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文,列被驱北上、脱险南归所历十八种死境,读之令人感慨万端,唏嘘不已。惜乎囿于序言体裁,作者不可能详述历险细节,课文注释亦难详相关史事。所幸《指南录》等诗集诗文互证,留下了作者所历死境之翔实史料。今从《文天祥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本,下引文字凡出该书仅注篇名)等史籍中钩稽相关史事,与《后序》文字对读,对弄清文天祥“及于死者不知其几”之具体情形,或有裨益。 一、诋大酋:“狼心那顾歃铜盘,舌在纵横击可汗。”(《纪事》)  相似文献   

2.
《(指南录>后序》(高语第四册<必修>273页)中,文天祥在叙其种种“及于死者”之后,有这样一个抒情的句子: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读来甚觉不畅。“死而死矣”同“而境界危恶……”连得很紧,而同“死生,昼夜事也”隔得远一些,分号似乎应打在“昼夜事也”后。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中,第十九课课文《〈指南录〉后序》中“呜呼!死生,昼夜事也”一句注解为“死生是早晚的事情,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笔者认为这是一则误注。文天祥把自己在1276年出使北营逃归福建过程中所写的诗编辑成集,取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为《指南录》,诗集有前后两序。在《后序》中,作者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  相似文献   

4.
《<指南录>后序》第四段从“诋大酋当死”到“而死固付之度外矣”,一连串的综合排比句连用了十八个“死”字,气势磅礴,表现了作者守义不屈、誓死报国的爱国精神。这十八个“死”,句句都是写实,现依原文顺序,将相关史实述要如下。  相似文献   

5.
《(指南录)后序》第四自然段作者谈到在敌营及逃归途中的18种“及于死”的情况。以“死”贯串的18个排比句,句句设置险恶的情景,声声述说恭候的死神。这段排比组合气势贯通的语言足以体现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定信念和凛然气概。如何使这信念和气概在人物本身具体的言行中活现,在人物活动的境况中闪光呢?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指南录后序》是南宋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他自编的诗集《指南录》所写的一篇序言。这篇序言记叙了他奉命出使元营后逃脱南归历经艰险的一段经历,表达了他坚定不移的战斗意志和忠贞不屈、生死不渝的爱国热情。《指南录后序》全文共有七段:前三段自叙出  相似文献   

7.
宋代文天祥的诗集《指南录》及其《后序》,充满爱国正气,历久传诵不衰。关于诗集编辑成书的年代以及《后序》的写作时间,研究专家均认为在宋端宗景炎元年五月,即公元一二七六年六月。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中册收《指南录后序》,在“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日《指南录》”之后写道:“记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命名。”又,杨德恩编的《文天祥年谱》第273页,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收录了文天祥的名作《指南录后序》,课文的注释在介绍该文时是这样说的:“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称为‘后序’。”(配套教参也有类似表述。)虽然只是简单的三句话,笔者读后却疑窦丛生。  相似文献   

9.
序,文体名.一般置于一部书前,说明作者写作意图或说明同这部书有关的文章.传,文体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伶官传序"将两种文体合在一起,又加上"传"是多音多义字,这样容易造成释题的困难与歧义.所以,"伶官传序"应改为"《伶官传》序",这样就一目了然了.事实上,中学语文课本中这类题目都是这样的.如"《指南录》后序"、"《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呐喊》自序".既然如此,而"伶官传"序为何不能加上书名号呢?  相似文献   

10.
《〈指南录〉后序》第四自然段作者谈到在敌营及逃归途中的18种“及于死”的情况。以“死”贯串的18个排比句 ,句句设置险恶的情景 ,声声述说恭候的死神。这段排比组合气势贯通的语言足以体现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定信念和凛然气概。如何使这信念和气概在人物本身具体的言行中活现 ,在人物活动的境况中闪光呢?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发展”情节 :让学生在18种死况中任选其一 ,进行扩写 ,要求利用本课中的有关知识 ,调动储备的知识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能力 ,描述出具体的客观环境 ,细微的人物言行 ,…  相似文献   

