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力丹 《新闻界》2004,(1):8-11
2003年不论对世界来说,还是仅就中国来说,都是一个多事之年。年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相当多地涉及到传媒,进而也激发起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热情。1月初,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传媒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把它作为改进宣传工作的一个突破口。他还提出了三个“一切”,即一切妨碍文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经把体育、绯闻和犯罪作为传媒吸引受众的三大法宝。现在常说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等,这是一种并不确切的形容。传媒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没有影响力,传媒就什么也不是了。  相似文献   

3.
唐云 《新闻界》2005,(1):41-41,43
在中国传媒改革的浪潮中,最令人兴奋也最令人困惑的,可能就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对传媒市场原则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探讨。人们借助20多年经济改革的经验,希望在传媒领域的改革中依然如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即把“市场”作为一个产业得以构成(或成立)的一个基本前提,并达成了一种人人称道的、浪漫的一致性。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媒改革初级阶段抱着的“引导市场”幻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媒产业链构建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构建对传媒产业而育不失为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本文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对我国传媒产业价值链构建的误区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基于“广度普及”和“深度推进”两大理念。尝试提出了一个构建科学、有序的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框架和路径。即采用“价值链纵横延伸”和“内在价值链挖掘”两把利剑。剔除当前我国传媒产业价值链中存在的顽疾。打造新型的、更具生命力的传媒产业价值链。  相似文献   

5.
把“生态”与“传媒”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概念“嫁接”到一起是西方人的首创,“传媒生态”(mediaecology)这一新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在美国开始盛行。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传媒生态”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读,但其中NeilPostman的解释由于普遍受到人们的接受而显得相对权威。他认为,“传媒生态是探讨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知觉、了悟、感受和价值观,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媒介求生。生态这个词引申为对环境的研究,包括环境结构、内涵以及对于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电视经营真的已经将现有的传媒资源用到竭尽了吗?认真地分析一下当前的传媒经营形态,不难发现,我国传媒产业的经营从总体上说仍然是“单点式”的,即围绕着内容生产将相关的上中下游环节搭建起来的。这种经营模式至少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客户资源、受众资源、品牌资源等)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开发层次较为浅表,类似于“广种薄收”的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7.
“受众是上帝”质疑刘章西近年来,“顾客是上帝”、“乘客是上帝”之类的提法颇为盛行。或许是受此影响,有的传媒也提出了“受众是上帝”的口号。为了迎合受众,有的传媒主张少讲指导性,多讲趣味性,甚至把“可读性”、“趣味性”作为择稿的首选标准,淡化新闻宣传的党...  相似文献   

8.
黎元江堕落真相 2001年秋,一封署名“老职工”的来信引起了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的重视,省市纪委精英汇集的第一次联手办案,即“603专案”也因此悄悄铺开。黎元江,原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这位名噪一时的“传媒大亨”、“中国报业改革第一人”,再度成为焦点人物。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传播媒介当作党和政府对内对外宣传的工具。正是因为如此,国家从各方面为传媒创造了优越的地位和条件,经济上有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人员有国家培养和配备,产品有国家出面保证在传媒市场上流通。在这么一种体制下我们传媒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被激发出来。它们只是“出色”地完成上面交给的任务,而忽视了媒体本身所应该追求的一些可贵的理想和价值。由于我们在传播媒介的行业性质上认识的局限使得至今我们的主流意识都把它归口于“宣传”、“舆论”,认为传媒是纯公益性的事业。于是乎,我们的传媒工作者只是把自己…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传媒产业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概念。在经济学领域,“产业”是指某行业开展的经济活动。至于“产业化”,对于不同的经济组织有不同的内涵。所谓传媒产业特性,从宏观角度来看,是“市场化”,即传媒参与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从微观上看,就是传媒单位的“企业化”,即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传媒同质化是指传媒在组织结构、市场定位、传播内容和风格等方面的趋同性。传媒同质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合法性”^①机,即传媒为了适应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要求而必须接受那些被外界认同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正是这些观念力量导致传媒的同质化。“合法性”危机通过三种机制对媒体的同质化起作用:一是强迫性机制,也就是传媒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的规章制度和宣传政策,否则传媒就无法生存;二是模仿性机制,即传媒为了生存模仿其他媒体的成功的行为和做法;三是社会规范机制,即传媒必须遵守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正是通过这三种机制的作用,传媒才形成同质化。  相似文献   

