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写人─—刻画新闻人物。 新闻报道写人有自己的特点。在取材上,主要撷取新闻人物中作为那些有新闻价值的完全真实的事实(信息),不像文学虚构典型人物;在主题表达上,新闻报道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回答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题有着强烈的现时性和政策感。文学则通过典型形象大跨度地体现时代精神。表现手法上,新闻报道以简练的、生动形象的记实手法,刻画完全真实的新闻人物;文学、历史学写人,则从生活的各个方面,细致地刻画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这是新闻报道写人的一般特点。 那么,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好人物呢? 首先,…  相似文献   

2.
穆青同志擅长富有生动形象和感情色彩的长篇通讯,这使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六十年代的“焦裕禄”,七十年代的“吴吉昌”,现在读来仍使人激动不已。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他的新闻报道,追求图文并茂,对摄影与文学同等重视,一手抓文字,一手抓摄影,他拍的照片,同样富有生动形象和情感色彩,观之使人也要掀起胸中的感情狂澜。最近他有两幅摄影作品入选《全国新闻摄影1985年作品展览》,其中《荷兰的郁金香》还荣获了“总编辑摄影奖”。(见本刊封二)  相似文献   

3.
新闻标题有时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和事物的名称,只是借用被人们所熟知与本事物有着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的特征或属性来代替它,使标题趋于具体实在、形象生动,借以收到活泼引人、简练含蓄、幽默含情的修辞效果。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借代。 借代,是由本体与借体两部分组成,只是运用时借体出现而本体不出现,因而借体一定要具有明显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宜在比较短小的篇幅里,清晰、简明、生动、形象地反映尽可能多的内容。且又要有可读性。因此,我们采写新闻报道,既要学会细叙,又要掌握概述的本领,并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概细得体”。  相似文献   

5.
传播科技是指支持传播活动进行、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①传播科技的进步促进新闻报道的变革,对新闻报道的报道方式、写作手法、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产生影响. 现代以来传播科技的发展与新闻报道的变革 1.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以声音和图像为主.广播和电视报道使新闻报道的符号由文字转变为声音和图像.广播中不仅有人的语言,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的画面形象生动,给受众带来直观的现场感.随着有线电视和卫星的广泛应用,电视逐渐成为人们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广播向“专门化”和“本土化”发展,面向特定的群体发展新闻广播、音乐广播等.以文字为依托的传统报业也在新闻报道声音化、图像化中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美国权威畅销杂志《新闻周刊》2008~2009年度的30篇有关金融危机的报道为语料,对有关金融危机报道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文章认为,英文报刊的金融报道在用词上具有简洁、形象生动等特点,这与普通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有相似之处,但在模糊数字的使用、预测方式多样及情感评价词汇的使用等方面又体现了金融报道语言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美国权威畅销杂志《新闻周刊》2008~2009年度的30篇有关金融危机的报道为语料,对有关金融危机报道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文章认为,英文报刊的金融报道在用词上具有简洁、形象生动等特点,这与普通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有相似之处,但在模糊数字的使用、预测方式多样及情感评价词汇的使用等方面又体现了金融报道语言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新闻实践》2011,(6):78-79
微博时代的到来,无疑促进了“浅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的扩散。微博信息被限制在140字内,可以在短时间内阅读完。南于字数的限制,微博语言更加简练。在“浅阅读时代”,如何以新颖的标题、简练的文字、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顺应读者“浅阅读”的习惯完成新闻报道,是传统报纸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借鉴微博“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来改进报纸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9.
通讯是新闻报道中的主要文体,因此,人们常常形象地把通讯和消息比作新闻的两个“车轮”。通讯能够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题材、风格丰富多彩。当前,在通讯写作中,还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把通讯写成了“鉴定表”。所以,充分认识通讯写作的要领,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人们认为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要素,而活泼语言应归属于散文、小说、戏剧,写新闻报道、写文章不需要活泼语言。笔者以为新闻报道或散文、小说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而现实本身就是千姿百态,丰富生动的,新闻语言当然也应该新鲜活泼。只有新鲜活泼的语言才能使新闻生动、形象,受众才能欢迎。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  相似文献   

