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及历史上的谏官,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魏征.魏征在其一生当中前后共进谏二百余事,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也因此而青史流芳.魏征的说理确有其独到之处,所以能够打动唐太宗,说服唐太宗,使唐太宗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谏言.  相似文献   

2.
魏征谏文说理艺术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及历史上的谏官,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魏征.魏征在其一生当中前后共进谏二百余事,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也因此而青史流芳.魏征的说理确有其独到之处,所以能够打动唐太宗,说服唐太宗,使唐太宗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谏言.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很喜欢虞世南的书法。有一次,他临写了虞世南的一幅字,其中有一个“戬”字,因“戈”旁写不好,就空着那个“戈”旁,叫虞世南补上。写完后,唐太宗拿给魏征看,让他品评。魏征细细看了一会儿说:“皇上的书作,只有半个字像虞世南。”唐太宗说:“哪半个字?”魏征回答说:“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唐太宗听了感叹不已。——见(宋)无名氏《宣和书谱》  相似文献   

4.
闲谈苏轼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在政治上不得意的人都爱发几句牢骚,在今天,世人谓之曰"愤青".我国上溯屈原,下迄韩寒,都属于这一范畴.又因我国古代政治黑暗,故而愤青众多.虽然有些愤青能遇上开明圣主,但多半没好下场.比如著名的魏征,他死后,世民大帝亲自去砸他的墓碑,而且还把许配给魏征长子的衡山公主要了回来,把自己的"镜子"摔得破碎不堪.  相似文献   

5.
魏征是镜     
臣子规劝或批评君主叫做"谏",君主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唐朝著名的谏臣,前后陈谏二百多件,大多被唐太宗采纳,被唐太宗誉为"明得失"的镜子,同学们,想知道魏征是怎样敢于积极进谏的吗?……  相似文献   

6.
唐代名臣魏征曾有忠臣良臣之说。忠臣 ,是对皇上俯首听命 ,步步紧跟句句照办的 ;良臣则有一点自己的头脑 ,未必就一概视皇上的是非为是非 ,敢于犯颜直谏。在一定的范畴之内 ,魏征的这种区分是有益的。在他心目中 ,或许他说的“良臣”才是忠臣 ,他说的“忠臣”只是庸臣。但我也只能说“在一定的范畴之内” ,突破了这一范畴 ,对于“忠臣”的含义 ,恐怕还得做别一样的界定。换言之 ,忠臣 ,未必仅就忠实于某一皇上某一政权而言。郑成功逝世之后 ,葬于台南州仔尾。一六九九年郑成功孙子郑克土爽上奏康熙帝 ,乞请将祖父归葬家乡的祖茔。康熙准奏 ,…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是唐代政治家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秦疏.由于唐太宗在建立唐朝后,逐渐改变了艰苦创业时的勤俭作风,滋长了追求享乐、骄傲自满的情绪,魏征十分忧虑,就上疏劝谏,提出“十思”,论证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主旨。唐太宗接此奏章后,亲自下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过失,赞扬魏征的劝谏,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作为儆戒。魏征的奏疏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王朝,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般事理,仍可批判地继承,可资  相似文献   

8.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针对唐太宗"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的缺失,于贞观十一年四月上疏给唐太宗的。其核心思想是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全文析理透彻,切中肯綮,太宗称赞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起到了应有的规谏作用,体现出高超的谏辞艺术。  相似文献   

9.
<正>一、名家启示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但魏征不同意。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唐太宗问他:"你不同意这样做,有什么理由?"魏征回答:"臣作为谏议大夫,有义务向陛下指出,这样做违背了治国安民的方针。我朝开国后即立下‘男子二十岁当兵,六十岁可免’的规定,怎么能随便改变呢?"  相似文献   

10.
正北宋丞相包拯,素有"包青天"之美称。行将"花甲"大寿,他吩咐家人一律不收外人特别是部下官员的礼品。谁知第一份贺礼却是来自皇帝。"皇恩浩荡"啊,难煞了包公!偏偏啊太监送礼来的时候还附诗一首。诗曰: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包拯看了更是左右为难。  相似文献   

