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语文教学点拨法新探》一文中,曾分述了十余种点拨方式,划分了一些点拨范围,这仅仅是为了阐释的需要。其实点拨教学没有模式可言,它追求的是“当点则点,当拨则拨”的理想境界。就我们的点拨教学的实践来看,为了真正做到点拨,使点拨艺术更加丰富多彩,调控好施教者的教学言语的表述方式、风格、内客等,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几年来,研究者对教学言语的运用进行了专题分析,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诸如要生动、鲜明、简洁、准确,甚至幽默风趣等,这都是十分正确的。但依我们的体会而论,这仅仅是指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2.
1987年在广州举行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上,我和陈军提交了关于《语文教学点拨法新探》的长篇论文。之后,全国各地不少刊物从不同角度加以选载。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一方面就“点拨法”的真正含义作了阐释;一方面就“点拨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概述了七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还扣住“用什么方法去点拨”这个中心论述了十种形式。在该文的后半部分,我们还就“点拨法”对语文教师提高素质的要求谈及语文教师运用“点拨法”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即:①知识上的综合力;②组织上的凝聚力;③思考上的催生力;④争议时的拨乱力。三年时间过去了,我们在语文教学点拨法的研究中继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新内容,尤其是语文教师运用“点拨法”所应具有的素质方面思考尤多。现在,我认为,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一单元,是教学中的难点。怎样才能化难为易呢?我们经过教学实践,找到了用算盘这一教学工具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捷径。 1.把算盘作数位器教具、学具。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前,我们先教学了“算盘的认识”,接着再利用算盘教学  相似文献   

4.
“点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技巧,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将其上升为语文教学论,甚至成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则当推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语文教学通讯》1982年第2期发表蔡澄清的《重在点拨》,文中正式提出“点拨教学”的观点。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演变“,点拨教学”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耳熟能详的一个理论概念和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点拨教学的内涵十分丰富,蔡澄清老师曾用10句话40个字从5个方面加以概括:①依纲据本,因材施教。(这是实施点拨教学的基本依据。)②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这是实施点拨教学的最重要要求,也是点拨教学…  相似文献   

5.
点拨教学有“法”而无“模式”蔡澄清十多年来,不断有老师向我提出问题:点拨教学的模式是什么?我们怎样操作?对这个问题,我总是回答:“点拨有‘法’而无‘模式’。点拨之‘法’,求其灵活、实用、高效而已矣!”(见《语文教学通讯》1993年12期《点拨碎语》)...  相似文献   

6.
这些年来经常感到,对于思维过程和逻辑方法我们很缺乏多方面的、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于是,在科学的春天里,我就奋力写了篇《试论“具体——抽象——具体”的方法》(简称《试论》),希望这篇浅薄的文章能引起讨论和研究。不久,李呈同志的《是“实践——认识——实践”还是“具体——抽象——具体”》一文,对我提出了批评和质疑。读后使我觉得“具体——抽象——具体”的方法确有探讨的必要,于是写此《再论》以答李呈同志。  相似文献   

7.
理论探索的初步收获 笔者对历史学习过程与历史学习目标关系的探讨,始于2000年~2001年之交,当时写成《历史教学过程新探》一文,并于2001年10月发表,2002年收入《历史教育新探》文集之中回。在该文中,笔者提出并初步论证了“过程即目的”这一论断。2004年秋。为向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年会提供交流论文,又撰写了《“过程即目标”简论》一文(发表时改题为《“过程即目标”论》),对历史学习过程和历史学习目标的关系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8.
教学背景: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由于没有“前车之鉴”,也没有“他山之石”,对实施这门新课程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参加全市新课程教学观摩培训活动,我执教了《让我们学会合作》这一课,在准备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三次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使自己切切实实走进了新课程。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不断革命的口号,仍是当前理论界瞩目的一个问题。朱桂谦、绍平同志在《马克思的不断革命思想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载《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一期)中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也是不断革命的过程”,并以此对我们以前发表过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本文就几个有关的问题集中阐明我们的看法,并同《新探》的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0.
走进青春涌动的语文课堂,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应该追求一点激情和诗意的。这是一方放飞创造诗情的绿茵。生命的跳动,灵性的宣泄,个性的张扬,传统的反叛,都荡漾在这如火如荼的青春绿波中。以人为本,释放创造的激情,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心跳,是语文“点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追求的无“我”境界。让我们从《雨霖铃》和《就是那一只蟋蟀》的课堂教学起程,一起走进“点拨——创新”模式的五彩课堂,感受语文的柔媚之光吧!  相似文献   