11.
乔飞  汪艳 《新闻前哨》2021,(3):80-81
在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中,体验式新闻报道以“现场感强、生动形象、贴近群众”的特点受到大众的青睐,也被更多的记者所采用。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媒体不断地朝着移动化、视频化、智能化、社交化演变,体验式新闻报道如何迭代创新,满足新一代受众和用户的需求?在主流媒体践行“四力”的过程中,体验式新闻报道呈现出了个性化表达、场景化呈现、互动性延展等新特征,重新诠释了媒体深度融合时代体验式新闻报道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2.
人们往往把“形象”只理解为视觉感观,而今天的“企业形象”早已突破了形象一词的表面化、直观化含义,一个新的企业经营方略——“CI”形象设计正为当代企业家广为使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国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些突发事情,而这时新闻报道就应远而生了,在这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新闻报道对于人们的作用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新闻报道所要向人们表现的出来的是人性的力量和精神,这些会渐渐引导人们重新改变对于这个社会的态度和感知。近几年,可以看到新闻报道视角日趋平民化,接近群众,了解群众,已经在新闻行业开始蔚然成风。客观地分析了新闻报道中坚持平民化的视角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坚持平民化的视角,就是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和掌握大量现场一手资料,重点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工作以及其他方面,真实报道,运用生动形象的报道手法,打造出非常具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体,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新闻报道触及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受众,这一特点使得新闻语言要有较宽的适应性。它既应有平易近人的生活化语言,又要有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还要有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新闻是语言的艺术,它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语言体系,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田瑾  夏俊 《新闻记者》2007,(11):78-80
视觉化指具有画面感,在具体、生动、形象的基础上,更有电视镜头图像化的特征。时政新闻标题的视觉化,指通过简练的标题文字让人产生图像联想、增强可读性,突出新闻、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6.
自80年代末以来,我国报刊业在新闻报道形式上有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与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步,另一方面反映了受众对新闻报道形式有了新的审美评判标准。《北京电视》周刊正是参照新的审美标准,并结合影视新闻报道特色确定出自己的形式设计风格。影视新闻在报刊上的形式特征信息时代带给人们更大量和更快捷的信息,使报刊、尤其是综合类报刊的新闻报道形式更加直观、迅速和简练。这也是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报刊在版面设计上实施“减法”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影视新闻却与综合性社…  相似文献   

17.
细节,是新闻报道的血肉。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有些国家的新闻界认为,不会捕捉细节,是记者无能的表现,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穆青同志说,要“注意抓细节。抽象的东西用生动活泼的细节表现出来。”他还说:“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这两句话,把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说得相当概括、明确。实践表明,通讯、特写需要有生动的细节,消息写作也要重视细节。这一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郭英 《新闻知识》2012,(7):35-36
新闻报道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通常要求具体实在、简明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而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一功能。新闻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合理运用模糊语言能增强新闻可信度,提高新闻时效性,使新闻报道更礼貌,更生动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目的。本文探讨了模糊语在新闻中几大语用功能,同时还以关联理论的推理交际模式分析了新闻模糊语言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李学杰 《新闻传播》2012,(9):125-126
在一篇新闻报道当中,生动形象、有特点而又紧扣主题的细节描写可增加新闻报道的厚重感,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同时还可使事件以及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从而揭示出新闻事件的本质,避免出现各路新闻内容雷同的现象,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原创性,更容易收到独家报道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当演员有“戏路”的宽与窄,从事新闻写作,也有个“文路”的宽窄问题。我认为,新闻写作者要广开思路、广辟“文路”,“文路”越宽越好,即不但写新闻报道,同时也要兼写散文、杂文、言论,报告文学、小说等.实践证明,文路宽,对所从事的新闻写作无疑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坚持业余写稿,从实践中悟出了这样做的几点好处。首先,能使自己的新闻写作语言生动、词汇丰富、文风活泼.新闻当然有新闻的语言,但新闻语言千万不能墨守呆板、固定僵硬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要不断改革,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