12.
全媒体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一个传媒集团拥有多种媒体,即使没有达到"全"的地步,也至少拥有几种,比如报纸、杂志、手机报、网站。有些集团拥有几份报纸、多个手机报;二是传媒集团建立了“全媒体中心”,或者类似于这样的机构,底下有“全媒体记者”负责集团的采编工作,然后全媒体中心采集来的内容在多种媒体上刊播,即“一个产品,多个出口”,以整合资源。  相似文献   

13.
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兼具资金融通、体制培育和资产重组三大功能。报业走产业化之路,必然与资本市场结缘。几年前“博瑞传播”、“赛迪传媒”先后借壳上市,我国报业开始掀起一股“上市热”,基础好一点的报业集团或报社,几乎都拿出了一套甚至几套上市方案。然而时至今日,尚未有一家报业企业直接在国内上市,“博瑞传播”的配股和“赛迪传媒”的增发也一直未能过会。2004年12月22日北京青年报“北青传媒”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报业首家海外上市公司。“北青传媒”的成功上市,一时引起轰动,报业人士又纷纷把眼光瞄向海外股市。然而,不久即有高层说:“北青传媒”只是个案,“今后主流媒体的主营业务只准在国内上市,不允许在海外上市。”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中,各家新闻传媒纷纷把组建新闻传媒集团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然而,如果从传媒核心竞争力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目前我国新闻传媒集团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新闻媒体的内在机制、新闻作品内容、媒介品牌和人力资源等四个方面。机制创新是打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品牌战略是打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独特的新闻内容是打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基础,雄厚的人力资源是打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邦”之学,经济问题也是日常生活面临的“选择”问题。在“资源有限、欲望无限”的现实世界里,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工具,来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做最有效的配置。自从新闻传媒正式走向市场后,许多学者把经济学的研究和传媒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门学问——传媒经济学。根据罗伯特·皮卡德的定义,传媒经济学是”关于传媒经营人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满足观众、广告上以及社会对信息和娱乐的欲望和需求”。  相似文献   

16.
时下,“网络红人”炙手可热,从2003年的木子美开始,到后来的二月丫头、天仙妹妹、芙蓉姐组、小胖等,至少也有数十人:事实上,现在这些“网络红人”已不是单纯的“网络红人”了,他们开始涉足传统媒体,尤其是越来越多地在电视上抛头露面。他们从最初的“网络红人”慢慢发展到了“传媒红人”。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可以称为“名人”,即吸引了一定数量人群的注意力,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有些普通人能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从麻雀到凤凰”的蜕变,传媒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下面我们就从传播学的角度作一解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近来,有好几家院校邀我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座谈交流“全媒体”、“媒体融合”时代传媒的记者素养问题.作为一个在媒体集团负责“媒体融合”工作的实际推动者,我愿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感悟,以“寄语”的方式,同未来的传媒“同行”们做个交流,也是共勉.  相似文献   

18.
杨晓明 《新闻界》2003,1(2):8-10
2001年曾被称为中国“传媒年”或“传媒资本年”,这足见传媒在当今中国备受关注的程度。在如此的背景下,对传媒研究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已显急迫。 一、传媒研究的重要性空前突出 (一)就理论层面而言,尽管人们在学科意义上把传媒研究也纳入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就其实质意义而论,传媒研究在今天已经超越一般学术文化的意义而上升到对于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9.
电视界素有“黄金时间”的说法,各节目对这一时段也是趋之若鹜。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特点的变迁,当代电视的“黄金时间”也有了更多的更广的涵义。只要采取恰当的经营策略,相信每一节目都可在任何时间创造属于自己的“黄金时间”。众所周知,传媒节目属于双重销售的产品,即第一次是把节目销售给受众,第二次是把节目拥  相似文献   

20.
《新闻导刊》2006,(1):21-21
现代传媒消费主义倾向的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传播内容的重点转移:由“生产方式报道”转向“生活方式报道”。这种“生活方式报道”的核心是社会的消费行为。传媒内容的重点转移表明.人们似乎不再把生产方式视为现代社会主要的乃至唯一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