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陈俊 《青年记者》2010,(12):23-24
从学生到记者,这个身份的转变,一般会使刚刚进入新闻行业的年轻人拥有一定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记者接触的行业、人物多,看到的新事物、大场面多。但当年轻记者入行一段时间后,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做生意赚了钱,或者在单位升了职,可能会在心里产生不平衡。因此,在选择和从事记者这个职业的同时,应该做好职业规划,  相似文献   

4.
《青年记者》2005,(2):F002-F002
1月17日上午,由大众报业集团主办、《青年记》编辑部承办的第十一届“山东省业余记十佳”评选颁奖仪式在山东新闻大厦舜华堂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新闻通讯员和新闻爱好及山东师范大学的师生参加了此次颁奖会。  相似文献   

5.
这个问题,是一位青年记者朋友针对刊于2004年11月19日邯郸日报一版、获当年度河北新闻奖一等奖的下面这篇报道的标题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5月3日下午,省档案局召开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暨纪念五四座谈会。局长谢波在会上讲话并向青年工作委员会授江苏省档案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旗帜,副局长齐丽华主持会议,副局长顾祖根宣读了局党组关于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文件,省级机关团工委书记钱峰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档案局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全体青年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六名青年同志围绕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积极投身于局馆形象提升年活动以及青年自身成长等话题谈了自己的感想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8.
金立平 《新闻世界》2009,(11):18-18
“农口谁去跑?”记者部周主任连问了两声都无人应答。当周主任环视的目光扫到我这个“新兵”时,我勉强地应道“我去跑吧!” 这是三年前我刚刚分到记者部分领采访部门的情形。实话实说,我当时打心眼里不喜欢跑农口,受“常规”影响,周围同事都热衷去跑“财经口”、“政法口”、“文教卫口”、“国企口”等等,认为这些“口”新闻点多,实惠也多,“跑”起来也觉得很体面、很风光。  相似文献   

9.
□穿上这身军装,走到哪里都是战场。□记者这个职业最经不起老,生理的老好理解,心理的老易漠视。□最该激动的年龄激动不起来.也就别指望难再激动的年龄激动起来。□年轻记者要想得很远,也不要想得太远。□年轻态是一种好心态。□年轻的触角永远是张着的,年轻的状态永远在路上。  相似文献   

10.
9月19日,山东省记协组织山东24家媒体的青年编辑记者赴枣庄革命老区走基层蹲点调研。出发之前,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在全省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上强调: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接地气才能有  相似文献   

11.
《青年记者》2005,(9):F0003-F0003
“青年记者”网最近改版。网址为:www.qnjz.com。 网站将秉承青年记者编辑部的严谨、求实、富有活力的一贯风格.立足山东传媒业界,面向国内传媒同行,利用网络媒体自身优势.力求实现传媒业界信息的快速、有效、互动传播,从而逐步确立在国内同类网站中的应有位置。  相似文献   

12.
翟慎良 《青年记者》2009,(20):55-56
刚刚走上岗位的青年记者如何写出好的新闻报道?笔者通过自己的几篇获得全国与省级新闻奖的稿件,概括一点写作经验。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千百条,因此,这些经验不是告诉青年记者哪条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而是指出一些“禁行路段”。少走弯路,离成功就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13.
孙殿仙 《青年记者》2012,(10):36-38
我是一名年逾八旬的退休小学教师,家住栖霞市庙后镇骂阵口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大硝烟中,我读了6年小学.从5年级开始我就给报纸写稿子.但因文化水平低,写的稿子缺头少尾,连写3年都成了废品. 正在我一筹莫展,心灰意冷,想打退堂鼓之际,《大众日报》编辑同志给我寄来一本《青年记者》,我反复阅读,爱不释手.在她的谆谆教诲下,我又鼓起勇气,重新拾起了笔.从前我是个连新闻的五大要素和什么是消息、通讯、故事都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逐渐开窍入了门.时而有一些“豆庸块”、“火柴盒”见报.  相似文献   

14.
刘彤是1997年从一个区委秘书转行为广播记者的,转眼间15年了,回顾这些年的记者路,他最直接的感受是:只有记者“下去”,新闻才能“上来”.目前,刘彤负责丹东市广播电台“民生早报”节目中的《刘彤走社区》专栏,还担任《民生热线》的导播和外采,每年采写民生稿件500多篇,帮助群众咨询、沟通的问题2000多件.多年在基层沉淀下来,刘彤的手机里存了400多个老百姓的电话,那都是他的重要信息源.刘彤的听众常常主动给他打电话、发短信,为“民生热线”提供线索,有时一天就达30多条.  相似文献   

15.
沈新 《新闻前哨》2004,(3):13-14
为了提高全省新闻采编队伍特别是青年记者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从2003年开始,组织省直新闻单位一批年轻的业务骨干到基层挂职锻炼。通过锻炼,下派挂职的青年记者加深了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增进了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情,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相似文献   

16.
河北电台联合省委外宣局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我省邯郸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外籍记者看河北”大型专题采访活动。活动共邀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外籍记者及新闻中心、华语中心、国际在线网站记者6人,重点采访了中国邯郸第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及邯郸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同志应邀专程前来参加开幕活动。  相似文献   

17.
孙殿仙同志是位81岁高龄的老通讯员,也是《青年记者》的老作者——40多年前曾在本刊发表文章。最近他寄来的这篇文章,围绕自己的经历谈走基层的重要性,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新闻工作的钟爱,更体现出一位老通讯员的睿智之思,值得青年新闻工作者学习。  相似文献   

18.
张成 《记者摇篮》2010,(7):24-25
记者应当是“杂家”还是做“专家”,这种争论~直没有停息。而笔者认为,记者既要当“杂家”,更应努力做“专家”。怎样做一个专家型记者呢?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电视节目采制工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外籍记者看河北”专题采访报道活动圆满结束了,作为河北台记者,我们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从11月19号到24号,六天的接触与沟通,六天的同吃同住同工作,六天的同甘共苦,我们从国际台、从外籍记者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感触了很多……  相似文献   

20.
杨飞 《湖北档案》2009,(5):37-38
陈独秀字仲甫,187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1913年陈独秀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1914年,陈独秀出狱后到达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