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取客观描述的方法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与延续现象。通过剖析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已经发生了断裂,但其社会心理——行为文化却仍在延续。进而,分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客观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化心理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化心理通过教育积淀为个体心理,心理健康需要重视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认知结构与心理结构的构建,这使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国传统教育对解决目前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与中国侠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侠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侧面的侠文化,对国人的人格、心理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郭沫若与中国传统侠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侠文化对他的人格、心理,乃至文学创作都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4.
无名氏爱情小说的广泛传播是现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的传奇鬼怪的文化传统;其次是中国精致、含蓄、哀伤的情感文化传统;复次无名氏的爱情小说也是现代华人的心理需求,即永远抹不掉的农耕文化心理结构和故事型审美心理表现.  相似文献   

5.
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接触必然引起文化移入。文化移入指文化上有差别的群体之间持续而广泛的直接接触所导致的文化变迁。以儒释道为根基的中华文化正在经受异质文化的压力和冲击。本文分析了文化移入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导向作用的弱化、嬗变和转型趋势,并从中国的民族成员相应将发生的人格心理变化入手,试图在这种阵痛中寻找民族文化传统在扬弃或更生中可能的转归及民族精神现代化发展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是孕育、衍生与发展审美心理的母体,在审美活动中,需把握好审美感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而且,要学会通过审美,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领悟到所蕴含的和谐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7.
简论庙会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充分反映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很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运作方式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庙会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庙会祭祀活动中的诸神、庙会节日时间的选取,早期祭祀的社会功能、庙会中的祭祀对象的文化渊源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印记。  相似文献   

8.
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接触必然引起文化移入。文化移入指文化上有差别的群体之间持续而广泛的直接接触所导致的文化变迁。以儒释道为根基的中华文化正在经受异质文化的压力和冲击。本文分析了文化移入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导向作用的弱化、嬗变和转型趋势,井从中国的民族成员相应将发生的人格心理变化入手。试图在这种阵痛中寻找民族文化传统在扬弃或更生中可能的转归度民族精神现代化发展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现代足球的对抗,是多种因素较量的过程,其中运动员心理素质及场上的拼劲儿最为重要,本文立足于中西方传统文化根基对社会氛围及国民性格的影响及差异,通过文献研究及逻辑辩证分析法,着重分析中国足球落后于世界足球的心理劣势及文化成因,文章认为这样的人文心理背景,与现代足球精神是相互的矛盾的,这种建筑在文化传统深层矛盾,是中国足球长期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杨晓 《教育科学》2005,21(3):51-55
本文以近代中日教育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心理变迁为切入点,探讨近代中日教育关系建立的文化心理意义;传统文化心理式微与蜕变的历史轨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式微的文化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妇女人格模式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经历了战国秦汉的萌生、魏晋隋唐的酝酿,到宋明时期趋于定型.从总体上看,它与中国文化由进步开放走向保守封闭的发展是同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妇女人格模式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歧视、压迫妇女的各种理论、戒律、规范,也就是传统文化为妇女所限定的行为模式逐步内化为人们文化心理结构的过程.这种积淀为集体无意识的妇女人格模式,有着巨大的同化力和凝聚力,它对广大妇女现实人格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制导作用,这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3.
金庸武侠小说的广泛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浓郁的任侠尚武的文化传统;其次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义侠的价值取向以及所追求的伟岸人格的理想与儒家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复次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现代华人的心理需求,即渴求英雄的心理和故事型审美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金庸武侠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武侠小说的广泛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浓郁的任侠尚武的文化传统;其次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义侠的价值取向以及所追求的伟岸人格的理想与儒家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复次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现代华人的心理需求,即渴求英雄的心理和故事型审美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文化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属性。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文化影响息息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是文化与人的心理双向建构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文化性格。这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调适的技术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等都存在文化差异。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传统的择取,看似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然而却关涉到本土心理学的生命力,是关涉到中国本土心理学如何发展的一个元理论问题.以往中国的本土心理学,一方面过于注重文化大传统的研究定向,忽视了本土心理学与现实民众的心理契合问题;另一方面,虽然也曾关注文化小传统层面,但是却对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关系缺乏明确的理论自觉.然而问题是,惟有自觉地进行文化小传统的研究定向,进行细致的、多样化的心理资源挖掘才有望实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生.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对毛泽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毛泽东"逐渐成为了新的热点与难点。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毛泽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其前提条件为明确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而对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指出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作用与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心理—道德教育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与互补,是在中国教育的现实土壤上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中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为心理—道德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形成积淀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心理—道德教育的提出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试析中国文化心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心理可按层次划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深层文化心理埋藏于民族心理的底层,其形成过程连续、持久和漫长,是整个民族文化心理最具特色、最传统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并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控制和规范着人们有意识的行为活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在国民的民族心理留下深深的烙印,并且内化为一种影响其行为和价值判断的中国文化心理。崇尚权威、中庸心态、主体缺失是中国文化心理中重要特点,它们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国文化心理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美人幻梦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历久不衰,文章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分析学说等角度来探讨其产生与流传的社会心理根源,以期从这一角度来窥测社会心理、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