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梦  武玥 《学周刊C版》2019,(19):192-192
《阿毗达磨俱舍论》被誉为佛教中的八经五论中的五部大论之一,文笔流畅,论述缜密,文采斐然。一千多年前梵文汉译翻译大家玄奘译介到中国之后,影响广泛。本文对《阿毗达磨俱舍论》写作特点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其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让中印传统文化更广泛、更和谐的交融。  相似文献   

2.
敦煌研究院藏有一批不同文种的各类文献,内有不少回鹘文文献.本文首次对其中一叶回鹘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进行原文转写、汉译和注释,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Abhidharma-kos′a-bhāsya-tikā Tattvārtha-nāma)》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写本之一,原件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Or.8212/75A-B。从回鹘文题记看,该写本的抄写时代应是元末。但值得注意的是,写本末尾出现有蒙古文题记,称"大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初一"。这一题记表明,在该写本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研究院编号第17窟)之前,原藏于伯希和编元代181窟(敦煌研究院编号第464窟),甚或已流落民间,再经蒙古人之手留下了"光绪三十年"的蒙古文题记。后由王道士将其移到藏经洞中,再为斯坦因于1907年获得。这一史实为藏经洞晚期文献来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4.
九十年代《阿Q正传》的研究受一种文化诗学的影响,研究者多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探寻阿Q精神的源头,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现象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来界定阿Q精神反映的是人类普遍的弱点,对示庄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对《阿Q正传》艺术表现上的研究侧重于作品的悲喜剧特色及阿Q形象的多义性、复杂性在艺术上的原因。本文试科对九十年代国内学术界对《阿Q正传》的研究现状进行描述,并作出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华阳国志》中"参毗之礼"的理解颇有争议,或以为参拜毗罗佛的密法仪式,或以为佛教丧葬之礼,或以为"参毗"即辅佐,"礼"为"体"之误字。佛经及大型佛教辞书中并没有"参毗"一词,而"参""毗"二字连用以表示辅佐的用例在古籍中习见,"礼""体"二字混误在文献中亦不乏其例。在对"参毗之礼"的几种解释中,刘琳先生的说法当为确诂。  相似文献   

6.
在业的体性问题上,世亲论师在其所造之《俱舍论》中,采纳了经量部的观点,提出以思为体的一体说,并批判了说一切有部的三体说。这种以思为业之体的抉义意谓着,对业本质的认知已经由业现象本身转向了业的起处。而这种将业体归之于业因的转向,又对佛教传统的业报解脱理论提供了新的解释方法,也就是正业道与根本业道这两种业道观念的被提出。  相似文献   

7.
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当代的青年学生在审视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时,却往往只注重小说喜剧性的外壳,忽略了作品悲剧性的内核。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廓清正常的精神慰藉与“精神胜利法”之间的本质区剐,促使学生孜孜追求健全独立的人格,为年轻一代找寻到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中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作品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已被众多研究者们反复论证,我认为在艺术特色方面《阿Q正传》有三点尤其值得关注,它们体现了鲁迅在小说创作上继承本国文化传统与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巧妙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常波 《考试周刊》2012,(1):24-25
《阿Q正传》是鲁迅明显受到西方文艺理论影响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中西结合的小说中,主人公阿Q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改编门外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阿Q正传>成功上映.由此,再次引发关于鲁迅及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问题的探讨.本文举例分述了鲁迅本人几次对<阿Q正传>改编的态度,重点就81版<阿Q正传>的改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鲁迅因其深刻的思想性使得他的作品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坚守着启蒙的立场,在作品中深刻地挖掘国民的劣根性,他笔下的一些典型人物为一代又一代人所熟知.作为民族劣根性集大成者,阿Q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民族性格的弱点,阿Q形象的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部小说的广泛传播,其传播的手段之一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纵观语文教材选编史,我们发现《阿Q正传》的选编与接受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涵盖着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深刻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因而,探究《阿Q正传》在中学语文中的传播与接受则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探究《阿Q正传》中对阿Q这一艺术形象的三次重要心理描写,揭示了阿Q心灵深处的潜流,彰显了其性格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如果《阿Q正传》离开了“配角”的烘托,那么也就失去了世界文化长廊所占的一席之地了。本文拟从赵四爷人性的角度,试析小说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14.
方维保 《学语文》2007,(6):17-18
鲁迅在写作《阿Q正传》的时候,他的情绪多少有点儿游戏冲动,正如他所写的《野草》中的那首《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一样。但他没有想到,游戏之下的这部小说作品会给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的思想和文学话语带来如此巨大的打击。那么这样的“打击”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达到了呢?那就是戏仿,是面对强大然而又是虚张声势的对象所采用的一种使其致命的方法。就像《黔之驴》中的老虎对待驴子一样。正是通过戏仿的手法,鲁迅达到了解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梧门诗话》为清人法式善所著,是研究乾嘉诗坛诗人思想及其诗歌作品的重要文献。“毗陵七子”作为一个地域性的丈人群体,其名俱列于《梧门诗话》,然而,“七子”之称并未在本诗话中出现,可能与对文字狱的避忌有关。“七子”在本诗话中分散出现,频率大致与各人知名度吻合。法式善在选录七人诗歌时,角度有异,但总体评价均甚精准,并影响后世研究。七子均在诗话中出现,既与法式善的交游广泛有关,也与七予之间频繁唱和有关,是这个文学群体创作实力的展示。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经常使用重复手法,如果从单篇及篇际关系来看,可以分为意象的重复、场景描写的重复、人物描写的重复、情节的重复、主题的重复等。本文以《祝福》《阿Q正传》为研究范本,从语篇学角度对两篇文章中重复手法的使用进行探究,力求探寻语篇解码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陈义兴 《文教资料》2012,(13):10-12
阿Q的性格主要表现为"精神胜利法",他常常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忌讳缺点,死爱面子,欺软怕硬,欺善怕恶,麻木,健忘,等等。阿Q性格的形成有其历史、时代及个人的原因。阿Q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现实意义,阿Q的"精神胜利法"流露出我们国人灵魂的劣根性。历史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摒弃"精神胜利法",就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8.
桑永海 《教育》2007,(10S):34-34
北京市出台的高中一年级新课改的教材,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议论纷纷,本刊特摘发一组共三篇的评论,以见一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其宾主手法的运用是高超的。如以宾衬主:以“看客”的“宾”衬阿Q的“主”,加剧人物悲剧色彩。众宾拱主:以吴妈、小D、王胡、闲人等众多的“宾”的重复出现,以突现“主”的命运的悲剧性,类似新诗中的复唱手法。总之,真正做到“既得主又不弃宾”。  相似文献   

20.
冉洋瑕 《现代英语》2023,(16):111-114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推进,影视作品不再局限于国界。无论是电影的“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字幕翻译都是重要一环,也引起更多学者对互联网时代下字幕翻译的手段方法和效率等问题的关注。文章将依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经典科幻电影《降临》为例,从词汇、句法和语用三个层面对该电影进行汉译字幕分析,着重探讨字幕是如何通过追求翻译对等的效果,来达到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