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1.《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的“裳”,现行两版语文教材及配套教参均未标注读音,该“裳”音不能读成shang。当读成cháng。因为“裳”在古代作为与“衣”相对的一个词,意为下裙。《说文解字·衣部》中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正韵》中说:“裳,‘陈羊切’,  相似文献   

2.
一、第2课《黄帝的发明创造》中提到的“下裳”是一种什么服饰,应读什么音? 本课说:“黄帝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有的造出了弓箭,有的制成上衣和下裳,有的做了鼓,有的翻成了照脸的镜子。”这里所说的“下裳”是指古人下身穿的衣服,跟“衣”相对。《诗径·邶风·绿衣》:“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古代男女都穿“裳”,不是裤子,是裙子的一种,但不同于今天的裙子。“下裳”应读xiàcháng。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下裳(-cháng):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二、何为“鹖冠”,武士冠上为什么要插有鹖毛? 第6课《“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说:  相似文献   

3.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4.
“裳”字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3095.)中的注音只有一种,那就是“cháng”,我们先看一下《汉语大字典》对“裳”的阐释。“裳”:《说文》“常,下裙也。从中,尚声。裳,常或从衣。”chág《广韵》市羊切,平阳禅。阳部。(1)古称下身的衣服。《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日衣,下日裳。”……(2)衣服。《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相似文献   

5.
三十一 夏孩 临猗县方言称小儿为“夏孩”,读xǐahéi。但“孩”读héi如“开”读kēi音,系ai韵音变所致,毋庸赘释。“夏”之训小,则须略作解释。按“夏”之本义训大,如“夏屋”即“大屋”。《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毛《传》曰:“夏,大也。”孔颖达《疏》引王肃曰:“屋则立之于先君,食则受之于今君,故居大屋而食无余。”《楚辞·大招》:“夏屋广大”。夏屋亦即大屋。又如  相似文献   

6.
《诗·东山》第一章有诗曰:“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何谓“勿士行枚”?历来众说纷纭,兹举诸大家注为例: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四、五专题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五、六专题(总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得分_________第Ⅰ卷(共36分)一、(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龟壳·(ké)翩·然(piān)盥·洗(guàn)惆怅·(zhàng)B.疲惫·(bèi)舟楫·(jí)点缀·(zhuì)胸襟·(jīng)C.震慑·(shè)静谧·(mì)祭祀·(sì)啄·食(zhuó)D.拂袂·(mèi)臃·肿(yōng)地窖·(yáo)震颤·(chà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愤激咆哮乘隙迷懵…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丙”字前期多作(?),后期多作(?)。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说:“案此四字(今案,指甲、乙、丙、丁)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尔雅·释鱼》日:‘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 于省吾先生曰:丙,“象物之安。……即今俗所称物之底座。”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动用法”,讲得较多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本文拟介绍另外两种特殊的用法:为(wèi)动用法和为(wéi)动用法。为(wèi)动用法动词所带宾语是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广义)、目的(目标)。如: ①父曰:“履我!”(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10.
九州,又称“九围”、“九牧”、“九垓”、“九原”、“九域”、“九野”、“九有”、“九囿”等。如:《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亦作“九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囿。”《说文解字》段注:“凡分别区城曰囿。常道将引《洛书》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为九囿。’九囿,即《毛诗》之九有,《韩诗》之九域也。”《后汉书·冯衍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7 ̄8期刊登了董新玉老师的《“mò”“méi”怎能随便读》和王贵忠老师的《不“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读音去读”》两篇文章。两位老师对笔者在《精彩的“mò“”méi”之争》(《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第四期)一文中的观点和做法提出了质疑,都认为“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可爱的草塘》)一句中“没”字,只能读“mò”,而读成“méi”是错误的。笔者就此与多位同行进行了探讨,并询问了案例中参与争论的学生的想法,思忖再三,还是认为这里的“mò”“méi”是可以随便读的。首先,读“没(mò)膝盖深的水”…  相似文献   

12.
读了贵刊第四期《精彩的“mò”méi”之争》,笔者对杨旭老师的观点不敢苟同。“我不禁惊叫起来:啊,这么多鱼!’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这是《可爱的草塘》文中的一句,对此句中“没”字读什么音,面对学生精彩的“mò”méi”之争,杨老师认为“: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所以今天老师就不规定‘标准答案’了,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音去读!”杨老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现有经验和生活实际,自由争论,自主探究,这种做法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精神的,值得赞扬。可是他疏忽了一点,第二位学生说“没(méi)膝盖深的水”是不成立…  相似文献   

13.
三、下衣古代的下衣有裳、绔(袴)、裤.裳,又写作常,也就是裙.古代男女服装没有多大区别,男子也著裙,所谓“裙”,刘载《释名》上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即由多幅布制成.裳,《说文解字》说“下裙也”.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是说他悲喜交加,老泪纵横,泪水连下衣都打湿了.  相似文献   

14.
<正> “画虎不成反类狗”一般均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象狗”(《中国成语大词曲》52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该词条的引文为“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狗与虎,外貌、形体相差甚远,画虎不成,怎么也不会象狗。《尔雅·释畜》:“未成豪,狗。”注:“狗子未生乾毛者”。《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曰:“照释兽云:‘未成豪,狗’。与马2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的‘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疏:“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玉篇》:“豿,熊虎之子也”。《尔雅·释畜》: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5年第四期刊登了安徽桐城市大关镇小关小学杨旭老师的《精彩的“mò”“méi”之争》一文。文中谈到在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学生对于“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一句中的“没”字的读音有争议,一方认为读“mò”,一方认为读“méi”。老师本想提醒,但因双方都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理由,老师宣布: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所以今天老师就不规定“标准答案”了,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读音去读。学生们一阵欢呼。读完这篇文章,我愕然了!“没(méi)膝盖深”是不成立的。“膝盖”只能论大小,不能论深浅,…  相似文献   

16.
一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清,朖也。澄水之貌。”清代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澄而后明,故云澄水之貌。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这里,只是道出了“清”字最基本的两种含义。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甚至在汉以前,它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含义了。诸如: ①水澄澈。与“浊”相对。《诗经·郑风·滦洧》:“溱与洧,浏其清矣。”《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②澄清。《周礼·考工记》:“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  相似文献   

17.
1.薄薄言均为语气助词,多见于上古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曰:“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词。”用在动词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经·小雅·出车》)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莒》) 山阴柳家妇,薄言出田野。(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谓P曰”“言于P曰”都是“对P讲(说)”的意思。“谓P曰”适用范围很广,“言于P曰”却有着特定的运用范围。例如: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言于P曰”是平民(赵括的母亲)对君主(赵王)进言。下面几个句子也是类似情况:①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史记·孔子世家》)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战国策,燕策一》)再如: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伍…  相似文献   

19.
在古汉语中,有的字是由其它两个字合成的,并兼有这两个字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或者干脆说,这一个字等于合成它的两个字。例如:赵王田猎耳(而已),非为寇也。《史记·魏公子列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何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不可)信。”《后汉书·吕布传》投诸(之於)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之平)?《孟子·粱惠王下》  相似文献   

20.
<正> 段玉裁凭借其音韵方面的造诣和训诂方面的修养,在注释《说文》时指明假借一千余处。段氏将假借字看作是一个标音符号,通过借学的音提供的线索,求得借字所表示的词的本字。例如:《说文》:“异,举也。《虞书》曰:岳曰异·哉。”《段注》:“《尧典》文。《释文》曰:‘郑音异’。于其音求其义,谓四岳闻尧言惊愕而曰异哉也。谓异为翼之假借也。”(《说文解字注》P10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以下引此书只著明页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