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古人曾告诫我们:学习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即是“会”、“知道”,“知其所以然”便是“理解”、“掌握”,也就是明白了“为什么”。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达到灵活运用。实现这一目标,有许多手段和途径。而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适时巧妙地多问几个“为什么”,无疑是一种经济而又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古人倡导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即是“会”、“知道”,“知其所以然”便是“理解”、“掌握”,也就是明白“为什么”。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提问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那么课堂提问问什么呢?1.问疑点,创设问的情境。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中选择教学内容的疑点问“为什么”,目的是达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把学生带入与所提问…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教师,对每一部分知识的算理要清楚。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算理教学,要使学生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4.
怎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时,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呢?一位教师教小学数学通用教材八册P.88的教法,似乎可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围绕“然”的基点,排除“知其所以然”的疑团。  相似文献   

5.
自主探究,即阅读中学生通过主动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语文,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很多,小到字词标点,大到篇章结构,随处都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想几个怎么样。概言之,即“在无疑处须教有疑,在有疑处须教无疑”。始于有疑,终于无疑。自主探究迥异于接受性阅读。由于读物答案没有给出确定性前提,对读物就没有先入为主的陈见。读物的是与非、优与劣等等,都得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才可以得出,在知其然中更知其所以然。又由其思维往往带有发散性、质疑性、逆向性及变通性,具备创造思维的诸…  相似文献   

6.
一、应用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性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徐艳 《甘肃教育》2002,(7):61-61
历次教学大纲对基础知识方面强调得多,但在掌握哪些知识及如何去掌握等方面,各次大纲提法不尽相同。现行大纲改变了以往的提法,概括起来有三大转变:从内容上看,由原来局限于算术、珠算转向“数”和“形”两个方面;从掌握知识的难度上看,由原来偏难、偏繁转向“最基础的知识”;从方法上看,由原来只要求“知其然”转向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8.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问才能产生认知的需要,才能产生积极的思维。质疑一般经过有疑一无疑一有疑的过程。要使学生有疑,教师就应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问并大胆质疑。经过质疑后,学生往往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便开始处于无疑状态。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和时  相似文献   

9.
提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是开启通向有效、有意义学习大门的金钥匙,不论是研究活动还是学习活动,学生都必须学会提出有现实意义和有创造性的问题,如果只会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提问的契机,引领学生学会“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中应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参与整个过程,而不是机械模仿、走套路、套公式、只重结果。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有效,才能培养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电压表是基本的电学测量仪器.在初中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并能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到了高中,进一步要求学生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使学生对电压表的使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电压表的使用,学生只记住一些表面的结论,从而影响了对电庄表的真正掌握.对此,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应从结构入手,通过比较或类比的方法,对该知识点进行强化.  相似文献   

12.
对体育教学中“双主体”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才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使他们自身可持续发展。教师、学生“双主体”教学在实现这个目标上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因此,我们有必要来重新认识一下“双主体”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掌握得不系统,知识碎片化严重,往往只是“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一定要回归到学科的本质,教师要将一般观念作为指导,自觉运用一般观念指导数学学习与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真正实现数学独有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郎志华 《成才之路》2010,(12):40-40
一、开展情境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是遇到问题才产生的。教师讲课如果只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即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5.
一、模式的结构 “四疑四导”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学生的“疑”展开的。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又从无疑到有疑,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地进行质疑,又在教师的点拨下读书,释疑。  相似文献   

16.
李志芹 《教育艺术》2009,(11):7-7,6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思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又能使思维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很大的作用.一、导入新课时激“疑”导入新课时设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启动思维…  相似文献   

18.
政治课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创新,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 创造一个充满问题的学习情境 一般的思维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地设疑、激疑、解疑,形成有疑——有问——有思——有解的积极思维的过程。要通过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为学患无疑,疑则进”。如在讲“民族的形成及基本特征”时,可联系现  相似文献   

19.
历史问题设计与思维品质培养徐世德历史思维能力的内涵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第一层次“是什么”要求学生“知其然”,从不知到知,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第二层次“为什么”要求学生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他们有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问在有疑之处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有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而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学生不仅没有探究欲望,他们还会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学生的疑一般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个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