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好处。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挖掘网络资源,开展"广"阅读;利用现代媒体,实施"深"阅读;强化反馈评价,凸显"真"阅读。  相似文献   

2.
"阅读反思",顾名思义,就是反思性阅读,它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阅读过程以及阅读内容进行再思考,促使自己的阅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呢?一、在自我检查中反思学生阅读课文就是对文本再思考和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在规定的新课标中着重强调,要指引学生与文章、作家更甚是编排者之间多种知识的沟通。而交流的方式有很多,阅读批注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措施。阅读批注是将阅读、书写、感悟有机结合的一种高效率的阅读方式。依托阅读批注可以将刻板的硬读书、死读书转变成边读边思、边思边写的阅读方式,它重在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提升其自主阅读水平。因此,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宽裕的阅读时间,创造阅读氛围,建立批注平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学习获取更高效的阅读方式,由此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记笔记、记重点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  相似文献   

4.
《山东教育》2012,(Z1):40
同学们,"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  相似文献   

5.
"1+2"主题阅读的开展是丰富学生积累、构建生本课堂、提升教师素养的需要、立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围绕"1+2"主题阅读,我们遴选阅读内容、创新阅读方法、改革监控方式、开发网络资源,从试点班级、年级推广到整个学校层面,并逐渐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6.
小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而研究性阅读正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它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要求学生用研究的方法会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研读是一种探索,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这就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研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确,教材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将学习的方法转化为潜移默化的能力。而群文阅读就是能够达成学生"举一反三"最有效的方式。那么,什么是群文阅读?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根据单元议题的需要,把一组结构或写作手法等相同或相近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告诉我们,读书要勤于动笔,善于批注,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记忆,加深理解,深刻领悟作品内涵。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在阅读中圈点勾画,写出阅读心得、评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实践证明,"批注阅读"有助于提高我  相似文献   

9.
陈林静 《基础教育参考》2012,(16):55+70-55,70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成长史。古人云:“开卷有益。”现代人认为:“阅读塑造心灵,阅读改变人生。”阅读和人的生活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主题阅读主张在实际阅读实践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阅读文本重新作一番精心的统整,这将对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育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可以使阅读者调节自己的情绪,使阅读效率得到提高。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创设什么样的适合学生的阅读情境,这就是本篇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一、运用多媒体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将语文教材中秀丽的自然风光、精美的插图、精彩的故事、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形象  相似文献   

11.
陈圈子 《中国教师》2013,(Z2):42-42
阅读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吗?数学教学还要进行阅读教学吗?一、数学阅读的意义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如何学好一门语言,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方法。而对于学习数学语言,途径之一,就是数学阅读。数学阅读可以让学生由被动的获取知识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且可以面向未来。数学阅读可丰富数学语言,提升自学能力,也可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全面提升数学成绩。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学习的首要条件,是阅读让我们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今人与古人进行交流的工具。现在许多的哲学道理和经典名著都来源于古人对生活,事业和感情不懈的探究。所以说阅读是一门学问,阅读历史更是需要不断进行的一项工作。读史明智,高中历史内容丰富,文字繁多,各类知识相互穿插,融会贯通,这便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就是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重建新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需要调动很多位  相似文献   

14.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往往需要读者具有较强的质疑解惑的能力,有时需要对读物作多角度的审视,有时需要对某一类读物作比较、作归类、作分析,有时甚至要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读物以外的更广阔的领域中去。文言文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思想内容都与我们的现代生活相隔久远,因而探究性阅读在文言阅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学习扫读技巧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好办法之一。扫读是一种为了发现特定内容而有计划地追踪阅读的阅读过程。在扫读时,要尽可能少读一些内容。为了找到阅读者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让视线在所阅读的文章上快速移动,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  相似文献   

16.
我经常向朋友们推荐一些新书,并把书的内容做成读书报告,方便大家阅读。大家都很喜欢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一本书,而且对它的核心主旨印象深刻。对于我自己来说,这种方式也有多重意义,如何更好的展现一本书的主题思想,不但要将这些内容理解透彻,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同时也需要和人们分享阅读方法,在我看来,后者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汤艳霞 《考试周刊》2013,(56):112-113
<正>牛顿在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资料,站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学习英语需要大量阅读,英语阅读可以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提高英语学习兴趣。英语阅读是增加学生接触英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英语语感的好方法。一、培养学生的日常阅读习惯阅读是通过书面形式达到接收材料承载信息的语言交际活动,阅读理解在各类语言题测试中都占有很大比例。可以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离开了阅读,人的生活就会黯然失色.有人说,文字与内心是画等号的,文字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同样,文字也可以无声的方式温润人的内心.即温存人心,开启智慧,是阅读的真义所在.有不少中外名家在谈自己的治学与人生时都曾谈到四个字——"阅读人生".他们认为治学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治学生活就是阅读生活.阅读生活是最为美丽的,阅读着就意味着生活的乐趣,阅读着就意味着对生命的体验,阅读着就意味着对人生的诠释.治学的要义在于培养自己的阅读情感,开发自己的阅读智慧.具有了丰富的阅读情感和阅读智慧,就会生成自己的治学智慧、生活智慧、生命智慧和人生智慧.应该说,这是对阅读与治学、阅读与生活、阅读与智慧、阅读与人生的一种深层性的意义诠释,揭示了阅读的本质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阅读活动是人类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使得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借助各种各样新技术,新设备与电信、网络融合在一起,阅读活动从纸媒到电媒,从室内到室外,阅读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本文通过介绍包括我国和其他几个国家电媒网络阅读和阅读工具的发展简况,帮助读者从原理和事实两方面了解融合的现状和电媒阅读方式的特点,从而在闻读时做出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王栋昌 《辽宁教育》2013,(10):19-21
数学阅读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其功效不容低估,但在课程实施中却成为不少师生的盲点。数学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教科书的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刊杂志、教师编发阅读材料和推荐阅读学生撰写的优秀数学作文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在数学阅读方法上,数学阅读需要“自己”的习惯与品质,要依据教学进度选择阅读内容,依据阅读内容选用阅读策略,依据阅读策略选取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