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是当今世界著名作家,既处在欧洲文化的边缘也处于南非文化的边缘的库切从小就体验了无归属感的精神痛苦。他的作品也深深打上了边缘的烙印,《男孩》《青春》《慢人》即是典型代表。本文就从作家及作品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等待野蛮人》是南非白人作家库切首部为自己赢得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这部经典作品,可以看出库切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抨击了帝国主义的虚伪和罪恶,但混杂的文化身份使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在同情土著居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了贬抑的情绪,反殖民主义的声音和殖民主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他意识深处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3.
欢乐导读     
《小学生》2014,(11):1
小乐最近参加了一次演讲比赛,他演讲的题目是《我爱读书(P03)》,结尾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给我光亮和快乐的读和写(P08-11),让我一步步走向成功!”他的演讲获得了一等奖。回到家后,他心情很好地喊了爷爷一声:“我们家的老宝贝(P04一07)!”爷爷惊得老花镜都差点儿掉下来。这时爸爸回来了,小乐喜滋滋地向爸爸通报了自己的成绩。爸爸说:“你忘记我们的约定(P32)了吗?”小乐说:“爸爸,我想起来了,您与我约定永不骄傲,要面向未来,我还写过一篇《与未来通话记(P33)》呢!”爸爸欣慰地说:“很好。今天我给你带回几篇文章来,看对你有没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坐在大落地窗前看着我的荒芜的园子,松鼠在园子里跳来跳去,自得其乐。去年焦黄的落叶还厚厚一层地铺在地上,松鼠跳在树叶上,钻到树叶低下,玩得不亦乐乎。我突然想到原来南非的作家,现在已经加入澳大利亚籍的约翰·库切的书《动物的生命》里女作家的儿子和他的妻子的对话,关于松鼠是否有思想的对话。我起身去书房拿我的书,找不到了,问先生:"看到我的那本库切的书了吗?"先生点头:"我在看呢。我正在考察卡夫卡写作的动物,记得你说  相似文献   

5.
南非小说家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实际是生活造就了他。库切的回忆录《少年时代:来自外省生活的场景》记述了他的成长过程。他深切感受虐待渗透着整个南非社会。老师的体罚是非常有名的。库切的父亲和叔父经常回忆起过去的恐  相似文献   

6.
作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一部反映欧洲早期殖民思想的作品。库切的小说《福》与该作品有很强的互文性,通过女性叙述者苏珊的抗争和星期五的沉默的描写,库切颠覆了这部经典之作,体现了库切在后殖民语境下对权力和压迫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内心活动》和《异乡人的国度》这二本文学随笔中J.M.库切相当具体地阐明了他对于文学翻译的观点。该文在梳理其中有关文学翻译的文章的基础上浅析以下三个方面:库切对文学翻译所持的态度、库切关于文学翻译提出的标准以及库切所持的文学翻译观的后殖民解读。库切对文学翻译的态度和对文学翻译提出的标准与其后殖民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我初中毕业的那一年,曾经到华师一附中演讲。上楼梯的时候,看到印有我头像的海报,我的嘴上没有被墨笔画上卷翘的八字胡,脸上也没有被圆规扎出来的麻点子,我顿时对这个学校心生向往,觉得学生素质之高,果然名不虚传。那天,我讲的主题是《事儿》,以幻灯片开头,那是朱德庸的一组漫画《跳楼》。演讲完后,有学生问:“你将来想上哪个高中?”我说:“我想上你们这个高中。”这是恭维话,也是心里话。他说:“为什么?”我说:“听说你们过得很轻松。”他立刻露出“误传误传,非也非也”的神情。我参加招生考试那天,多亏我英明的老爸提前预定了附近的宾馆,…  相似文献   

9.
1980年的一天晚上,卞之琳同志给我看一篇他的旧文章,那是他的朋友从1942年2月20日香港《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复印寄给他的。他问我:“你还记得吗?”仔细一看,原来这篇题为《读书和写诗》的文章末尾写着:“在西南联大冬青文艺社讲,杜运燮记。”他说,早已不记得发表过这篇文章,我也完全忘掉了曾做过那次演讲的记录。读完这篇文章,又逐渐记起有关冬青文艺社那一段往事。但时间太久了,许多事情都很难记得真切。  相似文献   

10.
《幽暗之地》是库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由《越南计划》和《雅各·库切之讲述》两部分组成.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讲述了尤金·唐恩参与设计越南战争和荷兰裔殖民者雅各·库切"远征"南非内陆的故事.两则故事,情节、人物、时代、地域迥异,但都将边缘群体噤声,使抵抗话语缺席,折射出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库切所描述的殖民故事没有...  相似文献   

