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战前在国际格局中霸占话语权的欧洲国家纷纷衰落.美国却倚仗在二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力量,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当时唯一具备与美国抗衡实力的国家只有苏联。1947年,美国抛出“杜鲁门主义”。冷战由此开始。美苏在全球范围内争霸.其结果是美国最终拖垮了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2.
发现法教学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朝野震惊,担心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苏联。他们认为,美国之所以在发射卫星上落后于苏联,主要是美国的教育存在问题,未能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为了与苏联抗衡,他们决心改革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3.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促进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课程改革,这期间苏联的理科教学并没有停滞不前。从六十年代末期开始,苏联也进行了理科教学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世界范围来看,苏联学生的理科水平是相当高的。1980年美国科学基金会教育组在关于美国  相似文献   

4.
发现法教学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朝野震惊,担心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苏联。他们认为,美国之所以在发射卫星上落后于苏联,主要是美国的教育存在问题,未能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为了与苏联抗衡,他们决心改革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召集一批数理学科的著名专家和一些心理学家在伍兹霍尔开会,讨论中小学数理  相似文献   

5.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美国调整对苏联的经济政策,战时经济合作走向破裂。经济遏制是美国总体遏制战略下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1947年到1950年美国完成了对苏联经济遏制的体系构建。冷战初期美国的经济遏制主要以出口控制为核心,阻止苏联集团获得有助于增强军事实力的战略性物质。经济遏制是美国对苏联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同时也加深了双方的对抗。  相似文献   

6.
苏联从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体,每一位领导人上台后都会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斯大林上台伊始,就结束了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开始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又开始了"赫鲁晓夫改革",接替赫鲁晓夫的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开启了"勃列日涅夫改革",而1985年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最终没有让苏联走向强大,而是走向解体。那么,历届苏联领导人上台后为什么要对本国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这些政策是相互对立的还是有其内在的一致性?笔者认为,这些政策都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即苏联每一个国家领导人在国家经济建设上都面临着"强国"还是"富民"道路的选择,而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强国"之路,造成国进民退。本文就试图从"强国"还是"富民"的角度分析苏联历史上历次经济政策的变动原因,及对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形成一个比较认识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自从第一颗人造卫星推动了美国等国的课程改革以来,苏联的科学教育并未停顿不前。苏联在科学与数学上的革新开始于六十年代末期,尽管产生了与其它国家大体上差不多的问题,但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际上,苏联全体学生的数学与科学的教育水平是相当高的。全国科学基金会—教育部(1980年)关于美国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报告,就特别指出,  相似文献   

8.
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首先是美国,继而伸展到世界各地,出现了规模不同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运动。 美国在五十年代初期就在大学中进行数学教学改革试验,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对美国刺激很大,美国认为科学落后于苏联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的基础科学的教育水平低于苏联。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压力,要求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另一方  相似文献   

9.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为应付国内和国际形势的挑战,美国先后实行过几次教育改革。50年代进行的一次改革称作“学科结构运动”。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是其主要诱因。当时美国朝野深感震惊,认为美国科技落后于苏联的根源在教育。为此,美国...  相似文献   

10.
1968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了一场被称作“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但是,这次改革却很快被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五国所镇压。美国对此采取了不干涉政策,虽然在入侵发生后美国的立场逐渐强硬,但从整体来看,其态度还是相当克制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科学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教育代表团一行10人,应美国教育部的邀请,于1982年5月15日至6月5日访问了美国。访问的目的是了解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包括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957年在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刺激下,美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改革,六十年代出版了许多新教材。美国的改革不仅影响到西欧和日本,影响到第三世界的国家,而且反过来对苏联和东欧也有影响。但是美国社会对这次改革有争论,七十年代的“回到基础运动”就是针对改革而出现的。美国为何掀起这次改革,以后如何发  相似文献   

12.
2015年,美国在中亚采取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推动中亚国家间及中亚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对冲俄罗斯加紧整合后苏联地缘空间的努力,创立C5+1对话机制。美国在中亚的新政策措施对中亚形势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美国的政策措施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其目标并不能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3.
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这个失败既有深刻的内部因素,又有不能忽视的外部诱因。笔者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构成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外部因素,具体表现在: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动摇了苏联人民的政治信仰,使苏共的合法性受到侵蚀;西方价值观对苏联的领导人、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逐渐地从思想上背弃了社会主义;西方国家对东欧剧变和苏联民族分离运动的影响,迫使苏共放弃一党制原则;西方国家对苏联激进改革派的支持,使得戈尔巴乔夫受制于激进改革派,间接触发了"8·19政变";西方对苏联经济援助的不力,使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计划落空。  相似文献   

14.
1984年苏联进行普通教育改革,到1988年改革进入了关键的阶段。自十月革命后70多年来,苏联进行过几次教育改革,但都没有象80年代这样彻底。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跟踪研究。现将苏联教育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 一、教育改革是整个社会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以来,苏联提出了“加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在“新思维”、“公平性”和“民主化”口号的指导下,戈尔巴乔夫着手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分析《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与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起,全面展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人教版在教材的处理上与其他版本略有不同,不仅谈经济改革,也谈政治改革。了解苏联的成就与挫折,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苏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动因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几乎逢会必讲改革”并且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去推进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对改革表现出来的这种紧迫感不是没有缘由的。长期以来,苏联是通过粗放经营的方式即用增加劳动力、固定基金和自然资源的投入来发展生产的,这就要求把全国的人  相似文献   

17.
在美苏冷战背景下,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引起了美国人的危机感.美国人认为美国太空技术落后的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和科研体制的不足,实行了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体现在三个方面:国会通过1958年<国防教育法>,从而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联邦政府出台"基础研究理想"的科学政策,加强了对大学基础科学研究的资助;美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马歇尔计划与欧洲的分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提出促进西欧联合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是把复兴欧洲和遏制苏联两者结合起来的;而利用复兴后的欧洲形成对苏联的有效遏制,是其达到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苏联与东欧各国均未参加马歇尔计划,却在1949年1月25日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这样,欧洲开始形成了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两个平行的相互排斥的国际市场。因此,我们说马歇尔计划是欧洲分裂为两大集团的起因。  相似文献   

19.
2000年,美国教育部公布了《教育研究国家重点》,这是国家教育研究政策委员会与教育研究改进局根据国会的要求,经过三年调查研究后制订的。其目的在于适应 21世纪的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水平,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文件序言中谈到:美国人把最热切的希望寄托于教育,教育在美国起到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长时间里,美国通过教育来解决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当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美国人的反应是改革学校教育,国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立法;今天,世界范围的政治与技术的变化带来另一次信心危机与机遇,面对各种挑…  相似文献   

20.
从阿富汗独立到阿富汗战争爆发(1919-1979年)60年的时间里,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对阿富汗积极推行了施加影响和渗透的政策,并获得显著的成效;同时,美国作为唯一可以平衡苏联的力量,却忽略了阿富汗的战略重要性,采取了相对消极的政策,在有条件挫败苏联计划的情况下,失去了争取阿富汗、遏制苏联的机会。本文论述了这一时期苏联和美国在阿富汗实施不同政策的内容及其原因和影响,从大国外交的角度分析1979年阿富汗危机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