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理解的复杂性和人类命运——兼论埃德加·莫兰的理解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理解"问题的理解经历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过程。人们首先是在经验意义上开始对"理解"进行解构的。真正着眼于从认识论角度厘析"理解"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加以把握的是狄尔泰,他把理解视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海德格尔则把"理解"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加以重视,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伽达默尔那里,"理解"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视界融合"。而在当代,复杂性、不确定性挑战人类的理解,意义的失落、语言的无奈、箱格化知识的藩篱、习俗惯性的怠惰等都构成理解的障碍,理解受到各种"噪音"的纷扰而导致不理解现象频发。复杂性理论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强调,斑杂的世界使"理解"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人类需要建立一种崭新的理解的伦理学,即在摈弃自我中心主义的前提下进行理解和相互理解,如此,我们的理解才更有深度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浅表化,甚至误入歧途。阅读教学可以从"理解意思和理解形式兼顾""语用方法和语言功能兼得""语用形式和语用品质兼具"这三个方面实现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教学中,教师要构筑"理解场"、搭建"脚手架"、激发"活思维"。只有基于"理解"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触发学生的"真学习"。"理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至真追求。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理解而教"是国际认可的数学教学的理性追求。以"小数的意义"教学为例,具体阐释一些行之有效的"促进理解"的实践策略:通过探明原理、经历过程、多重联系,让学生明晰"理解什么",让学生卷入"怎么理解",让学生实现"理解深刻"。  相似文献   

5.
田羽 《辅导员》2014,(12):88
正课程标准修订后,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中,"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割裂开来。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反之,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检验、体现,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概念化,浅表化。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理解"常常被狭义化,仅仅指向于读懂文字。不仅如此,"理解"还经常被窄化成弄懂文中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归纳段落  相似文献   

6.
基于解释学哲学的关于“理解”的教育主张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学哲学学派林立,有关"理解"的认识观点纷呈、百家争鸣。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利科尔、贝蒂、赫希等关于"理解"有各自的思想认识。受哲学中有关理解认识的影响,教育界提出了理解中的意义是生成的、非移植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主体理解方式、程度是多样性的,理解是带有个人建构性等主张的。关注哲学思想发展动态,应用哲学思想对教育问题做哲学思考,是提升教育学术性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沿着治学之道前进,应注意做到"教育"与"哲学"的融合,而且基于哲学高度,在宏观层面上研究教育中的"理解"问题,并不是直接给教育实践提供理解的技艺,而是提供指引教育实践前行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倍"概念的认识,是一个操作中的理解和理解中的操作、表述中的理解和理解中的表述的过程,是一个变化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共变的过程,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领悟实质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对比与抽象中把握了"倍"的概念,理解了"倍"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一、"学习"、"学"与"习"的理解 如何理解学习的本意?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解可能最具代表性。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习"就是复习、练习、诵习、温习。将"习"理解为"学"的观点错解了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讲"学、思、行"统一。这种错解影响极为深远,固化了自孔子以后的人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六种文化"异化"现象。从六个视角论述了大学教育文化的整体理解、动态理解和深度理解:从文化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从人的全面主体规定出发来整体理解大学教育文化;从"文化育人"的过程、功能、内容、方式、途径等方面整体理解大学教育文化;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对大学教育多个层面的适应和变革作动态理解;从构建一种以研究促进教学为目的,承担教学学术责任的教师文化的视角动态理解大学教育文化;从文化积淀的视角深度理解"院校文化";从学科优势积累的视角深度理解"学科文化"。大学教育文化的深度理解有助于文化载体的功能开发。  相似文献   

10.
<正>这里在说"理解"学生的发言时,围绕着两种"理解方式",这当中就隐藏着问题。一是"理解了意思"的"理解方式",用英语来说就是understanding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是多数教师意识到的,也是这位授课教师在录像中实行的"理解方式"。但是,我们在理解人的话语时"理解方式",却并非止于理解其说话内容。人与人的交流与计算机信息传递的原理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  相似文献   

11.
"理解"发生在人类日常生活当中,理解看起来非常普通,但"离开了理解,人生顿时成为一片思想的荒原,没有任何的人生意义会在这片荒原上生长起来"。人在世界中,理解世界,理解自我,这就是人生意义的彰显。人的生活离不开理解,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充满活力。那么德育自然也就与理解发生着关系,德育的过程需要理解,德育的方法需要理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样需要理解。因此,正确认识"理解"与德育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将对德育意义的生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富兴 《文教资料》2012,(34):177-180
高中语文理解教学设计是将高中语文理解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教学现实的途径。基于"理解"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包含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等基本要素和步骤,这些要素和步骤构成互相关联的系统。在这各整体系统设计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依据高中语文理解教学所基于的教学原理进行设计,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着重探讨理解教学和基于"理解"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理解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理解的力量     
理解,顾名思义,就是要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信任人。它与关爱、尊重、宽容、赏识相辅相成,它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心境。郑州第七十四中学(以下简称"七十四中")将具有校本特征的"理解教育"作为一种强势文化来塑造。如今,学校的理解教育以"中"的精神为核心,逐步形成了五个支撑点:理解的课堂、理解的德育、理解的文化、理解的管理和理解的科研,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德育》2015,(2):81
用"爱"和"理解"为学校教育写魂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以下简称"74中")建于2003年,是一所现代花园式的市示范高中。目前学校有34个教学班,2300多名学生,150名教师。74中作为河南省理解教育实验学校,学校将"理解、和谐、发展"作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学校的理解教育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构建起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精神家园,它影响和陶冶着学生,提升和改变着老师,推动和改变着学校。  相似文献   

15.
远程教育的意义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存在着"理解困境"和"意义缺失"。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采取解释学的研究视角,从"知识性理解""价值性理解"和"情感性理解"三种理解模型出发探讨了促进远程教育意义生成的主要内涵,进而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促进远程教育意义生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理解,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概念。直到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将"理解"等同于"此在",才标志着"理解"由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变。在现代教育实践中,依旧存在将"理解"划归到认识论范畴的行为:教学过程被简化为封闭的客观说明、教学主体间缺乏心灵的交流等。理解在教育本体论中的缺失现象,不仅造成单子式主体的个人中心主义,更影响到主体精神世界的发展。理解教育,正是基于对精神建构的价值考量,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平等"、"互惠"、"超越"三个原则,旨在培养教育主体具有类特性的个体独立精神。  相似文献   

17.
促进学生的理解是教育的终极目标。UbD 理论新近提出的"理解的六个维度"(即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详细阐述了理解每个维度的功能、特点和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解"。理解的多种维度观不仅理清了理解与知识的关系,区分了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而且还体现出认知与情感的协调统一,突出了学习者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前理解"是解释学中的概念,是伽德默尔在海德格尔的观点基础上提出来的。"前理解"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从"前理解"对文本理解的意义,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前理解"水平,以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前理解"这三个方面论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前理解"。  相似文献   

19.
我校按照"强师兴教"的战略决策,遵循"崇高理解,润泽生命,奠基幸福"的办学理念,走了一条"以项目促研训,让教师共发展"的师资培训道路,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一、"理解在线",提高师德我校以"理解在线"为平台,开展师德探讨及理论学习,通过阅读熊川武、江玲著的《理解教育论》、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基点之一。本文对影响准确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的因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一、对高考题理解程度;二、对教材理解程度;三、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解程度。一、对高考题理解程度产生的影响考题对实际教学具有很强的指挥棒作用,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