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5):102-103
体育课程具有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由于不同学生在基础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体育教学很难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本文从分组教学模式概念入手,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分组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小学体育教学也需要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改良传统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分层教学法是在体育教学中所主要推广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灵活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身体素质来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彰显个性全面发展,满足不同阶段的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对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策略展开探讨,提出合理利用分层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最终达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小组合作学习是把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还能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但是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本文就高中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及身体素质。为适应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的有关要求,高中体育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同时要按照体育教学的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伴随新课改教育政策在高中教学体系中的深入,社会各界对高中学生身体素质也越发重视。在高中教育教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黄金时期,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锻炼与体育知识教学,并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根据时代发展变化情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学习及生活奠定坚实身体素质基础,促进我国高中体育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模式现今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特点,在体育课堂上的教与学关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关系更为明显和重要。成功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健身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是达成和实现体育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做好体育的教学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更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但从初中体育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初中学校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对体育教学存在重视程度较低,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在素质教育的促进下,初中学校也需重视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中的积极作用,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本文分析初中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积极作用,指出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并提出初中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旨在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体育课堂开展篮球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将游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游戏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初中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也在进行着有效的革新。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且老师们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地位,没有更好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这使得初中体育教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提高。因此,本文主要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行研究,旨在推动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以及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样是初中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这一阶段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并通过在教学中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在初中体育课程中开展篮球教学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教学作用。对在初中篮球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法的有效途径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体育成绩两级分化较严重,差生面广,不少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素质、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分层次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是高校中一门重要的科目,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高校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不断得到应用。这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基于体育教学规范及教学规律,融合了国内传统体育教学、国外大学体育俱乐部活动的优势。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能够使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得到增加,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也能得到丰富。同时,通过转变学习视角,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河北省大学俱乐部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分析其实施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促使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在河北省得到更好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经全面展开,学校和教师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职体育教学不仅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还非常重视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养成,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体育人才。文章主要探讨中职体育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途径,分析当前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职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的关系特点,总结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推动中职体育教学持续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精神,利用趣味的教学环节激发课堂活力,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身体素质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和提高,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实现高效快乐的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5.
李玉剑 《考试周刊》2010,(45):130-130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受到身体素质、领悟模仿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这样的状况下开展体育教学,很难兼顾到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制约了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跳高教学中实施了"阶梯渐进"模式教学,对学生开展分层训练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运动基础,将教学目标分为不同的阶梯,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发展最近区域之内进行学习训练,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高校的全面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时期属于最核心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养成对于之后工作与学习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然而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的对抗性项目,它可以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条件、技术水平,也能在篮球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结他人,相互配合的能力。虽然篮球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现在篮球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本文针对现在高校体育篮球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及研究,将新教学模式的转变应用到篮球教学当中去。  相似文献   

17.
体育是学校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基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择适合学生认知需求的教学模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体育教学实效性,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学体育的教学思想是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为核心。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新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以及能力,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穿插与引导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准备活动中、基本内容中或整理活动中都可以合理运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并能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可以更好、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完成课的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朱佳唯 《学周刊C版》2019,(24):168-168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还要注重他们身体素质的发展,把体育教学放到教学中的重要位置,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积极锻炼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体育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体育运动的动作和技巧,打造高效的创新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