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往往写不出真情实感,文章的情感空洞、无味.“情”从何而来,如何写出“情”.学生缺乏体验和感悟,为了指导学生写出有感情的文章,要掌握写“情”的方法:触景生情、质疑激情、简评借情、联想增情等,把心中的情写在文章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章承载着多种情感信息,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更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激励,唤起“学生情”。  相似文献   

3.
所谓“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等。例如《口技》中从“口技表演”的角度,一字立骨——“善”;《出师表》从“品读”的角度,一点深入——“情”,即“报先帝”的怀念之情、感恩之情、复汉之情,“忠陛下”的忧患之情、委婉之情、期待之情;《谏太宗十思疏》中紧扣一“思”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4.
从文章的内蕴来说,一篇作文成功的奥秘无外乎“情”、“理”二字。“情”和“理”是文章的两大内核。在写作过程中,只有释放出这两大内核的能量,文章的内蕴才会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乐以情为“本”,音乐作品之生命,首在于“情”,乐离“情”,则失其感人之力。乐以“形情”,决定其须“唱情”,惟“唱情”,才能体现乐以“形情”。“唱情”,就须得曲情,若缺少此感情体验,就须“移情”。音乐最擅长于表达感情,故亦最能“陶情”。文章想通过对“形情”、“唱情”、“移情”、“陶情”的阐释,论述中国古代“情”的音乐美学思想之高深,使其在新的理论层面上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6.
岳爱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43-44,5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7.
郑周明 《教师》2022,(27):60-62
构建“情感教育”体系、应用“以情优教”理念对于发展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文章基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探索“以情优教”理念的具体应用,并结合实例提出了融“情”于“导”、融“情”于“教”、融“情”于“玩”、融“情”于“问”等策略,旨在真正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让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乐学、会学。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以“情采”为中心,形成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情采》篇作为刘勰专门论述“情”“采”的文章,主要论述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创作问题,其中包括“情经辞纬”说、“为情造文”说和“联辞结采”说三方面,分别论述情与采的辩证统一关系、“蓄愤郁陶”“述志为本”和“约而写真”的情的创作要求以及“贲象穷白”“控引情理”的采的创作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刘勰独有的文学创作观,即以情为本,情采兼备,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梁衡在他的《文章五诀》中,妙论天下文章,将写文章的技法概括为“五诀”,即“形、事、情、理、典”五要素,“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为客串,即用典。五个要素变幻组合,成天下锦绣文章。  相似文献   

10.
蒋君 《湖南教育》2008,(5):13-13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说要用“真情”来写作? 当下学生写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抒写真实感情的作文日渐稀少。文章当以抒情述志为本。刘勰说:“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文章学理论在唐代以前就初具规模。“言志明道”说明了社会生活乃至阶级属性对文章功能的干预作用,“缘情尚文”则显示了文章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纵观整个古代文论,“言志”与“缘情”、“明道”与“尚文”始终处于对峙发展之中。本文试以秦汉隋唐文论的状况分析为基础,找出文章理论双轨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当下语文课堂,师生多是在“零度情感”状态下对文章进行纯客观地解读,致使语文课缺少灵气、缺乏情感,导致学生情商不高、心理素质低下等问题。为构筑语文课堂的情感风景线,教师要努力建构课堂氛围,用以激“情”;加强朗读训练,用以入“情”;提高问题意识,用以生“情”;引入课堂辩论,用以见“情”。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高度地统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如何开展文章创作,叶燮提出了“心物合而为文章”的主客观交融创作观。在创作准备上,必须让才、胆、识、力等主观要素“充于志”,让理、事、情等客观要素“贯于气”,且应让作者达到“有胸襟”的境界。在主客观交融之际,作者必须“以心衡物”,以确保创作出“理、事、情至”的文章。这一理论可谓中国古代文章创作论之集大成,其蕴含深厚,对当代文章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人曰:“景语即情语”(王维国《人间词话》),“诗者根情”(白居易)。这都强调了作品的感情因素,可以说“情是文章的神经。”换言之,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情感的文字显影。正因为是这样,以情动人,靠情来衔接文与人的神经系统,读者才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反过来,教师教授文章时,把握住情的联系作用,适时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与作者的感情合拍,产生共鸣,无疑对引导学生深味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究作品的写作奥妙,挖掘  相似文献   

16.
历代注家对《孟子》“乃若其情”章之释意不尽相同,其关键在于对其中“情”字之解释.文章通过疏证孟学注释史上最有影响力之三家——汉代之赵岐、南宋之朱熹和清代之焦循——对“乃若其情”章之解释,在支持蒙培元将此处之“情”释为“感情”意之基础上,对学界在此章研究中遗留下的“情”与“性”为何可以等意替换之问题,作一发微.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情”不单纯是感性情感,也具有理智的客观.  相似文献   

17.
刘勰曾说过:“夫披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灵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抓住“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对学生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王夫之“读者以情自得”的诗歌接受理论进行挖掘和总结。文章认为,王夫之提出的“读者以情自得”的理论命题对读者在诗歌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强调,并赋予读者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它本身已具有接受理论方法论的意义;同时,王夫之提出的“读者以情自得”又要求读者的自由创造必须以作品的思想蕴涵作为依据因而富有辩证意味。文章还对诗歌接受过程中“读者以情自得”实现的主客观条件作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牡丹亭》借助爱情故事所表达的是情对理的挑战,理想对现实的反抗。但是作者在抒发“情”的同时却摆脱不了“理”的束缚,“隋”与“理”的冲突贯穿始终。文章结合汤显祖“至情”观的创作理论,着重分析《牡丹亭》在情理冲突下所映射的无奈的社会现实,以及作品中体现的“理”对“情”的规范。  相似文献   

20.
借物抒情的文章,其“神”在于情。教师在教学时,应紧扣“情”字进行教学,现以《高粱情》一课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