11.
再谈点拨法     
前年笔者曾写过一篇关于语文教学中运用点拨法的文字,意犹未尽,试再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点拨法,并不是这儿一“点”,那儿一“拨”,就算完事,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只有以教学的整体性原则为前提,点拔法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我教学生读书,分为初读、研读和品读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都需要点拨,但点拨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初读一篇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接触到课文的整体,不必提太多的要求,也不必去死抠词语,点拨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读这篇课文的兴趣上,能充分诱发学生读这篇课文的强烈动机。比如我在刚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先从朱自清的  相似文献   

12.
巧用电教媒体改进语文教学董学芹一、“基本事实”在前,让儿童整体感知,符合普遍的认识规律人的认识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遵循这一规律设计教学媒体,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日月潭》一文时,教师遵循认识规律,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播放《日...  相似文献   

13.
陈永智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1):111-112
“实践——认识——再实践”这一认识规律为众人皆知,但常常被人忽视,违背此规律,学习新知识只能事倍功半。中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认识始于实践,要在实践中学,在练习中学,才能学好语文这门学科。一、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不同文体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如:说明文教学的一般程序为:第一,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围绕说明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方面的思考题,圈点阅读思考,再展开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并结合平时的阅读写作实际作探讨,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之效;第三,进行实践性作业,如阅读和写作。再如文言文的教学程序一般为:第一,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第二,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读课文,力求能疏通文意,教师在疑难处点拨;第三,学生再读课文,讨论思考题;第四,在充分理解文言文各种内涵的基础上,有表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当然,不同文体的课文,在按此规律教学的基础上具体操作方法可以灵活变通。二、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不同课型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上因课而异。如上复习课,一般不必一课一课的让学生复习...  相似文献   

14.
吴永军教授在《关于有效教学的再认识》一文中批判了两种有效教学的观点。观点一: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越多,教学就越有效。他认为这是一种“技术化取向”,是基于“投入一产出”的行为主义、  相似文献   

15.
再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张积家在《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①一文中,我们论述了“认知”与“认识”的分野并阐明了用“认知”取代心理学中“认识”一词的进步意义,并对赵璧如先生《论用“认知”取代“认识”的问题》②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1995年...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根据吕叔湘先生的“变被动为主动”的原则、当代启发式教学法和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教学理论,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摸索出一种语文课教学新模式,即“点拨 训练”教学模式(曾写成《创建“点拨 训练”语文课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一文,得到了同行的肯定)。这里就“点拨 训练”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作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7.
小学作文讲评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评,顾名思义就是讲讲评评。看过一些课堂纪实和教案举例,听了一些讲评公开课,基本上都是经过这两个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感到讲评课只包括这两个环节是不够的,应在讲评之后再进行“修改”、“欣赏佳作”和“激发再创作”这三个环节。其中总结和讲评是学生对一次作文要求和写法的进一步认识的过程,而修改和再创作是对这种认识的实践过程。应通过总结和讲评提高认识,从而指导修改的实践,再通过修改的实践再提高认识,最后指导再创作的实践,即: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总结、讲评、修改、佳作欣赏、再创作这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我校在省教委倡导的“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树文明校风”教育实践中,认真学习与领会“三让一树”的实质,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着力实践。通过一年来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我们认为“三让一树”有利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大教育观”教育理念的具体拓展与表现。一、理清对“三让一树”认识的定位点  相似文献   

19.
古有《周易》,今有“预测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毛泽东语)。预测就是预见和推测。文艺创作少不了它,科学发明更离不开它。预测读书法就是根据已知,调动生活贮备来阅读课文、推知或设想未知,从而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的一种读书方法。预测读书法的实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一个求同存异的心理操作过程;从思维的角度说,它是一个想象性很强的分析判断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着眼,它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不少人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学亦应重视和掌握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记者:蔡先生,您是本刊最早推出的“封面人物”之一。当时您发表了《重在点拨》一文,正式提出了“点拨教学”问题;如今“语文点拨教学法”已享誉全国。您能否谈谈这种教学法走过了一条怎样艰辛的发展道路?蔡澄清(下文简作“蔡”):语文点拨教学法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前后经历了四十余年。这是一个不断改革实验、探索研究和开拓创新的过程。回顾起来,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先后承担了“二年制高中文理分科”和“中学五年一贯制”的两轮语文教学实验,为点拨教学法的酝酿和实践打下了基础;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