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文进 《历史教学》2006,2(8):40-44
1935-1936年,罗斯福派遣美国商人富勒两次前往柏林,尝试以向德国"租借"殖民地的方式来安抚德国,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主要原因有三美国计划与德国外交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德国对美国计划根本不予重视;美国对德政策与英国对德政策不协调.  相似文献   

2.
1938年9月慕尼黑危机期间,美国对纳粹德国奉行绥靖政策。它支持满足纳粹德国吞并苏台德区的愿望,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换取欧洲和平。罗斯福总统在危机期间虽有一些斥责绥靖政策的言行,但那只是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犹太民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在希特勒法西斯专政时期,犹太人却遭到空前的浩劫,德国和欧洲的犹太人几乎被“杀绝斩尽”。希特勒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反犹的法律、法令,反犹成为了纳粹德国的国策,反犹活动合法化。由于希特勒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反犹政策和迫害手段,使反犹活动逐步升级,因此,希特勒的反犹出现了三个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4.
纳粹德国的奴隶劳动制度渊源于纳粹的“种族理论”。在二战爆发之前,这种制度就已初露端倪。至1942年初,随着战争规模的迅速扩大,德国劳动力的状况也日益恶化,奴隶劳动制度最终形成,并在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大规模地付诸实施。奴隶劳动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持德国战时生产水平和削弱占领区人力资源潜力的双重目的,但同时也为纳粹德国的最终覆灭埋下了仇恨和反抗的“种子”。  相似文献   

5.
大学具有机体的特征,并非生而成之,而是生而长之的,其发展不仅受内在逻辑的制约,也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在借鉴移植的过程中必然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本文通过回顾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进一步分析了殖民地背景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成立于1876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近30年来,该大学的研发经费一直高居美国大学榜首.本文阐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目前的情况、学校的使命、教学和科研的组织、国际交流.还介绍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使命、组织管理、评价、开展国际合作和竞争等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德国在一战后地位的认识,产生了心理上的亲近感;出于对德国的钦佩和法西斯的好感,使南京政府聘请了大量的德国顾问来训练中国军队,中德关系进入蜜月阶段;但是由于中德交往的矛盾性,德国最终选择日本作为它的政治盟友,中德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2010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体系中297所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采取词频分析法对大学使命陈述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实证数据显示,美国研究型大学有四大核心使命:研究与知识增长、教学与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与社会责任、国际化与全球视野.结合文献梳理和理论推演,研究考查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核心使命的表现形式及其演变的历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敦分校(CSUF)学习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指导与服务。我国高校的学生学习服务中心建设应明确以生为本、精准指导服务原则,构建多层次指导服务组织架构,建立全覆盖指导服务体系,实施多样化指导服务项目,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纳粹"精英们"的意识形态理想中,妇女是作为"民族母亲"这一传统身份而存在的.但当面临夺取"生存空间"这一更为迫切的反现代主义的现实需求时,纳粹政权实施了战时妇女就业动员政策.虽然该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但那些就业妇女却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性特征.纳粹政权正是利用这些现代性工具来实现其现代主义目标的.  相似文献   

11.
希特勒上台后,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在德国建立起以"领袖原则"为基石,以纳粹党独裁为核心,通过警察、特务统治和强制舆论,镇压德国人民这样一种法西斯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为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夺取欧洲以至世界霸权,准备了主要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12.
德国独特的国情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具有典型的文化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背离、并带有普鲁士的“铁血”色彩等特点;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特点对其国民性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德意志民族至上论和种族优越论的出笼,崇尚权威的传统使德意志民族比较容易接受独裁和专制统治,军国主义的传统扩大至整个德国;而其国民性又是导致纳粹党上台的重要因素。所以纳粹法西斯的灾难是历史的错误而非个人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确立的欧洲经济战略是:极力使欧洲保持和平与稳定,以利于美国进行经济扩张。美国在1933—1940年实行的安抚、绥靖、绥靖与遏制并存的对德政策即服务于这一欧洲经济战略。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前,美国奉行安抚政策,企图通过修正《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不公正对待来消除德国的不满情绪,进而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从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到9月的慕尼黑危机,美国奉行绥靖政策,企图以牺牲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国的利益来换取欧洲和平的维持;慕尼黑会议之后,直到德国于1940年4月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之前,美国则实行绥靖与遏制并存政策,一方面继续表明自己可以接受以牺牲一些小国的利益来换取欧洲和平的维持,另一方面则试图阻止德国进一步的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14.
1932年2月至1934年6月,世界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美国的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先后参加。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是从支持德国“权利平等”到有限支持德国重整军备。罗斯福上台后,改变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极力遏制德国的扩军野心,但约翰逊修正案使罗斯福的新政策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留学德国这一进程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的,留德的中国人出于不同的机缘、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到遥远的德意志,在德意志的语言和学术训练使他们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当然使者和体验者。在中国人留学德国史这一研究领域,一直需要确切的历史档案材料。本文利用德文档案和已公开出版的德语出版物,对中国留学德国先行者的足迹进行了一次重现;依据目前的材料补充论证了中国留学德意志的第一人应该是广东人陈观海。  相似文献   

16.
张新宇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6):64-66,92
导致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历史渊源来看,绥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与中欧国家合作以维持欧洲均势的传统政策的回归和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