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人梅叶片中花色苷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人梅叶片花色苷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色苷在高温(100℃)条件下稳定;紫外光、直射光对花色苷具有增色作用;在pH1~3的环境下花色苷颜色较为稳定;氧化剂Vc,H2O2,Na2SO3对花色苷影响较大,而还原剂无影响;Fe3+,Ca2+,Cu2+,Zn2+对花色苷有增色效果,并以Fe3+效果最好,Ca2+,Cu2+,Zn2+次之,而Mg2+与Na+对花色苷无影响;葡萄糖、柠檬酸和蔗糖均对花色苷也有增色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pH示差法对紫薯皮中的花色苷含量进行了测定,并用正交实验法和树脂吸附分离法对最佳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当乙醇浓度为50%、液料比为6∶1、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h的条件提取时,花色苷的含量最高;乙醇浓度对花色苷的含量有显著影响,而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花色苷的提取含量没有乙醇浓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经济困难生加大了资助力度,但是与现有经济困难生数量需求相比还存在缺口。为了更有效甄别、公平公正地开展好资助评定工作,与公办高校经济困难生工作相比,文章分析了独立学院经济困难生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并重点阐述了定性定量分析优化独立学院经济困难生评定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避免杨梅因加工不当而导致花色苷的降解,研究了pH值、温度、金属离子、光照条件对杨梅汁中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工过程中杨梅果汁与Fe3+的接触、高温长时间处理和长时间光照均会使花色苷降解。以花色苷含量和红度为指标,分别研究柠檬酸、β-环状糊精和NaCl对杨梅汁的护色效果,采用L9(34)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发现影响杨梅汁护色效果的主次因素为:柠檬酸>NaCl>β-环状糊精,且柠檬酸和NaCl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β-环状糊精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最佳护色剂配比为:0.25mg/g的柠檬酸、0.20mg/g的β-环状糊精、0.25mg/g的NaCl。  相似文献   

5.
采用铁离子还原法测定了紫芋中花色苷的总抗氧化能力,及防腐剂、金属离子和温度因素对其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芋花色苷提取物的总抗氧化能力随加热时间延长而下降,温度越高,下降速度越快.防腐剂苯甲酸钠对紫芋花色苷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不明显,四种金属离子(K+、Mg2+、Ca2+、Zn2+)对其总抗氧化能力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黑玉米芯花色苷的最优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以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添加量、黑玉米芯粉末与提取液的料液比为变量,花色苷含量为评价指标,利用响应面试验确定相关因素的最佳数值,并结合单因素试验进行验证,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此外,通过对自由基清除率的研究,评价黑玉米芯花色苷的抗氧化能力。结果:在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3(m/V)、提取温度48.9℃、提取时间2.9 h、82%乙醇(含1%甲酸)添加量的条件下,黑玉米芯花色苷的含量约为(363.15±13.35) mg/L,且黑玉米芯花色苷具有显著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P<0.05)。结论: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液中黑玉米芯花色苷的含量较高,并且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该研究对黑玉米芯花色苷的生物活性研究及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浅论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是人事管理中的两种最基本方法。定量考核是运用数据形式 ,对被考核人员的各项考核因素进行量化 ,采用计分考评、民主考评、奖惩考评等获取考核结果 ;定性考核是运用综合分析的形式 ,对被考核人员进行概括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研究是通过统计调查法或实验法,像自然科学那样建立研究假设,收集精确的数据资料,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的研究过程。定性研究则是趋向于运用访问、观察和文献法收集资料,并依据主观的理解和定性分析进行研究的过程。二者在理论基础、研究和被研究者的关系、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二者也是联系的,一般认为,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本前提,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HELP法在水中酚类色谱重叠峰的分辨与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分浓度比为1:50的范围内分辨光谱与真实光谱十分吻合.在104-10-6g/ml的浓度范围内分辨色谱的定量结果线性关系良好.分辨下限3.0×10-7g/ml,相对标准偏差5.0%.  相似文献   

11.
论心理学中量与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量的研究促进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自身也有难以克服的障碍。质的研究比较深入细致、全面,进行了动态的考察。但却具有主观主义的倾向。两者在理论基础、认识路线、主体的参与程度、研究程序和逻辑以及资料特点和收集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既有区别又相互补充。把量的与质的研究结合起来是心理学研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分,或者有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之分。定性或质化研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观研究范式,定量研究或量化研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实证自然科学的客观研究范式。在心理学的历史中,有过定性研究占主导的时期,也有过定量研究占主导的时期。出现过定性研究对定量研究的排斥,也出现过定量研究对定性研究的排斥。在心理学的理论中,重要的是寻求定性或质化研究与定量或量化研究的关系定位。在心理学的方法中,重要的是寻求定性或质化研究与定量或量化研究的研究定位。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提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探究职前教师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与TPACK水平的关系,文章采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基于深度访谈数据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S大学化学专业30名职前教师为研究对象,就其PKM与TPACK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发现:职前教师的TPACK水平与PKM能力显著相关,基于PKM的TPACK课程培训可提升职前教师的TPACK水平。此结论为发展职前教师的TPACK水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有利于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的两种方法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根据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定义、特点、操作技术与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必然会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教育研究中量化与质性方法之争的当下语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阎光才 《教育研究》2006,27(2):47-5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研究领域中颇为激烈的量化与质性研究范式之争,其表是方法论之争,其里却有着浓厚的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冲突色彩。正是因为这种激进立场的介入,人们过于夸大了两者间的范式差异,而漠视了其中存在的相容性。教育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是主观建构与客观型构的统一,量化与质性方法并不存在必然对立,而是具有相容性和相互补充解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学中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和图书馆学相结合产生图书馆定量分析。它可应用于图书馆文献补充时学科种类的选择和复本量的确定,使图书馆学向计量化、精确化方向发展。进行图书馆的定量分析时应注意定量分析解决的问题要明确,搜集数据要科学,统计数据审查要严格。定量分析适用于图书馆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是认识图书馆活动规律的有力工具,是开展图书馆业务工作评价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定量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认为传统的定性思辨方法仍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总结经验是我国教育研究的一大特点。论述了定量化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与所面临的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分析了局部质变超前总的量变的“超前”现象的特点,并预测了出现全局性质变落后于总的量变的“滞后”现象的可能性,指出正确认识滞后性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成功过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综合评价体系以定量测量为主要手段,质性分析的运用十分有限,主要表现为质性分析认识不足、流于形式和工具缺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综合评价的主体单一,对形成性评价不够重视,缺乏合理有效的质性分析模式。为此,需要更新评价理念,加强对质性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质性分析的运行机制以及配套的监督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Inthestudiesof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 ,generallytwomajorapproachesareadopted :thequalitativeand quantitativeapproaches.Theterms“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rederivedfromanthropology ,eachrepresentingaspecialresearchmethodintheanthropologic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