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海涛 《视听界》2012,(6):94-95
调查报道是广播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是广播新闻提升影响力的重要形式。2006年以来,国内广播新闻类型台改革方兴未艾,主要手段之一是以调查报道吸引听众、拉高收听率,争取更大的话语权。江苏新闻广播特别报道部成立近两年来,累计采写播发调查报道超过400篇,多篇稿件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引发中央媒体、省内媒体跟进,仅《人民日报》跟进后配发评论的稿件就有4篇。这些稿件充分彰显了江苏广播的影响力,提升了江苏广播在业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陈婷 《视听界》2010,(2):96-96
2009年4月-5月,江苏新闻综合广播、江苏新闻广播、金陵之声广播电台、苏州新闻广播联合新加坡新传媒广播频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同组织了“苏州工业园十五周年”大型新闻行动。这是江苏广播首次与境外媒体双向交流、联合采访、联动播出。  相似文献   

3.
在繁杂艰辛的新闻工作中,可以说舆论监督工作最难,常常使记者、编辑精疲力尽。 一是采访难。舆论监督,被采访单位怕“曝光”,往往对记者不予接待,不安排采访,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前年,江苏连云港某乡派出所发生一起非法拘禁村民的事件,几家新闻单位记者前去调查采访,竟被  相似文献   

4.
对策     
《视听界》2007,(5)
新闻研究张苏明:《创新:引领广播新闻宣传"王者归来"》江苏新闻广播的成功代表了江苏电台新闻资源整合的成功。新闻广播部的  相似文献   

5.
徐国平 《青年记者》2012,(26):68-69
先声夺人:舆论监督尝甜头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省、市三级人民广播电台纷纷开办新闻广播(包括新闻综合频率和新闻专业频率),而这些新闻广播给中国新闻界带来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方面,各家新闻广播纷纷开办《政风行风热线》,新闻广播与党政企业联办纠风热线的模式,带来了我国舆论监督的新气象。另一方  相似文献   

6.
李宁 《中国广播》2011,(6):63-65
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频率要想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就必须走“新闻立台”之路。,本文认为,“新闻立台”之于地方新闻广播,整合联动全天覆盖是其突破口,本土新闻、评论节目和舆论监督节目是其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舆论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何搞好舆论监督报道,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的课题。 《河北日报》近年来推出一个以“评说世象、针砭时弊”为主要内容的栏目──“特别报道”,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这个栏目在采访、选材、写法、视角上已经显现出其特有的风格。本文通过分析“特别报道”的得失,探索舆论监督报道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特别的选材 舆论监督报道的吸…  相似文献   

8.
“特别报道”是《河北日报》近年来推出的一个重点栏目。这块以“评说世象、针砭时弊”为主线的舆论监督阵地,仅1999年刊发的触及社会热点、难点的81篇稿件中,就有三分之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报道”这个栏目在选材、采访、写法、视角上已经显现出其特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林涵  童兵 《新闻记者》2001,(5):16-19
一、赴珠海调查新闻舆论监督特别报道组的目的和内容(一 )目的特别报道组成立及其运作的动机 ;特别报道组的运作机制及其基本经验。(二 )内容2001年1月19日~1月27日 ,调查人先后同徐惠萍 (珠海市新闻舆论监督特别报道组组长、珠海市委新闻秘书 )、林卫旗 (特别报道组组员 )、张怀玉(市记协秘书长 )、宁桂飞 (市委宣传部部长助理、新闻科长 )、陈建雄 (市记协主席 )等人交谈 ;阅读了珠海市新闻舆论监督办法 (试行 )、中共珠海市委关于成立“珠海市新闻舆论监督特别报道组”的通知等文件 ,还阅读了特别报道组的工作总结及其成员孙…  相似文献   

10.
观其 《青年记者》2010,(9):96-96
近些年,两会新闻出现了“抓大放小”的现象:全国两会报道,热闹异常,新闻不断,雷语不断;而省市两会报道,官气有余新闻不足,和谐有余火辣不足。究其原因,其实与舆论监督“灯下黑”是一样的。全国的事,外地的事,大报特报大批特批;而本地的事,则“家丑不外扬”,想扬也障碍重重、顾虑重重。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形态,对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没有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记者会因为自己的隐性采访而沾沾自喜,也没有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记者会把隐性采访当作自己的主要采访手段,更没有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记者会觉得隐性采访比正常采访简单和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为达到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隐性采访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  相似文献   

