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国外不少人认为现在的世界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高潮之中,即继十八世纪(纺织机械和蒸汽机)、十九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电力、汽车、钢铁生产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原子能、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喷汽式飞机、雷达等)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现在已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学者提出所谓“第三次浪潮”、“第四次工业革命”。虽然,这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但预告了新技术的突破和传统工业的“革命”。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个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不能不考虑我们该怎么办的问题。无庸赘言,我们只能是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迎面而来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浪潮。因而,科技情报必然成为普遍  相似文献   

3.
本期评介     
我们可以把一次工业革命称为一次浪潮,它由几个相互联系的重要变革组成,这些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根本的变化.那么,我们现在论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否恰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末,它首先产生于英国,紧接着,波及法国和比利时,19世纪末,又传到了德国、美国和日本.这是一次建立在煤的基础上的革命,它推动了钢铁制造、铁路、无机化学以及诸如纺织品、鞋类等一系列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已经形成.小汽车和飞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尽管它们还处于初级形态.汽油和电力这些新型能源已在应用.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年  相似文献   

4.
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启的机会窗口,提升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成为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者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章在梳理和总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征及对先进制造业影响的基础上,分类探讨了我国数字赋能型新基建产业、智能制造型高端装备产业、品牌主导型新消费产业和科学主导型产业等4类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针对性设计了“创新融合”“智造升级”“品质提升”和“提前卡位”创新发展路径,并提出了完善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建立兼容互通的产业标准体系、提升先进制造业现代化水平、培育开放包容的先进制造业生态、推动先进制造业支持政策持续落实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3月9日第一场李世石投子认输,第二场、第三场,Alpha Go接连赢得比赛,这是一场了不起的对决。人工智能将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高潮,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发表报告,预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在5年改变商业模式和劳动力市场,710万个工作岗位将消失。  相似文献   

6.
正自蒸汽机发明以来,很多人喜欢用工业革命一词来回顾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也用来预测从现在到未来一段时间处于"第几次工业革命"。回顾尚且无定论,预测就更是众说纷纭。第三次工业革命?2012—2013年,"第三次工业革命"一词在国内掀起过一阵热潮。美国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在国内翻译出版。保罗·麦基在自己主编的  相似文献   

7.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新工业革命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以生产方式为标准来判断,人类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它是第三次浪潮的进一步深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结合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而不是噱头。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既是现实又是理想。因为新科技和新管理模式已有了质的突破并影响了人类生活,但是它们还未形成综合创新,未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我国要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推出“工业4.0”,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油气行业也迎来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阶段,深度融合大数据技术已成为支撑页岩气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文章用演化理论阐释了工业革命的性质,及其与科技革命和范式转换的联系与区别,探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技术、生产和组织上,表现出与当前经济范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尽管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和产业尚未完全成熟,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现端倪,不容忽视。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给中国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带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对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提出挑战。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传统管理方式需从直接干预向营造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10.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智能制造,工业无线网络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主要工业国家面向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战略,接下来介绍了工业无线网络常用国际标准以及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智能制造环境下工业无线网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国际上议论很热烈的一个问题,是新的技术革命问题。在西方的学者中说法不一、动机各异。有的叫“第四次工业革命”,有的叫“第三次浪潮”,不管叫什么,他们都认为西方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达到高度工业化以后,现在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或叫做知识、智力社会。他们说,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知识,“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这些观点,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2.
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来临,各国能源的政策频出,欲抢占新-轮工业革命的先机.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催化了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智能电网的发展又同时带动了电力工业全面革新.可以预见在今后的数十年里,与电力相关的一次设备、继电保护、信息通讯、微机测控等一些列产业将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从智能电网的特点出发提出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预测》1984,(Z2)
一、赵紫阳总理关于新技术革命的讲话所谓新的产业革命,“不管叫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好,叫第三次浪潮也好,他们都认为,西方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达到高度工业化以后,现在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或叫做知识、智力社会。他们说,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知识,‘知识  相似文献   

14.
汽车制造能力是国家核心科技竞争力的体现,且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国防安全等密切相关.文章梳理了汽车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全球汽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我国汽车发展呈现的新变化.我国汽车发展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必须认清形势,紧抓机遇,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加快推动我国由...  相似文献   

15.
数字创新时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期才加入了工业革命的浪潮。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中国将与其他发达国家同时进入这次数字创新的浪潮,这将为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新一轮数字革命会改变创新过程和结果的本质。数字创新的特征及其对创新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需要系统性地回答。因此,研究回溯了前三次工业革命和中国数字化发展中的实践。结合数字创新的特征,基于技术、市场和制度三种机会窗口探讨了数字创新为中国赶超带来的机遇,以及需要面对的挑战。为了抓住数字时代的机遇并克服挑战,研究提出了中国数字创新管理研究需要探索创新生态思维、数字技术应用安全与伦理以及数字技术的合法性等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朱婧  徐方 《科技风》2023,(20):157-159
在当今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浪潮中,在我国“新工科”体系建设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背景下。本研究通过针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从教学模式、知识体系、考核标准、创新改革等多个方面进行持续优化改进。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课程培养机制,加快培养出符合国家科技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需要的工程综合型专业人才,为加快建设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7.
《预测》1984,(Z2)
近年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认为正在酝酿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在谈到这场革命的经济理论基础的时候,人们经常提到康德拉季耶夫、熊彼得及门施的名字及其大循环或长波理论,以及“第四次世界工业革命”,并把他们的理论看做是即将发生新的技术革命的依据。当然,除此而外,其他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鼓吹工业革命的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要说明资本主义危机不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注定要灭亡  相似文献   

18.
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引发各界关注。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暨《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社组织邀请广东知名学者以及来自科研机构、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对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展讨论。提出从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的角度深入研究"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说"新工业革命",尤其对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关系、支撑新工业革命的各种支柱的调研和分析预测、经济转型模式的选择、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科技管理的创新等若干问题予以思考,以期为广东及国家科技自主发展、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路向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在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建立三次工业革命演变的动态模型,第一次工业革命依靠劳动投入促进经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依靠物质资本积累进行经济转换,第三次工业革命依赖于知识和人力资本投入获得长足发展。最后,根据模型分析得出工业革命演变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工业4.0"是由德国提出的,继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以智能制造为主导,将传统的工业制造技术同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完美融合,通过科技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和设备进行生产制造。本文对工业4.0内涵及创新表现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在工业4.0时代背景下传统制造企业如何转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