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切拼音,清代陈澧说得很清楚:“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上字定清浊而不论平、上、去、入,下字定平、上、去、入而不论清浊。”这就是说,反切的基本规律是:反切上字必与所切之字同声母,同清浊;反切下字与所切字同韵母,同开合口和四声。周秉钧先生把它简化成“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四句口诀。  相似文献   

2.
"文气"说创始于公元二世纪三国时期魏帝曹丕(187—226年),在他的著名文学理论专著《典论·论文》中,明确提出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体"即文气所代表之文章主体——作者。文章气质清浊,全由作者气质之清浊所决定,勉强  相似文献   

3.
声学概要     
田时秀 《物理教学》2013,(1):9-10,8
从声波出发,对声学在主要学科方面的发展作了探索,并介绍声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沧浪之水"原本指汉水的一段,并不具有特殊的涵义。但《孺子歌》的诞生,特别是经孔子、孟子、屈原等的传播后,就为"沧浪之水"赋予了崭新而深刻的涵义。他们把自然之水的清浊与人的精神境界的清浊,乃至于社会的清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沧浪之水"成为高雅脱俗、清廉自守的象征,使"沧浪之水"由"自然之水"上升成为"人文之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语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是历年各省市中考一定涉及的内容.掌握声学知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知基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真空中  相似文献   

6.
在简谐近似下,求解了具有在位势和力常数交错的一维双原子链晶格振动的运动学方程.分析了在位势和力常数交错对晶格振动链声学支和光学支的影响.发现了在位势的存在使晶格链产生能隙,并且随在位势的增大,晶格振动频谱发生移动;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使该晶格不存在声学模;交错力常数之比也能提升晶格振动频谱,尤其是对光学支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上的两次遗憾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曾有过两次宝贵的机会。一次是宋代悄然兴起的“法式”之风;一次是16、17世纪由西方传教士东渡所带来的“西学东渐”之风。可是两次机遇均未被重视,结果使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痛失良机。反思这两次重大遗憾的过程和原因,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智 《中学生百科》2014,(Z2):48-49
什么是声音?最早,人们对声音的认识是它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我们的眼睛看见光,耳朵听见声。古代,人们对声音的研究集中在乐器,《史记》中写道:"声者,乐之象也。"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物理学发现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伽利略研究单摆周期和物体振动开始算起,对声学的研究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声学作为一门物理学的分支,已自成一个体系。如果你曾经在看到"声学"这个专  相似文献   

9.
侯江 《初中生辅导》2012,(12):22-33
声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相似文献   

10.
教悖求拂     
今之教者,呻.(吟诵)其亻占.毕.(佔,占的异体字。占,通shān,古代儿童习字的竹片。毕,竹简。古代发明纸以前,字是刻或写在竹简或木板上的。此亻占毕连文,指竹简),多其讯..言(告语。讯与谇suì通,训为告。多其訉言,犹说多其告语,不待学者自悟而强语之),及.(同“汲”,犹汲汲)于数..进(意为学者未可以进而强使之进。数,铜速,迅疾的意思)而不..顾其.安.(意思是不顾学生能不能接受消化);使.人.不.由..其诚.(勉强学生知所不能知,行所不能行,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能知,能行,使学生不能尽心竭力地进行学习),教.人..不能.尽..其材.(学生所不能知不能行的,…  相似文献   

11.
甲种本第一册p.304指出:机械波在媒质中传播的速率是由媒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媒质中传播的速率并不相同。有的参考书对波速作了下述说明,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振动和波,声学》p.63指出:“机械波的波速,即振动在弹性媒质中传播速度仅由媒质的性质(弹性、密度)所决定,尽管它和波的频率、波长有下述关系:υ=νλ,但波速的大小并不受波长频率、振幅的影响。”由于上述说法不够明确,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认为波速仅由媒质的种类及其温度决定。一些有关机械波波速的习题也反映了上面的思想。如:两列频率相同的波在同一均  相似文献   

12.
“共鸣”一词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声学。声学上的“共鸣”现象是指甲事物振动发声而引起乙事物振动发声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它是指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客体的文章之间产生了感应关系,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达到认识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美学价值,掌握作品的艺术手法之目的。如何激发学生产生“共鸣”,有创设情景、安排实践课、以情感人等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曾有过两次宝贵的机会。一次是宋代悄然兴起的“法式”之风;一次是16、17世纪由西方传教士东渡所带来的“西学东渐”之风。可是两次机遇均未被重视,结果使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痛失良机。反思这两次重大遗憾的过程和原因,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四次教育思想创新都经历了由现实批判到理论反思到提出新的人性论再到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全面创新的过程。创新首先是对现实的否定,现实批判是思想创新的生命源泉。现实批判往往出于一种正义感、一种激情,激情不能代替思考。创新的逻辑起点是理论反思,是对已有理论的重新认识,特别是要发现已有理论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教育所面对的是人,全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对人的思考之上,人性论是一个教育发展周期整个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创新总是出现在衰乱之世,衰乱之世人心惟危,使得深刻的教育思想往往隐藏于隐喻中,并且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的色彩。要改变总是在乱世中创新的周期性循环,克服理想主义的弊端,就要为自由的创造提供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杨春和 《考试周刊》2012,(41):132-132
声音主要由音量、音色、音调等几种元素组成,物理声学对此有着非常广泛的研究。对于物理声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从医疗到建筑、海洋探测、地震探测等,无处不显示着物理声学所发挥出的重大作用。本文对物理声学中的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声学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二者的功能与用途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杜宁生 《现代语文》2006,(12):128-128
在当今许多人的心目中,姓氏基本上是个相同的概念,换而言之,许多人并不清楚我国古代,尤其在上古三代,姓和氏有很大区别.《通鉴·外纪》上明确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所自分."这即是说姓是一个族号,后来,由于子孙的繁衍,人口的增多,一族又分成若干支,因为居住地域不同,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本支的标志,这个称号就是"氏",这样,氏就是姓的分支了.  相似文献   

17.
建立某型工程车辆驾驶室的结构有限元模型、空腔声学有限元模型。对驾驶室结构和室内空腔声场进行模态分析,得到结构振动特性和声学特性。计算分析驾驶室声-结构耦合模型在特定频率激励下的噪声分布情况,同时考虑吸声材料对驾驶员耳旁声压级值的影响,总结出在新车型开发阶段进行车内噪声预测和控制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任何思想文化体系或学术思潮皆有其由以产生的背景和渊源,如若离开其背景和渊源,我们就很难对这种思想文化体系或学术思潮做全面深入的研究.这就像地理学家或水利学家对一条大河的考察,要准确了解其流量大小、水质清浊、盈枯变化、水流湍缓、支脉分布,乃至与之相关的季节、气候等情况,一定要沿流溯源,彻底弄清这条大河的来龙去脉,此之谓"若知其流,必溯其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正统史观中的“科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廿四史中的方技传类入手,讨论了中国古代正统史学传统文化氛围中的“科技”。重点分析了:方技传立传及其性质;中国古代科技在正统史观观照下的“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的性质,以及由该性质所引起的与巫术等超理性术数的相关程度及其演变;中国古代科技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及其统治阶级相应的文化政策:利用官方权力吸收与限制民间术数方技活动和该政策的后果;正统史观对“劳力”性质的造物技术者的排斥,与此形成对照的《北史》、《元史》对造物技术者的重视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始终占有位尊价高之地位,古琴音乐所表现出的含蓄、淡和、移情之美,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象征。对古代中国的文人来说,"琴"言志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范畴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