11.
《等待野蛮人》的叙述策略是颇具有原创性和现代意味的.库切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现实,却通过隐喻的形式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揭示和阐发.在这部小说中,库切还对权威发起了挑战,通过对叙述的确定性、叙述者和语言等的解构达到一种对历史、现实和叙述本身的颠覆.可以说,在这个文本中,库切兼顾了文学的伦理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文化视角逐渐被引入到了对美国外交史的学术研究之中。王晓德教授的专著《文化的他者:欧洲反美主义的历史考察》关注欧洲对"美国化"的不认同,从文化冲突的视域研究了殖民地时期以来欧洲反美主义的变迁及影响,并着重对其间欧洲文化精英阶层所建构的美国文化"他者"形象进行了揭示和剖析。作为美国外交史领域的经典之作,该书代表了当前国内学术界反美主义研究的最高水准,对于理解和应对美国软实力外交等现实问题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工人演讲家冯守民同志其事迹曾刊在本刊2000年第7期。在退休以后七年时间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声音传遍长城内外,讲了700多场,听众达到30万人;演讲辞编成了一本书,叫《岁月如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还给他播了专题节目,因此,人们都说:冯守民的演讲里边有艺术。那么,冯守民演讲的艺术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真话、真情、真理1.真话有人听。冯守民演讲,不说假说,说真话。这是冯守民从第一次步入演讲台,就抱定的一个信念,也是他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他在《我爱夜班》这篇演讲中客观地讲道:“那么说上…  相似文献   

14.
库切的《福》同时展现了自传性叙述和他传性叙述,尤其是对异文化的他传性叙述的困境.白人女性苏珊的自传性叙述建立在叙述相关他者——男性克鲁索以及男性他族星期五——的故事基础上;同时,苏珊寄希望于福为她提供一个他传性叙述来帮助她抵达自我本质.可是,星期五的无法言说、克鲁索的不想言说以及福的任意改写使努力进行自传性叙述和催生他传性叙述的苏珊成为了“一座空洞无物的语言房子”.《福》展现了库切对传记性叙述困境的深刻认识,并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预示着库切的后续传记性作品的写作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学界对库切作品的伦理研究热度不减,但对库切短篇小说的关注甚少。《女人渐老》和《老妇人与猫》中,库切描写了主人公伊丽莎白·科斯特洛的老年生活。对两部短篇小说的伦理解读,能够分析主人公面临的衰老的伦理困境和生命的伦理选择,从而探究库切对平等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他对工具理性弊端的怀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据《文汇读书周报》消息,英国副首相尼克·克雷格近日透露了他的阅读习惯,他有每晚阅读小说的习惯,并表示很有兴趣从事写作。在《简单生活》杂志对尼克·克雷格的采访中,尼克透露,他更倾向于"简单的、单纯的"写作风格,类似于布克奖获得者J·M·库切的作品风格。"我无法想象一天忙到晚后不看几页小说的日子会是怎么样的,不管这天过得怎么样。"他说。同时,这位政坛名人也表示自己并不是"24小时沉溺于政治",他并不喜欢阅读政治类书籍:"白天一直跟政治打交道,晚上还得读政治,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的?"据悉,尼克·克雷格最初开始尝  相似文献   

17.
在库切的三部自传体小说《男孩》、《青春》和《夏日》中,有一条线索几乎贯穿始终,即库切一直在寻找属于他命运中的那一个女人,本质上也是在寻找一种艺术激情,一种精神皈依.这种持续寻找的动因,源于南非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畸形的家庭背景,给作者自童年以来所造成的心灵伤害——一生挥之不去的“无家可归”感、深深的孤独感和耻辱感等,由此可看到库切难以言状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8.
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日史编委会向李永田教授致以衷心祝贺,祝你的又一新著《活得精彩些》正式出版发行。无疑,此书的出版发行,不仅对于李永田教授是一件大事,对广大读者也是一件好事。众所周知,李教授是著名的演讲家,他在演讲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我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演讲家,他也必然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因为,语言只是技巧和载体,它所表达的思想才是演讲的灵魂。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我和李教授是老朋友了,他的演讲我听过很多次,每一次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说他演讲的成功,不只源于高超的技巧,真挚  相似文献   

19.
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Disgrace)成为2003年诺贝尔学奖的代表性力作,此前该作曾获得一系列殊荣。从表象来看,《耻》既没有什么艰深难懂,也不会使人感到神秘莫测,作只是冷静地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一位大学教授身上的风流韵事。然而,当连续不断的场景渐次出现、不断叠加起来时,这些看似片断的意象就不再是零散而随意的组合,它们衍化出更高深的意蕴。可以说,库切是在用小说的形式进行思考。他在选择以欧洲化为象征的高等化代码的同时,试图为南非的白人寻找精神突破的缺口,企望和他笔下的人物一起冲出那个模糊或神秘的历史性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20.
我既然是一个教书匠,就来说说中国教育的问题。几年前,在北京《经济观察报》的一个论坛上,当时的演讲嘉宾是教育家杨东平,我说请问杨先生,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他想了半天说,教育吧。我说为什么,他说足球没有希望也就算了,教育不能没有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