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对王维的诗作,历来评价甚高。胡应麟称他是"五言清淡之宗";潘德舆称其"冲澹自然,  相似文献   

2.
竹里馆     
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改写】风安静地栖落在叶片上,黑夜张开了眼睛。幽密的竹林,是比天空更深的海。星星是一些水中的鱼吗?无论怎么努力划动翅膀,却总是逃不出这片寂寞的水域。一个人,独坐在时间的一隅,黑暗漫过了他的梦境。突然,所有的寂静,都碎成了一圈一圈的涟漪。弹  相似文献   

3.
隐士?斗士?自古以来,竹子都是正直高尚的象征。数不清的文人墨客赞颂他。唐朝诗人王维坐在幽静的竹林深处浅吟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相似文献   

4.
竹里馆     
独坐幽篡里,礁黔…弹琴复长啸春拟筑伫,恤深林人不知蒲明月来相照石这就是王维师搞的行为艺拿独坐幽篡里,礁黔…弹琴复长啸春拟筑伫,恤深林人不知蒲明月来相照石这就是王维师搞的行为艺拿独坐幽篡里,礁黔…弹琴复长啸春拟筑伫,恤深林人不知蒲明月来相照石这就是王维师搞的行为艺拿独坐幽篡里,礁黔…弹琴复长啸春拟筑伫,恤深林人不知蒲明月来相照石这就是王维师搞的行为艺拿独坐幽篡里,礁黔…弹琴复长啸春拟筑伫,恤深林人不知蒲明月来相照石这就是王维师搞的行为艺拿独坐幽篡里,礁黔…弹琴复长啸春拟筑伫,恤深林人不知蒲明月来相照石这就是王…  相似文献   

5.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解说:我一个人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还大声唱歌。别人不知道我在这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照着我,与我相伴。竹里馆!(唐)@王维~~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描写的是空明澄净的月夜竹林之境,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情景交融,语言自然,使意境显得特别深远。教学古诗,如何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追求诗歌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7.
,伦敦始建于公;43年,罗马袱服大不列颠时;:了军事要塞,后作为行政中 和沟通欧洲大人陆的商埠繁了这 首相的 公桌。独坐幽篡里,礁黔…弹琴复长啸春拟筑伫,恤深林人不知蒲明月来相照石这就是王维师搞的行为艺拿独坐幽篡里,礁黔…弹琴复长啸春拟筑伫,恤深林人不知蒲明月来相照石这就是王维师搞的行为艺拿独坐幽篡里,礁黔…弹琴复长啸春拟筑伫,恤深林人不知蒲明月来相照石这就是王维师搞的行为艺拿独坐幽篡里,礁黔…弹琴复长啸春拟筑伫,恤深林人不知蒲明月来相照石这就是王维师搞的行为艺拿独坐幽篡里,礁黔…弹琴复长啸春拟筑伫,恤深林人不知蒲…  相似文献   

8.
<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脍炙人口的这首《竹里馆》以简朴清丽的遣词造句传达出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而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是气节、挺拔、高逸品格的象征。竹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乔木形态的巨大的“草”,它往往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故有“蛰伏五年,一月而生”这样的形容。  相似文献   

9.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同学们在声情并茂地读背着王维的《竹里馆》,神情专注,有的还摇晃着脑袋,有节奏地舞动着手臂,可谓沉浸在诗海。我就在组与组之间走动,也被这帮小诗迷感动了,不觉也默默地背诵起来。我正背得起劲,有个小鬼拉着我的衣角,满脸憧憬地对我说:“李老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睡觉也是美     
夜,笼罩着沉寂的大地,无声无息地窥探着这个夜深人静的世界。而我们,这时正静静地躺在床上,紧闭着双眼,在自己的梦幻世界里,做着一件事———睡觉。每当我们睡意袭来之时,便会身不由己地爬上床,盖上被子,然后慢慢地,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闭上了的双眼。此时,我们似乎步入了人间的天堂,一切的忧虑、恐惧、悲伤全都化为乌有。在一个不知道的世界里,尽情地享受着睡觉带来的舒适、欢乐、甜蜜。我们不必担心生活的困难,不必忧愁学习的烦恼,呵,还真有点“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味道!古人云:“日…  相似文献   

