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德彝一生8次出国,他勤于笔耕,详述海外之"奇",从<航海述奇>到<再述奇>、<三述奇>,直至<八述奇>,在近代士人日记中并不多见.他的"述奇"日记记载了他在西方之见闻以及他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涉及科技文明、社会制度、风俗民情等方面,内容颇为丰富.受各种因素所限,张德彝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看法在一些方面可能存在偏差,甚或谬误之处.尽管如此,他的"述奇"日记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珍贵史料,在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上还是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自"五四"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愈来愈多,大批的中国文人对西方文化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督教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在创作上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进入新时期以后,这种影响愈加明显,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基督教情愫.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这样一种宗教情愫.本文试图以王安忆的两部作品--中篇小说<小鲍庄>和长篇小说<长恨歌>为例,分析隐含在小说中的源于基督教的"原罪"和"救赎"这样两个主题.  相似文献   

3.
透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情书>中两位主人公不同表达方式的"暗恋情结",发现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以及两种异质文化之问的差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体现西方人追求爱情的激情,<情书>渗透着东方人特有的含蓄细腻.  相似文献   

4.
彭晶晶 《文教资料》2009,(18):138-139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堪称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与众多悲剧作家只注重渲染悲剧结果,造成恐怖和震惊不同,莎翁的悲剧一直努力探求着造成悲剧的原因.<奥赛罗>作为莎士比亚众多悲剧作品中的一部典范之作,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更是纷繁复杂.本文从人性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造成<奥赛罗>这场悲剧的原因,力图体味莎士比亚的悲剧带给我们的伟大、遥远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致"和"至"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一批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简·爱>作为女性主义的经典文本,它所包含的殖民主义话语一直没得到人们的重视.琼·里斯从不同视角对<简·爱>进行了重写.她的<藻海茫茫>揭示了<简·爱>中存在的帝国主义压迫,颠覆了勃朗特的殖民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7.
严复是近代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在戍戌维新失败后,努力译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如<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他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文学史上,德莱塞的自传体小说<"天才">一直备受争议.他以辩证的认识,多维地处理了他的创作对象.他摈弃了片面性和绝对性,使善与恶、自然与社会、艺术与现实等在<"天才">中辩证地统一起来.本文以19-20世纪之交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的自身经历为研究起点,追溯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社会价值观的变迁,集中分析作家艺术审美的形成和异化,揭示大众意识的转变,探索工业化进程中现实与精神链接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痴"在杨宪益、霍克斯两家译文中用词不同,杨译遵循充分性的翻译规范,即亦步亦趋充分完整传达中国人对"痴"的态度和理解;而霍译则遵循可接受性的翻译规范,即不遗余力地方便西方读者理解与欣赏.影响这两种翻译规范的因素是文化社会环境和译者的动机目的.  相似文献   

10.
<黄色墙纸>和<最蓝的眼睛>这两部女性文学作品艺术并阶段性地论证了"权力"与"他者"这一矛盾体在美国的历史变迁.按照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两小说在标题、内在化现象、非线性叙述和他者的出路等诸多方面存在思考上的相通点.  相似文献   

11.
苏颖赟 《现代语文》2008,3(5):17-19
"者"字是古汉语中频繁出现、用法多变的虚词,在阅读时较难把握.本文在穷尽式考察儒家经典<论语>中"者"字的基础上,粗略地就"者"字的词性和用法作了分类,并在此过程中对前人论述似嫌不足的地方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补充,以期完善对<论语>中"者"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竹简<文子>二次论及"经",四次提到"传",学者多据此认为简本<文子>当时已称"经",且分为上经、下经两篇;甚或认为简本<文子>包含了"经"、"传"、"说"三部分.上说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简本<文子>中的"经"非指<文子>本书,而是指<老子>;"传"也是指他书,具体何指,文献阙而难征.竹简<文子>的出土表明,先秦时期<老子>本书虽未题以"经"名,但已被他书尊称为"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经"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社会人"的概念在目前所有高职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均没有介绍,但是这一概念从产生起就对西方经济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社会人"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要想学好西方经济学就需要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关心时事,关心他人,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从而提高科学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又是大多数高职学生所欠缺的,所以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寻求合适切入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如何结合社会现象学习、理解教材内容,再结合教材内容学会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真正做到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融会贯通,提高自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却"字原本是一个动词,<说文解字>:"却,节欲也."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这样说道:"却者,节制而却退之也."在<汉语大词典>中,"却"有很多义项,如:退、使退;除、除去;回转、返回;还、再;就、便等.  相似文献   

15.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再次关注母女主题,说明了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处于种族"他者"和性别"他者"的地位,因而她们都感受着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和两个世界之外的迷茫.接受中美两种文化不仪使得她们双重的文化身份得以确立,而且有效地消解了东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读过<孔乙己>的人都知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作者通过独特的肖像描写,为我们在孔乙己一出场的时候,便勾勒出其独特而又尴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在鲁镇这个小世界中,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穿长衫"者,而又与"短衣帮"与"穿长衫"者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独特的"边缘化"和"异类"身份是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因为之一.  相似文献   

18.
第四代导演的"文革"叙事电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为代表,是对"文革"和"四人帮"的控诉与批判.第二类有<巴山夜雨>、<小街>、<我们的田野>、<青春祭>等,是对"文革"时期青年一代青春、理想的追怀.影片的形象刻画从社会政治层面趋向人性层面,艺术审美呈现出由激烈、悲愤而诗意、抒情的发展风格.但对于形成"文革"的社会历史根源缺少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9.
"三角恋爱"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一现象,对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静静的顿河>与<第二次握手>的爱情描写同异的比较分析,揭示在"三角恋爱"这一文学母题中东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把<论语>放在他者哲学的语境里分析,可以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主体性哲学的解释学视角,挖掘出孔子儒学中另一重可能的意义域:即孔子儒学中存在着他者哲学的向度.狭义地说,<论语>中的他者有三类范型,即师友、父母和圣人,他们分别属于差异性的他者、无限性的他者和理想性的他者.从他者哲学的视域看,"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论语>思想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