11.
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在“汉武帝统一货币”一节中,引用了《史记·平准书》中的一段史料,即“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矣”。细查原著,作者却把此段史料前面的一个“赦”字删去了。按:此段史料的全文是:“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犯者众,吏不能尽诛取……。”(《史记·平准书》)  相似文献   

12.
一、导语设计 名画有“一叶知秋”的惊人之作,好的“序”、“跋”也能“从一斑以见全豹”。读本“序”,对陌生的作者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异域怀乡的感情和《还乡梦》诗集的成书及其创作意图,会有哪些了解呢? 作者以散文手法写作“序”,它行文自由,写法多样,选材多角度,可说放得很开,但也收得拢。读本“序”,对它的“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又有怎样的体味和掌握呢? 本“序”语言准确、优美、生动,仅就修辞而言,它就  相似文献   

13.
“序”之一体渊源久矣,刘知几《史通·序例》中说:“也安国有云: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也。窃以《书》列典谟,诗含比兴,若不先叙其意,难以曲得其情。故每篇有序,敷畅厥义。”《毛诗》即有大、小序之分,大序比较全面地阐释诗歌理论,小序则居具体篇章之前,用以说明诗文撰写的缘由和主旨。诗序之存在与发展,为词序的产生提供了借  相似文献   

14.
何怡同学问:“《捕蛇者说》是如何运用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课文中的衬托对比主要有以下几处。 1.“戚”为“大戚”作陪笔。课文第二节,作者推出了代表人物蒋氏。蒋氏谈到遭遇时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感到很悲痛,“貌若甚戚者”。作者十分同情,提出为之“更役”、“复赋”,他竟“大戚”,以至于“汪然出涕”。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难道他这不是最悲惨的事吗?有摆脱厄运的可能,为何反而“大戚”?其中必有更为悲惨的经历在。所以“貌若甚戚”正是“大戚”的陪笔。由此自然引出蒋氏的血泪控诉。  相似文献   

15.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一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这是一篇很好的序跋文章。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文中以简洁健劲之笔叙其事,说明了他的诗集《指南录》从写作到编纂之由来;快笔淋漓抒其愤,表达了他“壮心欲填海,苦胆为优天”的爱国之忱。读懂这篇文章,便能深刻理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文字並不难。只要了解南宋末年的大致形势,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教材里,以"序"名篇的古代作品有《伶官传序》《〈指南录〉后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和《送东阳马生序》等.从题面看,四文似属一种文体,但究其性质,却是名同实异.前三属序跋文,后一则属赠序文.序跋文.序,序文,也叫"叙"或"引",是列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若是放在后面的,则称为"跋".史料表明,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只是到了南朝梁肖统的《文选》等书出现后,序文才移到前面.序,可以由作者自己写,如《伶官传序》《〈指南录〉后序》,分别是欧阳修和文天祥本人写的;也可请别人写,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即是由该书的作者邹鲁请孙中山写的.象俗语的"文无定法"一样,序的写作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就一般而言,序是在某著作写成后,叙述、申说该著作的写作缘由、旨意、经过或者体制的.但由于作序的对象和动机不同,一些序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五册的《伶官传序》,将“《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目然之理也”两句划归第三段。我个人认为这样分段不妥,应将其划归第四段。其理由是: 第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作者通过第二、三段的分析论证而得出的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和“祸患常积于忽  相似文献   

18.
我在60年代教学《(指南录)后序》一文的时候,就发现“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似乎有问题,曾经写过一文,作为附录,收在我1983年出版的《指南录》(注释本)之后。拙注印数寥寥,流布不广,真有“知音稀,弦断有谁听”的感慨。现在我愿试谈此句的释意,并向《“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辨证》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1997.3)的作者陆精康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19.
【教学依据】《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  相似文献   

20.
五我们从后四十回的内容来看,高鹗“修辑”后半部书是否有根据? 《红楼梦》第十八回写贾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脂批云:“《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常以制灯谜、写诗词、行酒令、点戏等等方法来描写人物、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