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充斥着无处不在的焦虑。本文借助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剖析《无声告白》中的人物的种种精神焦虑,揭示出焦虑的内在根源在于人物自我价值遭到威胁、自我存在感的丧失,它与社会、文化、政治密切相关。小说展现了华裔跨族家庭的生存困境,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关注与反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存在的骑士》作品中的阿季卢尔福和古尔杜鲁是卡尔维诺塑造的两个具有非常意义的人物形象。前者作为一个精神和意志的存在,其活着的过程就是为自我正名、追寻“自我”的过程;后者是一个和不存在的骑士相对应的人,虽有其物质实体,但却缺少自我意志、自我观念,实际上是“一个活着但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人”。从存在主义角度,阐释作品的人物,揭示了人被异化和由“非人”转变为人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没落的贵族家族给张爱玲心理造成的深刻影响,分析她复杂的内心感情,以及她在动荡的社会中,面对时代与社会的个人感受。没落的家族、时代的沉落感,是造成她“失落者”心态的重要原因,由此形成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她在山穷水尽之时找到了最后的精神家园:文学创作。她将自己的经验世界提升为小说世界,形成她小说世界的基本主题:揭示在不可避免的时代沉落中,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下半期以来,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出现了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这不仅表现于人们对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现象予以反省和批判,而且,在新的理论建设、政府决策和实践的层面上,向生活回归也是一种重要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关注民生,深入中国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性状探究当代中国生存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主题与使命。《当代中国生存问题的哲学研究》[1]是天水师范学院吴卫东继《生存之思——当代社会生存问题的哲学研究》圆之后,又一部以生存哲学为主题的学术专著。该书是吴卫东教授主持,王文东副教授、高学文教授、李建成教授合作参与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狂乱、阶层局限和个人价值观这几个角度,解析温柔暴力产生的原因.独特的社会背景孕育了"他们"这样一群美国下层的白人阶级,贫穷,空虚,暴力,渴望摆脱命运的束缚.渺小的个人在混乱动荡的大世界中愈发无能,硬暴力已经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他们企图通过一种更加隐蔽更有效的手段即温柔的暴力来解决遗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阅读》2011,(6):6-8
有这样一本书,它写于1952年,并在当年获得了英国卡内基儿童文学奖,1960年又获得了路易斯·卡罗尔书籍奖。这本书,就是英国著名作家玛丽·诺顿创作的《地板下的小人》。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六盘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科学系课程建设与改革。特别是“世界当代史”教学中探索推行研讨式四步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教学思想创新。使高等教育教学进步的过程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仲夏夜之梦》这部喜剧中,绿色世界成为一个中心,它汇集了以仙王仙后精灵所代表的仙界,公爵所代表的雅典最高权威者,四个青年所代表的新一代的青年贵族和昆斯波顿所代表的社会底层手艺人。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身份,们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莎士比亚并不只是简单地将绿色世界描绘成现实世界的对立物,而是饱含着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同时还表达了对艺术自由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