神,因此有人说"每一个孩童都是科学家"。不过,孩童虽然热衷于探究新事物,喜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由于认知结构的特点,也容易轻信某些荒唐的解释,接受无理的结论。他们所缺乏的,是质疑。  相似文献   

8.
中庸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但仅从"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角度来认识孔子的这一思想是不够的。它容易使"中庸"从原则蜕变为方法,影响对孔子中庸思想的全面理解。中庸被孔子看作是至德,中庸之道是孔子的正义论。礼是正义的规范,和谐是正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孩童岁月里有这样一幅幅充满乐趣的篇章,它是一抹最绚丽的色彩,是由众多缤纷的色彩所交织而成的。还记得桌子与桌子之间的一条隔离线吗?那叫"三八线"。我们当时年少天真,并不懂隔开的叫做什么。那时,我们只拥有孩童调皮的天空。课间的追逐、奔  相似文献   

10.
孔子推崇《诗经》,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1多有反映:"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解读;"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虽重"诗教",但就"六艺"之间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诗"的最终旨归应为促进礼和乐的培养。孔子"诗教"观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展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  相似文献   

11.
"一位长者带着一个孩童在路上遇到了两具人的骸骨,一具是黑色的,一具是白色的。孩童就问长者为什么一具是黑色的,一具是白色的。长者告诉他,黑色的是母亲,白色的是父亲,母亲在繁衍下一代的过程中,钙质大量被新生命吸取,所以死后骸骨就成了黑色。"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诗经时代",是重视语文诗意表现与存在的黄金时代。一年级的孩子葆有童心,如果我们重视养护儿童的诗心,就有可能打开"诗经时代"的大门。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采用的策略有三种:乐化诗经时代的心气:助力"幽默化"解嘲,保护孩童的"绿色心态";催发诗经时代的表达:畅想一百种语言,养护孩童的"彩虹语态";丰富诗经时代的生活:分享原配童诗,聚焦孩童的"缪斯情态"。如此,我们就有希望在诗化哲学的引领下,按照文艺生态学原理,更好地养护儿童的诗心,进入语文教育的诗化境界。  相似文献   

13.
历来有人认为孔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是坚持"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二元论"者,这是对孔子"学而知之"思想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等划分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并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学习,其主要途径是"学"与"思",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孔子还重视"行"对一个人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学而知之",这一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仁"是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仁"字在孔子以前已然产生,但被孔子赋予新的内涵,引仁入礼,实质上等同于孔子重新创造了一个哲学语词。孔子对"仁学"观念的创造迅速在当时的智识界流行开来,《左传》《国语》、诸子百家、郭店楚简中大量出现"仁"字,并具有孔子"仁说"提出之前不具有的意涵,应当将它们看作是对孔子"仁说"的继承与应用。"仁"的观念在当时智识界有着广泛的讨论,形成一种"谈仁""论仁"和以"仁"进行道德评判的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15.
邓莉 《中国教师》2011,(11):78-80
<正>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学"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对"学"非常推崇,这源于孔子的一个基本判断。所谓"生而知之者",只是一种理想,"学而知之"才是正途。孔子曾自我评价说"我非生而知之  相似文献   

16.
某日,一习武者因故将一孩童踢至重伤,后将其行言于网上,竟有人谓之"英雄"!可笑,说英雄,谁是英雄?孩童,知无邪,岂人性本恶?何以重伤之?况此无非意外耳,何以下重脚伤人?  相似文献   

17.
仁爱观是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孔子在爱亲的基础上将其发展到泛爱众的层面,这本身是对当时族类的一种突破。孔子的仁爱观是"有教无类"产生的理论基础;同时,"有教无类"又是对孔子仁爱观的具体化实践。本文将"有教无类"置于孔子仁爱观视野下,探讨"有教无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真实内涵,并进一步论述二者的关系问题,以期给予其正确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学目标了解孔子治国理想:"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二、教学重点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三、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2.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神态及情感。3.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一、孔子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体现这一重要精神的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是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的,这基础便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常常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问题、表述教育主张的逻辑起点。孔子首先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所谓人性就是在一  相似文献   

20.
王吉彦 《小学时代》2014,(Z2):38-39
<正>咖啡猫:这个暑假,我跟随陕西省博物馆王吉彦老师过了一把"穿越"瘾,和孔子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在仿古建筑"孔子学堂"里,惟妙惟肖的仿真机器人"孔子"与四位弟子活灵活现,时而眨眼、挥手、摇头,时而开口说话,游客可以直接与"孔子"进行对话。如果你提问题,"孔子"还能逐一作答。听着听着,我对《论语》的理解似乎又深入了一些。不信你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