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多正处于青春期前后时间,正是逆反心理比较突出的年龄阶段.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像一个反冲活塞一样堵塞了德育渠道,冲击了教育效果,一直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德育活动中,接受主体的心理因素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逆反心理作为影响德育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德育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入手,分析了逆反心理对德育接受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如何看待和应对逆反心理在德育接受中影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大都富有朝气,精力充沛,充满热情,但他们的情绪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已不再简单地服从成人的权威,甚至会反抗权威,这就是因为逆反心理在作祟。根据心理学理论:逆反心理泛指个人用反向的态度来对外界的劝导作出反应的现象。(《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金盛华、张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生逆反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常令家长和教师叫苦不迭。(一)初中生逆反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初中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相互矛盾的时期。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都缺乏正确的评价,对成人…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逆反心理是学校德育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实,也是困扰教育者和影响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能够了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及成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增强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工作中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逆反心理,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社会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了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通过提高教育主体的素质,对教育客体进行深层次教育,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对策,把学生的逆反心理化解为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究的良性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逆反心理与德育实效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德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德育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的心理误区和德育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学校德育表现出逆反心理。这种抵触情绪若得不到有效疏通和引导,就会影响德育的实效性,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德育过程中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从而运用心理学理论,从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心理规律出发,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接受教育中的心理过程特点,进而调整德育内容、方法,使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吴永法  张强 《山东教育》2002,(17):14-14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学生逆反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自主逆反。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学生,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过分地运用控制手段,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办本来愿意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平衡逆反。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学生一致,学生也可能产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  相似文献   

8.
在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克服和防止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教育者的教育手段要多样化,运用感情、形象、哲理形成教育魅力。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相似文献   

9.
宿万周 《甘肃教育》2014,(17):33-33
正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初中这一阶段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的一个突出心理特点。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和担任班主任工作中了解到,初中阶段是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得最为严重的年龄段,本文试图从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方面加以分析和探究。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这个阶段的  相似文献   

10.
11.
冯达光 《广西教育》2011,(17):40-41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在任教的十多年里,我看到了不少初中生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负面影响的。一些原本很出色的学生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走偏了路:有的沉陷早恋;有的偏科、厌学;有的交上损友或混迹于不良群体,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他们中间有的曾是全校公认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12.
林景兰 《中国德育》2004,(8):41-41,46
近几年,我们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学生存在着一种消极的逆反心理,其表现为:正确的东西他予以否定,错误的他却予以肯定。学生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往往对教师所教内容产生障碍意念,大脑对知识的输入引起负迁移,对知识的反馈造成负效应。  相似文献   

13.
徐羽 《四川教育》2012,(2):95-95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体在一定外界因素刺激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怀疑或抵触的情绪,并体现为与常理相悖的逆反举动。对初中生(十二三岁至十四五岁)来说,其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如不及时纠正,将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对一生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4.
琚金民 《文教资料》2005,(35):70-71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需求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阶段正处于“第二反抗期”,由于特定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一些社会原因,初中生易形成逆反心理。其教育对策有六:倾听;尊重;宽容;完善自我意识;提高教育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潘俊颖 《广西教育》2012,(2):51+95-51,95
在青少年成长的历程中,逆反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要素之一,它是初中生逐步确立并践行自我价值观的一种不成熟的尝试,是争取人格独立和渴望能力被广泛认可的人生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6.
17.
苏科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在我省已全面推行实施,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农村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合拍.初中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逆反心理呢?初中物理教师又应该如何有效地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逆反心理给当前教育工作者与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阐述欣赏型、对话型、生活型、活动型四种典型德育模式的具体特征以及其对逆反心理的影响机制,提出了融合德育的干预模式,提升青少年的德育活动水平,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养。  相似文献   

19.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它存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群中,不过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影响体育教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不利因素。它影响正常的教学过程,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严重妨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产生的原因与如何加以克服两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初中生在体育教学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找出应对"逆反心理"的对策,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