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评述了关于中国文论话语"失语症"产生原因的三种基本意见,认为尽管这三种意见各有千秋,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可商榷之处.为了对"失语症"的产生原因获得更真切更本质的认识,摆脱"失语症",就应该在思维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性的大转变,即引入系统思维,从而打破世界文论话语体系的既有结构,使中国文论话语重新确立自己的言说方式,参与到世界文论话语系统中来.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学受道家哲学的观念、方法影响最深,若从思维方式看,则主要表现在整体之思、对待之思和象喻之思三个方面。其中,对待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所有对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它以整体之思为前提,更强调相互参照的二元对待的彼此依存,彼此包含,彼此转化,乃是一种二元协同之思。对待思维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之一,也成为了中国诗学的重要思维路向。中国诗学中的对待批评将具有传统哲学智慧的对待思维模式内化为运思方式,在话语言说方面有着独特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失语的由来     
本立足于世纪之交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论话语的学术背景,全面回顾了20世纪中国论与学所走过的历程,指出论“失语症”是由于论与学之间的疏离,隔膜,倒置,错位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修辞史的宏观研究主要可从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入手。就思维方式论,汉民族“天人合一”的观念,重经验、重常识的思维方式的演变都对修辞表达产生过影响;就审美观念论,南北朝时期的唯美主义对此时的文学语言的形式美的追求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就价值观论,话语权威的改变对引用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庸之道的丧失又导致了辛辣文风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汉字对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使中国人习惯于具象思维而不擅于抽象逻辑推理,它使几千年来的中国思想世界形成了注重对现象世界的考量而拙于科学精神的追求,中国文化因此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实用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钱中和童庆炳等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对中国艺学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阐释过程中又彰显出共同的思维模式与话语方式。本论试图梳理其对这一命题的论证思路,指出其论证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在当下语境下这一理论的可行性举动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7.
诗性思维是指人类早期观照事物存在和指称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方式。随着人类文明对原始社会的跨越,人类已经超越了这种诗性思维的阶段,而具有了现代思维的能力。但诗性思维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仍然顽强地存在着。诗性思维对《老子》的言说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具有本体意义的“道”的形象化描述;通过类比和归纳进行推理;比喻的运用;正言如反的话语方式以及否定句式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的批判和解构,“创造”和“生成”开始成为人类解读世界的新话语,思维新方式也在这个话语中应运而生。思维不再仅仅作为客观反映现实的活动,而更多的是激活人的大脑,生成前所未有的事物,从而推动世界的发展。因此,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更关注的是思维的操作层面,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什么方式、什么路径去思维,而不是告诉我们应该思维什么。  相似文献   

9.
论文是对我二十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结。注重对历史的“整体感受”、在研究框架设置中实现微观层面的文学史感受向宏观视野中的文学史话语的转换、“内向”思维方式和“剥离”的研究方法,是我的研究的突出特点,由此又反映出我的研究局限。分析这种局限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提出研究应具有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明确意识,在研究格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进行相应地调整,以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自身性质和特征之上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论方法论蕴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从而对教学论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消解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论研究中采用“复杂思维”;对理性主义的颠覆有助于我们 置换教学论的视野,关注现实教学生活;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有助于我们以人文学的视角思考教学,从而开启教学论的人文一面;对权威话语的解构有助于我们进行话语更新,促进教学论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类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教学论回归生活世界。是要把教学论从对教学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失落中唤醒,也是基于对自身存在合法性危机的反思,更有其深刻的生存论基础。就教学论学科建设而言,教学论要回归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具体所指的世界,而只是一种了解教学和研究教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学论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教学论要从根本上变革自身的思维方式,即从传统的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转向主体间关系思维方式,并由此导致教学论在理论视野、研究主题、知识基础、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态等方面的理论变革,以便寻找出超越困境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文是对我二十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结。注重对历史的“整体感受”、在研究框架设置中实现微观层面的文学史感受向宏观视野中的文学史话语的转换、“内向”思维方式和“剥离”的研究方法,是我的研究的突出特点,由此又反映出我的研究局限。分析这种局限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提出研究应具有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明确意识,在研究格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进行相应地调整,以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自身性质和特征之上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学研究话语不得不处于“紊乱”状态。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下“化研究”对“学研究”体系自身构建的大规模侵袭,另一方面则是“话语规则”的缺席,“话语评估体系”的未建立。针对这一话语现状,作试图以“话语”的分类为突破口,对“忏悔”一词的意义生成和“失语症”的命题导向做范例分析,以求探寻出一条通入本的对话之路。  相似文献   

14.
“神思”与“想象”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审美范畴,它们在意义上有相通处,但在内涵、发展轨迹与外延上它们自有其独特的规定性。本文通过对“神思”与“想象”各自发展脉络的梳理。从文化角度观照其相异之处,力图说明中国文论走出失语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指出在创建自己的话语空间时应该避免思维方式的互相遮蔽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认为,当代中国的艺学建设的最大问题是“失语症”,,而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加强原创性论的建设,原创是对传统治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方法论上不同于学界通常提倡的“综合创造”,原创性论必须具备深度创造性,现实性,当代性和世界性等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6.
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课程”尽管很时髦,但在教学论话语系统中理解课程内涵的现象还很普遍。澄清其内涵是必要的,但这一现象真正具有实质性的后果是用教学思维来探讨课程问题,而引入课程概念的重要标志是必须确立课程思维。课程思维是一种溯源性思维、宏观思维和管理思维。  相似文献   

17.
修辞史的宏观研究主要可从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入手.就思维方式论,汉民族"天人合一"的观念,重经验、重常识的思维方式的演变都对修辞表达产生过影响;就审美观念论,南北朝时期的唯美主义对此时的文学语言的形式美的追求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就价值观论,话语权威的改变对引用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庸之道的丧失又导致了辛辣文风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思维方式包括三个部分:自然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的自然观重整体轻部分,重政治伦理轻自然;传统的方法论重直觉顿悟方法轻科学实证方法;传统的价值导向注重经验实用轻理论。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下中国不能产生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黎虎发表于《文史哲》2020年第1期的《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论纲》),以本土化语汇概念,对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这一重大史学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下简称“三个中国”)古史话语体系、掌握古史研究话语权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论纲》主张厘清“舶来”话语的是非正误,乃是建立“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前提;《论纲》主张准确揭示中国古史的矛盾特殊性——“权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者”及其主要矛盾关系,乃是建构“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根本;《论纲》主张运用本土固有词语概念进行表述,乃是建构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史学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和必要组成部分,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论纲》及其学术贡献表明:运用本土固有词汇概念,不仅能够建构“三个中国”的古史体系,而且能够真正有助于掌握史学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就思维方式而言,中国美学别样于西方美学重逻辑思辨的显标示是重整体直觉思维。这种审美思维特征的形成,显然与“道”有密切的关系,且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试对此作一约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