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道歉"话语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道歉是交际中的一种补救性施事言语行为,也是一种礼貌的社会行为。其基本功能是为一项冒犯行为提供补救办法,恢复社会平衡与和谐。从语言形式来看,道歉具有语义句法程式化和规约化的普遍特征。本用语篇补全测试的问卷形式通过对汉语中道歉行为实施的调查、对所选策略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表明道歉的话语模式包括多种策略和手段的组合,但策略的选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如权势、距离等因素的制约,说明道歉行为对化等因素的依赖。  相似文献   

2.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是由locuf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与perlocutionary act组成,其研究重点是il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logic是研究illocutionary act形式化问题的理论。国内有学者将两者分别译为“语用逻辑”和“语用行为”。illocutionary logic研究的只是illocufionary verbs的illocutionary act,未涉及到使用者,也更未涉及到对语境等的研究。言语行为实质上只是一种局限于illocutionary verbs的句法和语义的研究,根本不是言语行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语用研究。作为只研究illocutionary verbs的illocutionary acts的illocutionary logic只是一种行事逻辑,属于语用逻辑这个大的范畴。真正的语用逻辑必须研究话语发生的语境、话语与使用者的关系、使用者对话语的推理等等。因而不能将illocutionary logic翻译为“语用逻辑”。  相似文献   

3.
"入世"与政府信用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主要取决于企业,个人和政府行为。通常,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对企业或个人的信用行为要求比较明确,而对政府行为的信用要求却比较含糊。政府行为主要体现在其经济职能上,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两方面。当政府按其职能介入经济活动中,其管理等行为也与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一样,存在着信用的规范问题。随着我国入世,对政府信用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有效地规范政府行为,是保证市场信用秩序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拇指一族"风波——心理剧矫正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短信对青少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心理剧”有助于矫正青少年手机短信使用不当的行为。“心理剧”这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适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它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使个体重新经历情绪冲突的体验,并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探索个体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内心冲突和情绪等问题,进而尝试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心理剧”一般分为暖身、演出和分享三个阶段,有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技法。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生的过错行为并不一定是由学生的思想品德不良导致的。他们好奇、易冲动、喜欢搞恶作剧,这些过错行为有时会影响课堂纪律,影响教学秩序,甚至对他人造成伤害。而过于严厉的处理方法可能不妥,适当的宽容反而有助于矫治学生的过错行为。  相似文献   

6.
“免费摸奖”行为在经济,化相对薄弱的农村存在较为广泛。由于其行为的欺骗性,使人们不容易认清其违法性。微观上给消费和其它经营造成损害,宏观上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给社会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对此行为应依法制止,使其回到正确经营道路上来,维护消费,经营和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信息是影响阳光政府建设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由于政府掌握着垄断性的政府信息,导致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社会公众不能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为政府行为的扭曲提供了方便。因此强化“信息民主”的行政理念、推动信息公开制度化、加强信息载体建设等措施,从而遏制政府的腐败行为,推进“阳光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8.
温储蔚 《江西教育》2002,(22):11-12
一、“内化式”班级管理的理论依据所谓“内化式”班级管理,就是通过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学思想等“外在”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使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以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简言之,就是“内化观点,外化行为”。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人的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只有当人们真…  相似文献   

9.
"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应抓住知行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认知水平与行为规范有差距、知与行相脱节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抓住“知”与“行”的结合,促进知行统一。一是在内容上抓住知与行的融合。要从“知”着手,注重解决教学内容和行为规范脱节的矛盾,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增强“知”的可操作性和对行为的指导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开设行为选择和行为训练课,促进学生行为得到规范,使行中显示着科学的理念。通过两方面努力,做到知中有行,行中寓知,知行相融。二是在形式上抓住知与行的对接。为…  相似文献   

10.
法律基础课应是减少乃至消除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强大武器。要使大学生能认真全面地了解法律条文的真正涵义,并逐步内化于行为之中,就必须由当前的“行为模式教育”上升到“意识教育”,这是由法律基础课的课程定位、教学实际以及社会实际的需要所决定的。当前,在法律基础课中,应重点突出法律至上、依法治国、权利义务等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11.
习惯的养成与学生行为管理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通过外在的行动而表现的内在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的思想和意识。也就是说,我们观察到的习惯都是内心下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意志努力而自然流露出来的经常性行为。粱漱溟曾说,习惯是“把个人的学习和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的决策与管理、组织与协调、教导与服务的多重角色地位,决定了他(她)必须具备一套符合社会、家庭等需要的角色行为。但长期以来,许多班主任却对自身角色及其行为要求缺乏自觉认识。学校在班主任的选派及其考核中也缺乏规范化的依据和具体明确的尺度。因此,归纳并阐述班主任角色的具体行为模式,对于提高班主任的业务素质和班级工作管理水平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的决策与管理、组织与协调、教导与服务的多重角色地位,决定了他(她)必须具备一套符合社会、家庭等需要的角色行为。但长期以来,许多班主任却对自身角色及其行为要求缺乏自觉认识。学校在班主任的选派及其考核中也缺乏规范化的依据和具体明确的尺度。因此,归纳并阐述班主任角色的具体行为模式,对于提高班主任的业务素质和班级工作管理水平都是大有稗益的。  相似文献   

14.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显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小课题研究最普遍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浅析"人文奥运"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它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重视人们理性的身心修炼和社会行为教育。解读人文奥运理念,熟悉人文奥运的内涵,弘扬奥运人文精神,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对"禁止择校"政策的现实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校是受教育者选择教育场所的一种行为,这本属于个人选择性的行为,却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抵制和舆论界的批评,很多教育界人士纷纷写文章指责这一行为,择校似乎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择校与教育机会、教育公平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是择家庭居所、择工作单位,也许就不会引来诸多麻烦。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批评学生的目的,是使其产生羞耻感,促使他们克服和改正自己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行。因此,批评也是班主任实施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采用启发式的批评,杜绝侮辱式的批评,不能感情用事、恶语伤人:同时要做好善后工作,密切注意批评时和批评后的“四要”、“四防”原则。  相似文献   

18.
王鹰 《教育导刊》2003,(6):51-53
职中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如何准确地透视职中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探讨相应的转化方法以及促进学生自身行为转变的规律,是职业中学教育工作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同时也是职业中学教书育人工作的切实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一般说来,“反抗行为”是一种消极性行为,但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看,“反抗行为”又是规范内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当幼儿屡屡出现“反抗行为”时,教师应该反思班级规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非行政主体“行政性”行为与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对非行政主体“行政性”行为的侵权,相对一方如何寻求救济,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主要表现是救济渠道不通畅,如何为权益受损人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救济渠道,充分保护权益受损人的合法权益,本对此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