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现代汉语通称产生的途径 :(1)称呼语的官化。 (2 )亲属称谓的泛化。 (3)其他领域称谓的借用。 (4)废弃称谓的重新启用。并且文章指出“汉语缺乏真正的通称”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2.
称谓是人们用来表示对亲属或非亲属相互关系的称呼,它强烈地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观念。本文通过讨论建国以来通称、尊称、职业称谓和夫妻之间称谓等几个方面的变化,阐述了称谓是受特定社会环境制约的。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所以对女性的称谓,一直都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女性的称呼几经换用,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可以得到所有人都认可的称谓.文章从改革开放以来对女性社会通称称谓语使用所面临的称谓困境做以简要描述,并重点运用面子理论对当代社会所使“美女”一词进行剖析,描述其使用现状并指出其使用所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对研究称谓语的意义进行概括,并分析了称谓语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称谓体系由于受到各国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极大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称谓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汉英亲属称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宗族、血亲和姻亲、老幼尊卑、父系母系和泛化等方面,而汉英社会称谓主要比较通称、职务称谓、姓名称谓、人称称谓和零称谓几个方面。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代对教师的称谓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将常见的称谓集录如下。师:古代教师的通称。自秦时起,沿用至清末。如《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先生:秦时称教师为先生,后来人们也称垫师为先生。如《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与人言。”师傅:秦时教师的通称。如《谷梁传》:“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  相似文献   

6.
宋代官民的称谓有些是沿用历史旧称,有些赋予旧称以新的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许多新的称谓。宋代的称谓按其性质可分为尊称、卑称、通称、美称、恶称、谬称等六种。本文对各行业的通用称谓,亲属间的称谓,士大夫和妇女的行第、名讳等作了系统的叙述,对研究宋代的社会与民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交称谓体现了不同国家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思想观念,汉韩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往来密切,通过对汉韩语社交称谓的研究能够有效的促进汉韩社会文化的对比研究,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本文通过辨析汉语社交称谓和韩语社交称谓的内涵,进而探讨汉韩语社交称谓的具体分类。在汉韩语姓名称谓语对比、职业/职衔称谓语对比、通称称谓语对比、拟亲属称谓语对比以及零称谓语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教师,中国古代称"师".清代末年初办近代学校之际,曾称教师为"教习",后来改称"教员".民国时期这一名称始终未变.人民共和同诞生之初,在1952年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教员"与"教师"两种称谓并用,尔后通称"教师".……  相似文献   

9.
(一) 优谓俳优,即古代作谐戏的艺人;伶谓乐人,相传黄帝时伶伦作乐,故称乐人为伶人,后来一般通称戏剧艺人为优伶。在唐五代时期,我国尚未形成独立的戏剧专业,因此,这里所谓优伶,是包括所有从事音乐、歌舞、俳优杂戏一类的艺人。至于唐五代对优伶的实际称谓,  相似文献   

10.
唐代近300年间,以行第(排行之前加姓氏)用作人的称谓,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从而构成了一道奇特的文化风景线。中学语文教材中就不乏这方面的例子,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其中“元二”“董大”就是“行第”称谓。唐代的称谓有时很是繁杂。比如,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这是写给华州刺史张贾的。张氏行第十二,曾任门下省给事中,其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汉代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以示尊敬。诗题是将三种称谓合在一块,要弄清就得下番功夫。以行第互相称呼是唐代的习尚。这种情况,在唐人诗文中可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