11.
魏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诤臣,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以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才能,进谏上疏言事二百多件,在辅佐唐太宗治理大唐王朝的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唐朝的强盛,不仅靠创业时的武功,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建国后的文治。唐太宗所以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出类拔萃的封建皇帝,创建了大唐盛世,是和他善纳谏言,接受了魏征  相似文献   

12.
《红领巾》2005,(12)
坐上历史的小船,听有趣的历史故事。魏征是唐朝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看到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总是会当面提出来,据理力争(jùlǐlìzhēn)。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m iàn hóněrchì)。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以后再也没人敢说实话,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biē)了一肚子气去见他的妻子长孙(zhǎn sūn)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儿(xiān b lǎor)!”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bìxià)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  相似文献   

13.
吕赟  殷晓峰 《教书育人》2007,(11):53-53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名君之一,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吊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由此可见,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启"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事,主要因为他善于"照镜子",以人为镜,广开言路.  相似文献   

14.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魏征在任侍中(即宰相)之前,曾担任过尚书省右丞(贞观元年至三年),直接分管刑、兵、工三部的事。魏征在这三年中,接触到不少刑事诉讼方面的案件,因而在司法、执法中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后来,他为了帮助唐太宗“以法治国”,“慎终如始”,把这些经验逐步总结出来写成奏疏提供给唐太宗。贞观十年到贞观十四年,魏征就刑事诉讼方面的问题先后向太宗李世民写了四封上疏,即《理狱听  相似文献   

15.
一般史著在论及"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时,多谈到隋末农民战争的巨大推动以及唐太宗个人的杰出作用,笔者认为唐太宗的辅臣,特别是他的宰相集团,对"贞观之治"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魏征曾经说过:"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这种议论是颇有见地的.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唐太宗的辅臣所以能够对"贞观之治"起显著作用,原因有三:(一)唐太宗重视发挥辅臣的作用.他认为象隋文帝那样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并非明君.他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因此他  相似文献   

16.
上①尝罢朝②怒曰:“会须③杀此田舍翁④。”后⑤问:“为谁?”上曰:“魏征⑥每廷辱我。”后退⑦,具朝服⑧立于庭⑨。上惊问其故,后曰:“妾⑩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要敢不贺?”上乃悦。 ——《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皇上。此指唐太宗李世民。②罢朝:在朝廷议事停止了。③会须:一定要。④田舍翁:乡下老人。⑤后: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之妻。⑥魏征:唐初著名政治家。太宗时为谏议大夫,以敢言著称。⑦退:退下。此指长孙皇后回到自己房间。⑧朝服:朝见君王时穿的服装。⑨庭:院中。⑩妾:妇女的谦称…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名君之一,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吊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由此可见,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启"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事,主要因为他善于"照镜子",以人为镜,广开言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是唐初政治家、史学家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奏疏。谏,臣下对尊上的规劝,使其改正错误。疏,奏疏,也叫奏章、奏议等,是封建社会臣对君陈表意见的一种文体。唐太宗跟随父亲李渊转战南北,艰苦创业,但他登基之后,却滋长了骄傲情绪,弃俭求奢,大兴土木。魏征看到“贞观之漒”太平盛世的背后,隐藏看“覆  相似文献   

19.
一、导语设计唐太宗年间有一位忠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大臣 ,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虽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开 ,但同时也得益于这位重要的人物 ,他就是魏征。二、作者简介与题解魏征 (5 80— 6 43) ,字玄成 ,唐曲城(今属河北 )人 ,后迁居相州内黄 (今河南内黄 )。少时曾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 ,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 ,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 ,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 ,前后陈谏二百余事 ,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 ,“爱而知其恶 ,憎而知其…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尊师     
<正>尊师是中华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从上到下,尊师之风长盛不衰。唯因如此,教师乐于"传道、授业、解惑",乐于奉献,甘之如饴,培育代代栋梁之才。为了给天下臣民树立尊师爱师的风范,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之初,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谢师盛典。那天,满朝文武大臣聚集在月池花园,典礼开始,随着一声"皇上驾到",百官躬身肃立迎候。只见太宗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步走了进来,这位老者是唐太宗的启蒙老师张嗣(sì)宗。等张嗣宗坐定后,唐太宗斟(zhēn)满一杯美酒,献给老师:"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