12.
康健  李阳 《今传媒》2006,(9):35-36
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可奉告”不知流行于何时,竟成了对付新闻记者的“法器”。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也就要讲究交流的方式、方法,反映到新闻工作实践中就是采访实战技巧。舆论监督类的新闻采访,笔者认为体现出的不仅仅  相似文献   

13.
吴生华 《视听界》2012,(1):62-65
继“报业大战”、《南京零距离》引领电视民生新闻大潮,江苏新闻广播的异军突起,让南京再度聚焦了中国传播业界的目光。据央视一索福瑞数据显示,江苏新闻广播2009年总的收听率在南京地区可以接收到的25套广播节目中排名前三甲,2010年跃居第二位,2011年上半年,  相似文献   

14.
李开南 《传媒》1999,(2):38-38
珠海记者说,以前采访阻力经常有,而《新闻舆论监督办法》出台之后记者采访能受到重视珠海电视台收视率大大上升,报纸在报摊上常常脱销 中国记协拟在珠海召开“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陈永松 《中国广播》2010,(12):81-82
本文结合大量的广播运作实例,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广播传播理念的创新,提出广播媒体新闻的竞争策略:采用“板块+轮盘”的运作模式对新闻广播进行改版,采取多媒体协同作战,创新舆论监督模式,再造广播新闻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6.
赵克 《新闻爱好者》2012,(18):53-54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进行舆论监督,经常需要隐性采访这一获取新闻的采访方式,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各种隐性拍摄设备的使用,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更多地出现在荧屏上。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主要依靠隐性采访对平顶山某些地方公路"三乱"、小煤矿违规生产情况的报道就曾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强烈反响。隐性采访,简单地说,就是暗拍暗录暗访。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在拍  相似文献   

17.
康健  李阳 《今传媒》2006,(9X):35-36
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可奉告”不知流行于何时,竞成了对付新闻记的“法器”。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也就要讲究交流的方式、方法,反映到新闻工作实践中就是采访实战技巧。舆论监督类的新闻采访,笔认为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良知,还有新闻记干预依法对“无可奉告”说不的智慧与勇气。  相似文献   

18.
张苏明 《视听界》2007,(5):42-45
2007年1月6日,江苏新闻广播FM93.7开播了,它是中国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资源共享、联合打造的类型化电台。它的开播标志着江苏电台全面启动了以强化新闻宣传为重要价值取向之一的新一轮综合体制改革。江苏电台通过改革的实践,不断丰富新闻内容,完善新闻形式,升华新闻理念,新闻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听众通过江苏电台了解新闻,获取资讯,广播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在江苏大地“王者归来”。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各新闻媒体充分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大力开展舆论监督,对一些违法乱纪、有碍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有碍于两个文明建设的人和现象进行批评,遏制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滋生蔓延,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竿见影地解决了很多问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新闻工作者感到开展舆论监督非常艰难。一是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把以表扬为主的新闻叫做正面报道,把舆论监督叫做反面报道。人们只习惯于“报喜不报忧”,认为新闻单位是党的“喉舌”,就应该多说好听的。搞批评报道,是在给党和政府的“脸上”抹黑。对舆论监督,既怕“暴露社会主义阴暗面”,又怕“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因此,舆论监督处处受阻。二是在采访实践中,记者们常常受到“权力部门”和“权力人”的阻挠。比如,某个部门在被一家媒体批评后,这个部门就公开宣称:“今后,我们××系统不欢迎新闻记者的采访!”最近又有报道说,江苏某市下发了一个红头文件,名为《关于接待外地记者来我市采访应注意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个通知的真正用意,就是防范外地记者来写该市的批评报道。 三是人情因素间接地制约了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面对现实社会的人情怪圈,舆论监督受到了很大的牵制。这些人情,有来自朋友方面的,有  相似文献   

20.
动态     
《视听界》2012,(1):4-4
李学勇省长发来贺词庆祝江苏新闻广播5周岁,1月6日,江苏新闻广播迎来5周岁生日。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专门发来录音贺词:“江苏新闻广播五周年可喜可庆。希望江苏新闻广播牢牢把握主旋律,坚持服务‘两个率先’,服务江苏改革发展大局,服务基层和群众,为在新局面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