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骞国政 《收藏》2001,(6):29-31
我是当记者编辑出身的,在新闻系统工作了几十年。虽说人生匆促,业务、政务都很繁忙,但我对文学、书法、戏曲的爱好却从未间断,先后出过七八本书,书法、文学作品也曾在全国获奖。近年来,在陕西省观赏石协会会长李饶先生的引导和帮助下,我又爱上了石头。尽管我的“石龄”很短,但对观赏石的喜爱可谓一见钟情,已经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常常为了一块自己喜爱的石头不辞千辛万苦,不惜高昂代价而求之。  相似文献   

2.
赏石境界谈     
李庆辉 《收藏》2006,(10):122-123
赏石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时逢盛世,奇石收藏更以其特有的韵味和意趣吸引着大众参与,藏石,赏石因之成为时尚。在广东、山东、甘肃、上海、台湾、福建等地甚至形成了有关藏石的产业链,促进了不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观赏石艺术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谢礼波 《收藏》2009,(1):154-155
北宋书画家、赏石家米芾的“瘦、皱、透、漏”四字相石法,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经典。正确解渎“瘦、皱、透、漏”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髓,对于我们今天准确把握“质、色、形、纹”四大要素在奇石鉴赏中的相互关系,对于弘扬中华赏石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邹顺驹 《收藏》2001,(10):16-17
天然性不仅是奇石艺术的灵魂,也是赏石文化的根本要素。因而要求天然奇石绝对保持天然状态,不能有任何加工,便成了当今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理念。张卫先生撰文介绍说:“台湾过去也有很多人喜欢玩图案石,后来因为出现了一些加工打磨等做手行为,他们就不敢再玩图案石了……转向于对有水洗皮肤的山形景观石的钟情,这是对图案石冷酷的一面”。其实这种赏石理念也存在于大陆许多地区,例如武汉就是如此。我曾同几位来访的武汉石商谈及当地奇石市场上的一个奇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杨才玉 《收藏》2001,(3):8-11
被称为东方明珠的香港,在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严竣考验之后,经济全面复苏,文化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一所耗资6亿港元、藏品数量达7万多件、面积达2.85万平方米的香港文化博物馆全面告竣,为香港市民增添了一处求知探美、休闲娱乐和与世界交流的新场所。  相似文献   

6.
李庆辉 《收藏》2009,(6):140-141
奇石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乃客观之存在;赏石,作为人类独特的心理过程,乃主观之现象,是一种审美活动。由于中华奇石丰富多彩,加之个人的阅历、修养、学识等不同,对同一块奇石,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出现不同的心理价位,奇石因之呈现出不同的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7.
谢礼波 《收藏》2010,(4):150-151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韩江中下游,现辖湘桥、枫溪两区和潮安、饶平两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  相似文献   

8.
朱裕民 《收藏》2008,(7):132-133
由于东西方国家所处地理位置及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东方国家(以中国为主)赏石钟情中国传统石,西方欧美国家偏爱矿物品体。传统石与矿物品体属于不同的范畴,这便形成东西方赏石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王明礼 《收藏》2009,(12):128-13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洋洋大观,既有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也有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石文化等,而军旅奇石收藏家黄富强就是石文化的痴迷者。  相似文献   

10.
夏富仁  黄汉森 《收藏》2001,(10):66-67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鹿是瑶光散开而生成的.它能预兆瑞祥,故被称为瑞兽。由于“鹿”与“禄”同声同音.故象征官位。《礼记》有:位定然后禄之。作为吉祥仙兽的鹿寓意长享禄位。在中国的“福、禄、寿”三大吉星中.人们用鹿表示禄。  相似文献   

11.
藏瓷夜话     
高学训 《收藏》2006,(1):71-71
古陶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醉心于古瓷艺术的收藏家注定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2.
郑克光 《收藏》2006,(3):108-110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素以独特的地理地貌、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悠远的人文历史闻名于世。然而长时间中,这块圣洁之地因高寒、高海拔、高度缺氧和交通落后而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赏石活动因而也处于朦胧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内地的赏石,藏石之风才影响到青海,在爱石者的长期努力下,如今青海赏石已深为中国党员石界认同和推崇。  相似文献   

13.
愚木 《收藏》2008,(2):134-135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奇右收藏的记载。奇石收藏从隋唐开始逐渐形成潮流,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爱石、玩石、藏石已蔚然成风,并形成了以大书法家米芾慨括的“瘦、漏、透、皱”的传统赏石审美标准,同时还出现了有奖赏石的专著,如《云林石谱》和《天清禄集》等。明清两代,奇峰异石成为装点园林和点缀厅堂的材料被大量采集,可谓无园不石,  相似文献   

14.
杨燕 《收藏》2007,(3):169-169
由玉友发起的“庆祝杨伯达先生八十华诞”系列活动之“中国玉文化论坛”于2006年12月20日下午在北京金钱豹王府井店举行,与杨老一起工作过的“战友”同志,还有他的学生,朋友百余人与会。  相似文献   

15.
周振铎 《收藏》2001,(3):32-33
张德武先生酷爱收藏,藏品颇丰,除为数甚多的瓷器、铜器外,一千多件玉蝉,蔚为大观,引人入胜。到目前为止,还不曾听说谁有如此数量的玉蝉藏品。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由秦汉至隋唐,再至宋元明清,应有尽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玉雕艺术发展的脉络。其造型、刀工、雕法千姿百态;沁色、纹饰、玉材竞秀争妍。观赏这一件件或玲珑雅致,或苍劲古朴,或圆润秀丽,或端穆淳厚的古代艺术品,令人遐想联翩。  相似文献   

16.
李奇 《收藏》2001,(12):39-40
奇石的天然性。奇石是大自然的产物,比之人工,叫做“天然生成”。它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作为,人们关于它所能做的,就是“发现”。它与一切人工的技艺区别开来,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由于长年裸露自然或是泥沙包裹水土浸润的原因,石的表面已经形成了一层“皮”。人为加工,就会损害了这层“皮”。如果已经不让你看那层“皮”的,那就是已经告诉你那不是天然的了。鉴别这层“皮”,要靠经验和眼力。  相似文献   

17.
邹顺驹 《收藏》2007,(5):165-165
形质色纹是高度概括的赏石要领,它将赏石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赏石界即将问世的“国标”的基本框架便是由形质色纹理论构成的。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01,(3):66-66
  相似文献   

19.
宝塔山 《收藏》2001,(12):21-21
  相似文献   

20.
康荣 《收藏》2001,(3):73-73
作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我至今依然保留着一枚朝鲜政府赠给志愿军的银质军功章和部队颁发的一份志愿军守则。半个世纪的岁月风尘,这枚银白色的军功章,已发旧变暗了;这份守则也已泛黄了。但是,它承载了过去的历史和光荣,凝结着我这名老兵无尽的情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