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公共危机的一种,指网络公共舆论因某些突发事件而背离政府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话语主流,官民信任破裂、互动僵化,导致政府公信力骤降的紧急态势。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根源于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流失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也是网络公共舆论汇聚、公众公民意识形成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暴露与偶发的结果。应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存在着四个层次的治理举措:第一层次是采用危机治理策略平息事态;第二层次是促进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慎用网络技术控制;第三层次是修复和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第四层次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打造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危机的治理范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正处在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大量存在使得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网络舆论危机又称为网络舆论引发的行政危机、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传统行政危机或网络民主环境下的传统行政危机.网络舆论危机与突发公共事件不同,集中呈现出影响广泛、危害严重两大特点。网络技术条件下行政危机的治理思路应遵循价值-组织-制度的分析框架,培育政府-社会-公民的多元治理。这种治理既包括正式的制度设计、信息公开、政府上网、舆论引导、重建信任等政府应对措施,也包括公众理性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国家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现代化,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意义重大。媒体融合程度、政府公信力水平、社会共识凝聚度是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关键要素。在深度解析这三项关键要素的价值向度和三者联动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指出,媒体深度融合的困境、自媒体盛行下政府公信力弱化、官民舆论场博弈下的社会共识断裂化是三者联动的桎梏。因此,需要优化媒体深度融合的治理工具,夯实政府公信力的基础,提升官民舆论的共识度,以推动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变化。网络已成为民众接收政治信息、表达政见不可或缺的载体。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便捷、快速、直接地与民众进行沟通,及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但受网络信息的传播机制及其舆论本身的非理性因素影响,政府网络负面舆论一经形成,政府便会置身于巨大的舆论危机之中。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在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面对的一个全新的问题。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全面认识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特点,增强防范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以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危机的治理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危机,具有影响广泛、危害严重两大特点.网络舆论危机的治理思路应遵循价值一组织一制度的分析框架,培育政府-社会-公民的多元治理范式.这种治理既包括正式的制度设计、信息公开、政府上网、舆论引导、重建信任等政府应对措施,也包括公众理性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6.
网络政府信任危机的形成与社会整体信任度降低、政府官员行为失当、错误言论、网络舆论群体事件等因素有关。化解网络政府信任危机对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加执政合法性、提升政府文明、促进政治和谐及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应从加强法律约束、政府自律和社会监督三个维度有效化解网络政府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矛盾多发和积聚的过程,恶性拆迁、环境污染、失地农民的安置与保障、城市农民工非正规就业与城市管理的矛盾,都会对城乡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而且,在解决矛盾的制度化渠道失灵、互联网对舆论的催化和放大、有组织的网络舆论操控三大因素的作用下,这些矛盾极易引发网络舆论危机。面对这些危机,政府自上而下的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着重控轻调、多头管理、单兵作战、手段落后、法律不全等问题,使网络舆论引导与处置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需要变革治理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由网络舆论引发的政府形象危机屡见不鲜,政府和政府官员的自利性对公共性的背离、信息技术沟通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电子政府系统的不健全、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的不足导致政府网络舆论调控失当。目前政府网络舆论调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公开滞后、政府责任不明、媒体联动不足。政府坚持及时沟通、承担责任、系统运行的网络舆论调控原则才能不断提高网络舆论调控水平,有效化解政府形象危机。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引导对唱响网络思想文化主旋律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网络舆论引导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有利于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舆论迅速出现,当负面网络舆论没有得到有效引导和管理时,就会引发网络舆论危机,并对社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网络舆论危机的相关理论与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超以往,由网络舆论转化的网络危机对高校和谐稳定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如何应对并化解校园网络危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行为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再依据分析结果对如何正确有效地应对校园网络危机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活跃的网络舆论成为社会治理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就其动因来看:技术层面,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的使用为公民舆论参与带来了方便快捷;经济层面,改革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分化引发公民参与本身的强劲需求;而政治层面,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和推进,则为我国公民舆论参与开辟了空间。伴随着公民网络舆论参与的活跃,网络舆情舆论研究方兴未艾,但目前我国网络舆情舆论研究多基于负面舆论事件展开,缺少基于治理实践需要和治理视角的系统的理论构建,特别是缺少基于公民利益表达需要的公民参与和政府治理优化层面的分析,致使研究推动舆论引领、舆论危机事件推动治理实践优化的现实价值被削弱,以致于实践中引发舆论危机事件的治理错误重复发生,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研究亟需观照我国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强化公民参与的研究视角;同时以公民舆论参与研究为突破口,助力我国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3.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舆论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甚至会引发校园网络舆论危机。对大学生舆论有关话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大学生舆论的现状,分析了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的诱因及其演变规律,并对大学生不良舆论引起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危机提出了应对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学生危机事件情境下,网络舆论会呈现出无序和先入为主的特点,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将影响学生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甚至引发新的危机。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学生危机事件、化解危机影响,必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预警机制建设,培养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布网络新闻和危机事件处置办法,迅速组织网上讨论,及时组织心理干预与引导,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校园网络舆论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放大器,许多话题正是通过网络的传播才产生了较强的社会效应。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事关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因此,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完善,对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公共空间,促进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网络舆论的特征,阐明了政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网络社会的崛起,也为网络政治舆论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网络政治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舆论形式,因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便捷性和隐蔽性等诸多独特优势,具有其特殊性.我们拟从现实出发探讨网络政治舆论的形成,使人们更好地把握网络政治舆论,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信息网络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生成的发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各种观点交锋的主阵地。各级政府在应对网络舆论时的一些观念和方法出现一些偏差时,直接导致了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文章从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改善政府的舆论引导方式,重拾话语主导权并增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我国网络舆论现状,阐释了网络舆论危机的内涵、形成及其演变特征,并从法律、技术、管理和远景规划四个方面,提出了网络舆论危机管理及引导体系的基本建构方法。最后,文章从网络舆论危机爆发后的应对原则、应对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网络舆论危机处理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我国网络舆论现状,阐释了网络舆论危机的内涵、形成及其演变特征,并从法律、技术、管理和远景规划四个方面,提出了网络舆论危机管理及引导体系的基本建构方法.最后,文章从网络舆论危机爆发后的应对原则、应对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网络舆论危机处理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河西学院学报》2021,(1):36-42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政治文化是政治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网络政治文化是互联网时代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样态,它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实现公民政治社会化、提高政治认同感以及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政治效用。但网络政治文化在发展中也面临网络舆论极化现象的冲击、与现实政治实践的错位、网络意识形态被解构风险、传统政治文化传承危机等重重困难,需从提高网民政治素养、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入手,规范网络政治行为,完善网络治理机制,促进网络政治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