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代的唐山夫人、班昭、和熹邓后三位女性,以“成”之思为中心命题,开始对“”发表见解。唐山夫人的“孝道随世”说、班昭的“君子之思”说、和熹邓后的“圣人之情”说,分别回答了为何“成”和“成”何为的问题,成为中国古代妇女学批评之滥觞,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评"儒化中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化中国"论者把儒学看作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指导人类未来发展的"圣道",并提出一套"儒化中国"的主张.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层面看,这套主张是行不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儒家化",二者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王维少年便有积极出世之心,又一生参就佛理,遭诸多打击后生出出世之念。后受南宗禅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亦彼亦此、非彼非此”的“引儒入禅、以禅化儒”之思想模式,并以这种模式来解决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矛盾,而这种模式真能让王维达到“何往而不适”之境界吗?王维既想有儒家的事功作为,又想“空”物“空”心,保持出世之超脱,这是根本无法办到的。理论上他能做到引儒入禅、以禅化儒,可实践上他却永远不能完全做到“何往而不适”。  相似文献   

4.
汉代官吏群体的儒学化及其对汉代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官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文化结构上经历了由“少文多质”,儒道法等多家官吏并存到儒学化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受到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又对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汉后期出现的经学谶纬化思潮是汉代思想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现象。研究汉代思想史,不能不考察经学谶纬化的过程,今、古经学派对于谶纬的态度及其与谶纬的关系不完全相同。儒生的方士化是经学谶纬化的前提,而“学随术变”则是导致经学向谶纬化方向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明代泉州陈江(今陈埭)人丁自申是个完全儒化的回族士大夫。本分析了导致丁自申儒化的重要因素,对丁自申儒化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论述。丁自申是明朝后期陈江丁氏回民与汉民化融合过程中的一位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认为汉代的文学观是儒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事实上,两汉思想是有差异的,经历了汉初的以道家思想为主,中期的儒道互补,再到汉末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这样的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表现在对屈原《离骚》的评价上。  相似文献   

8.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收录的汉代楚辞作品,都是祖述屈骚的模拟之作。这些作品在模拟的过程中沿着屈骚的游仙情节,大肆铺绘神仙幻境的离奇缥缈,在对游仙幻境描绘的指向上,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游仙幻境被有意放大;同时,在游仙修德的想象中,以人间的社会现实为立足点,刻意将隐居仙境描绘得十分清新优美。但由于汉人已经少了屈原的那份执著与刚烈,这些拟骚体诗作在寓托屈原式思君贤臣之形象的哀怨主题、落拓志士远游自疏的情结时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隐逸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江东地区曾盛行尚武风气,这种风气嬗变为尚文风气始于三国时期,主要是由于孙吴政权的儒化.孙权的选驭将相和治国方略均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促成其政权的儒化,开启了整个六朝时期江东风气从尚武到尚文的嬗变进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剖析清人极度儒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笔者以为,清人儒化陶渊明达于极致,这与清代倡儒道理学、遗民文人群体尊陶热情高涨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并就清人对陶渊明的儒化与宋人对陶渊明的神化进行了简要的对比论析。  相似文献   

11.
藩国的文学多为藩国君臣所作,藩王的文学审美观念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汉初藩国文体最早为楚歌,大赋继兴,纵横文逐渐消歇。藩国君臣之间的文学探讨,不断变化的朝藩形势,日益发展的求奢心理,都对藩王的文学审美取向产生影响,继而引领着藩国文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诗中所见的道家思想包括以下数端:(一)游仙长生;(二)福祸无常;(三)死亡意识;(四)针砭现实。道家审美思想包括:(一)以自然为美;(二)以奇谲为美;(三)以形写神。这些思想在魏晋南北朝和初盛唐时期对诗人创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中古文学思想发展史上,初唐阶段具有某种承前启后的意义。这是因为初唐文学思想对六朝绮靡文风并非只是简单的批判,而是一种在总结前人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的辩证否定。对于魏晋以来的文学思想来说,初唐可以算是一个阶段的结束;而对于整个唐代文学思想,它又可以比之为一个短暂的前奏,一个后来文学思想据以出发的起点。所谓初唐史家、诗家理论主张与其创作实践的矛盾,其实正是这种处在新旧变化之间的文学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汉代审美文化的新篇章是以阐释经学中的"天"、"圣"、"人"的关系开始的。"我注六经"是主体以积极的姿态寻求"天"的过程,汉代人对圣人的诠释是以"人"对"天"的有限追问为前提的。在天人图式中,天地之美与仁行德政相统一,都要服从"天人相和"的美学原则。汉代文艺创作的特色是主体对天地自然的反思,是表现自我、重视生命的新的生存方式;但这种自觉的追求仍然要遵循"和"的审美维度。东汉的文学艺术是"形"的自由与"人"的自觉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东汉文论经历近百年的发展,不论在研究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以时间为序,东汉文论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为第一阶段,东汉文论随着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而发展。1949年至1979为第二阶段,此时大陆的东汉文论研究发展缓慢,海外有新成果出现。1979年至今,是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16.
经学,是作为汉代主流思想形态而存在的,崇经、尊圣、明道三位一体,直接影响了一个时代文学家的认知模式与心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讲,崇经、尊圣本质上是经生士大夫们的自我肯定与彰显,同时成为他们的某种思想武器以及文学创作的指南。一方面,经学总是要对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发出认同性召唤;另一方面,文学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经学的召唤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应答,与经学构成了一种立体性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兰陵出现了一批造诣很深的儒学大师,他们或参与政事,或从事儒学教育,在历史上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与兰陵深厚的儒学底蕴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两汉近四百年将儒学官方意识形态化,是汉末诸多流弊产生的根源。比如因为过于相信德化的效果而轻视了法律的威慑作用而造成的法制松驰的现象;因能否在社会上拥有儒家教诲的孝、廉、敦厚等名声,决定了能否进入仕途而造成的求名之风兴盛的现象;因社会对道德的高标一格而造成的社会风气的虚伪不实现象;在政治思想领域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抹煞、对学术思想的理解片面,死板等因素而造成的政治思想的僵化、教条等现象等。上述由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所引起的社会流弊,正是汉末魏晋时期政治思想嬗变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简帛的出土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以往的研究多限于考古、文物、历史学界,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古代文学界对简帛中的文学世界的研究开始予以重视,对重现于世的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认识。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生活气氛和环境背景。  相似文献   

20.
历来都认为汉代的四言诗创作成就很低,本文从汉代四言诗的风格特征以及四言诗与音乐的关系来阐述它的创新之处,以此证明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同时,四言诗体虽然声势渐弱但它在汉代的转化与流变,影响着汉以后四言诗体及其他许多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