11.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竹里馆》是诗呢?还是画呢?一轮明月高挂在幽深的竹林上空,一位清隽、飘逸的隐者在对月奏琴,琴声不足以抒怀,于是他按拍吟唱。当时正值林深夜静,四周没有人迹,没有声响,只有明月相伴在隐者身旁……这不是一幅月夜弹琴图吗?整个画面笔法轻柔,意境清幽,那片朦胧的月光与幽暗的竹林构成沉静、和谐的色彩,表现了画面上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自己超然、孤寂的情绪。诗、画属于两种表现范畴的艺术。“诗和画固然都是摹仿的艺术,出于摹仿概念的一切规律固然同样适用于诗和画,但是二者用来摹仿的媒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2,(13)
“叽叽喳喳”,窗外许多鸟儿已经忙碌起来了,从这儿飞到那儿,欢快地叫着。一会儿,它们穿过小树林,声音被遮掩了;一会儿落在窗台上,声音停止了,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却紧紧地盯着你;一会儿又聚到了一起,在蓝天上飞翔,开始引吭高歌了。·····························(许欣)那笛声悠长、柔和、轻轻的、缓缓的,像夜中的溪流。听了那笛声,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舒畅,全身都放松下来了;听了那笛声,我仿佛来到遥远的古代,体味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听了那笛声,我仿…  相似文献   

13.
寂寞     
如果说快乐是清晨十七岁单车的飞奔,那么寂寞则是黄昏河边的独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反思和内省,使我们一次又一次陷入寂寞的苦思冥想。当然,寂寞并不是一种坏的心绪,里尔克就曾在一封给青年人的信中说,要“爱你的寂寞”。用徐敏的话说,就是要“承担寂寞”。—纪续  相似文献   

14.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赏析: 一般的欣赏者,从“独坐”、“鸟飞尽”、“独去闲”、“只有敬亭山”这些词语,分析出诗人形单影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形象,感受到诗人孤寂、酸楚、寂寞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厌弃了世上的一切,世上的一切也厌弃了自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丰富而深邃。"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有清新飘逸之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有沉郁顿挫之美;"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有情致缠绵之美。  相似文献   

16.
查静 《江苏教育》2007,(6):20-21
提到“静”字,人们会想到许多与之相关的词语:寂静、平静、宁静、幽静……中国的古诗词中有许多诗句描写的是“静”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一种独处的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没有私心杂念的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静……与静相联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明月、幽林、清泉、星空、古刹……一切皆让人宁静。在古人心里,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与孤独相伴     
<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是王维在享受着他的抚琴时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在享受月下的孤独之影。张岱在下雪日,人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人言其独其傲,但他悠然其景,享受这孤独绝美之景。  相似文献   

18.
(师课前板书课题、作者.) 一、导入 师:中国古代的文人喜欢游历山水,怡情养性.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安闲自得;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流连忘返.柳宗元静坐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经典常读常新,这节课我们再读《小石潭记》,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9.
声音,来自窗外,或者更远的地方;来自房间里一台小巧的音响,或者内心深处。人类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美的载体,琴棋书画,无一例外。所谓“琴棋书剑诗酒花”,“琴”列在首位,古琴之声近于天籁,琴是极清幽高洁之物,弹奏时须静,环境静和人心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琴韵是古今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源在《听琴》里幽默地说:(英国人)不爱莎士比亚你就是傻子,(中国人)不爱古琴你逃不了做牛。叶灵凤《憔悴的弦声》,却传递了这样奇特的信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可以通过琴声成为知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  相似文献   

20.
读了李贵银同志的《“慄深林兮惊层巅”臆说》(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11期)一文,觉得有些欠妥。笔者认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慄深林兮惊层巅”句在高中语文第三册里的注释是恰当的。首先,从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来说,“使深林战慄,使层巅震惊”乃是诗人将“深林”和“层巅”人格化了,赋于这些无情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